《罪案往事——一名刑警的真实讲述》
第37节

作者: _小哥_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11-10 19:44:59
  人生地不熟,又被无数双怀疑并且充满了敌意的眼睛盯了半天,汪旗有些发毛,躲在我背后小声嘀咕,“生哥,他们这是啥意思啊?咱们看上去是不是真不像好人?”
  我笑着一把把他拽到身边,“我和你说,你要再这么缩头缩脑的,可就真的像贼了!你就不能大方点儿吗?走,过去聊聊!”
  接下来,我们在镇子里毫无方向、走走停停地转了半个多小时,四处打听沈玲的家人。麻烦的是,在这个偏僻的山乡小镇,绝大多数年轻人和当年的沈玲一样,都加入到了外出打工的行列,留守下来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而这一部分人的普通话水平又实在不敢恭维,不经交流起来困难重重,对方也带有明显的抵触情绪。
  另外,还有更糟糕的,在我们问过的所有人里,好像都对沈玲这个名字没有什么印象。当问到沈玲和她的家人时,她们要么摇头,要么摆手,要么就是三个字“不知道”。
  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时,终于有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指给了我们远处的一处大宅子,“你们去那儿问问吧。”
  宅子很大,在镇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了,大门敞开着,一个老爷子正坐在天井里的竹椅上。
  “您好,打扰了,我们是公丨安丨局的,能跟您打听个事儿吗?”我轻轻扣着木门上的铜环,客气地问。
  “哦?是公丨安丨局的同志吗?请进来说话吧。”老爷子站起身,说着一口带有北方口音的普通话。

  “您是北方人?”我诧异地问,心里感到了一丝亲切。
  “呵呵,算是半个吧。早些年,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过兵!”老爷子看上去六十多岁,但是体貌清矍、干净利落。“来,来,坐,坐!”他指着身旁的一圈木椅,爽快地说道。
  我打量着周围,这是典型的“四水归堂”式的江南民居,青瓦屋顶,石板铺地,从结构和用料上来看,估计起码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只是,除了我们所在的天井当中亮着灯,四周其余的那几间屋子都是黑漆漆的。
  “您家里人呢?”我问老爷子。
  “哪儿还有什么家里人哪!儿子在上海,女儿在杭州,都成家了。父母早些年就过世了,老伴儿半年前也走了。”老爷子说着,用轻柔的眼神环顾着四周,“现在啊,就剩下我这把老骨头了。我哪儿也不去了,就搁这儿守着祖宗的老房子了。”
  我脸上微微发烫,意识到自己刚才问得有些冒失,连忙打圆场,“值太平世,居湖山郡,其实您老是有福之人呐,这种福分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哈哈哈。”老爷子爽朗的大笑,“诶?别光顾着说话,来,坐下,坐下!”
  “你们二位这是从哪儿来啊?”落座后,老爷子给我们倒上茶。
  “哦,我们是Z市公丨安丨局刑警支队的。”我回答。
  “那你们离这儿可不近哪!还是在黑龙江当兵的时候,我去过你们那儿一次。斯大林大街可是全亚洲最长的一条大街啊,后来还听说改名字了?嘿嘿,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是真的,1996年时改成人民大街了。”
  “哟!”正寒暄着,老爷子突然一拍脑袋,似乎想起了什么,“你看,光顾着聊天了,你们吃过晚饭了吗?”

  “饭?”半天没吱声的汪旗向前弓着身子,“没没没,还没吃呢!我们在这儿都转了一个晚上了,哪儿顾得上吃饭吶!再说,再说你们这儿哪有饭馆啊!”
  水豆腐、腊肉、咸菜心,饭菜虽然简单,但此时已是胜过山珍海味的饕餮盛宴,汪旗坐在天井里的小方桌子前吃得狼吞虎咽,气势如虹。
  老爷子在一旁看得啧啧赞叹,“到底是年轻啊,身体真棒!”汪旗闻言也不抬头,只是嘿嘿的笑着,嘴里面嚼着东西叨咕,“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饿了,真是饿了。”
  作为一名刑警,如果你还想干下去,有两样东西必须学会,一是在哪儿都能睡得香,二是在哪儿都能吃得饱。汪旗对于这两点天赋异禀,所以也可以这么说,他是当刑警的好材料。
  我心里有事儿,胃口也没有汪旗那么好,嚼了两口饭之后从背包里拿出沈玲照片。我把照片递给老爷子,“大爷,这个女孩叫沈玲,原来是咱们镇上的人,我们想找她的家人了解一些情况。”

  听到“沈玲”这个名字,老爷子楞了一下,打量了我半天,才慢慢的接过照片,他戴上花镜,把照片凑在灯光下仔细端详,如此一动不动地看了好久,才摘下眼镜攥在手里,一边摇着头一边幽幽地说道,“小兄弟,你们从这么远的地方过来,就是为了要找她的家人吗?可是你们啊,怕是找不到了......”
  说完,老爷子仰天长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