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癫疯——大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崩溃》
第54节作者:
迟玉德 日期:2014-04-28 21:40:14
7.洋派青年
如果不了解板垣退助,我们便不能把握民权运动的概况;而若不了解大隈重信,我们便不能洞悉民权运动的内情。大隈重信是维新元勋,他做了十四年藏相,他的经济政策塑造了明治日本,他所取得的成绩和带来的麻烦一样多,因之被当权者和在野党双重排挤。大隈因明治十四年政变而下台,此后投身自由民权运动,他的故事是前述故事的引线,也是后续故事的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藏相的传奇人生。
每当大隈重信走到大藏省附近,他就自然而然地感到一种沉重的负担。这是一种道德与技能的双重负担。大藏省是明治政府的钱袋子,而大隈重信是打理这钱袋子的人,他不能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大隈重信是佐贺人,与江藤新平是老乡,他参加过倒幕运动,新政府成立后受到重用。大隈重信不是西乡隆盛那样的武将,他在戊辰战争中并没有重大军功,他之所以被新朝器重有两个原因:一、他具备超越同侪的经济头脑;二、他与佐贺藩主关系密切,而佐贺是新政府的重要支柱。
佐贺藩又名肥前藩,位于九州岛西北,紧邻长崎。在江户时代,长崎是幕府的直辖地,但长崎的防务由佐贺藩负责。长崎是当时唯一的对外商埠,其情状有类于香港,在那里,主业是商业,金钱是圣经,一切都是为了贸易。佐贺人深受长崎人影响,在“尊王攘夷”运动高涨时,他们是支持开国的力量。佐贺的性格与它的地理有关,它地贫而多灾,因而只能在商业上寻找出路。对外贸易增强了佐贺的财力和军力,它最早仿制蒸汽火车模型、钢铁反射炉和洋枪洋炮,它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也位列诸藩之首。人有实力时就会受欢迎,天皇和将军都想拉拢佐贺藩主,而佐贺藩主不急于站边。
大隈重信就出身于佐贺,他的父亲是一名炮术长,母亲是一位佛教徒,他家属中产阶层。由于父亲职业的缘故,大隈自幼着迷于西洋器械并对兰学发生了兴趣。佐贺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地方,同时设有弘道馆(教朱子学)和兰学寮。藩主锅岛直正是一个开明的大名,他像赵匡胤一样崇尚技术治国,对空谈心性的朱子学了无兴趣。大隈和藩主有着类似的政治倾向,他屡次谏言锅岛改革学政,这引来了保守派的排挤,他因之被赶出了弘道馆。
政治败北的大隈决定去通港长崎看一看。长崎是个好地方,繁华似锦,充满活力,文物、思想、奇人应有尽有。大隈在长崎接触了西方政治制度,他很认真地研究英国议会制、荷兰宪法和美国《独立宣言》,逐渐成为议会政治的拥趸。
大隈重信还在长崎学习了英语,当时日洋通商频密,英语人才奇缺,大隈认为学英语关系日本前途,他回藩后推动建立了英语学校,起名“致远馆”。致远馆是体制外学校,这种另辟蹊径的“有益补充”不能满足大隈的胃口,他一直想拿体制内的弘道馆开刀。经过大隈的不懈努力,藩主终于下定决心改革教育,西学因之而勃兴。
除教育改革外,大隈重信还积极投身倒幕行动,他在藩内到处寻找不安分的人,后来干脆脱藩闹革命去了。佐贺藩主虽热衷西学,但在倒幕上并不积极,对于政治运动,他有着商人一样的盘算,商人只会与赢家站在一起。在伏见?鸟羽之役后,德川幕府的权威开始崩溃,锅岛直正这才下定决心支持新政府。佐贺藩拥有雄厚的财力和军备,它凭借这些在新政府中立有一席,大隈重信也因之成为藏相。
新政府取得政权后开始面对各种难题,有一桩外交谈判十分棘手。在江户时代,幕府严禁洋人传教,而西人对此置若罔闻,双方最终发生冲突。1867年,长崎政府逮捕了68名基督教徒并宣判他们有罪,各国公使严正抗议,要求幕府就此谈判。那是王政复古的前一年,当时的朝局十分混乱,幕府哪有功夫搭理什么教案。新政府对洋教依旧保持警惕,传教仍为非法,长崎教案成为日洋冲突的一个焦点。
新政府任命大隈重信为日方谈判代表。这一年大隈三十一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他很清楚,政府丢给他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不过山芋在烫手时是最香甜的,谁能接住谁就能扬名立万。大隈对教案展开了调查,他觉得自己完全能够应付,他邀请西人在东本愿寺谈判。
大英帝国是当时的超级大国,英国公使帕克斯自然成为各国公使的领袖。帕克斯是一个目中无人的家伙,他对付日本代表的秘诀是,先用怒吼吓死对方,然后狠敲一笔竹杠,这一回他仍故伎重演。帕克斯见到大隈重信后一脸不屑,大喝一声:“你这种身份极低之辈也配和我谈!”大隈没有被帕克斯吓到,他从容镇静地答道:“我奉天皇之命代表日本政府与阁下谈判,阁下要是不想谈的话那就甭谈了!”帕克斯大吃一惊,他头一次遇见像样的对手,大隈的英文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接下来,大隈与各国公使进行了长达六小时谈判,大隈从基督教史和国际公法角度驳斥了西人要求,公使们无话可说,只得让步。
一个弱国,居然仅凭口舌就赢得了外交谈判,这是难以想象地胜利。大隈重信成了民族英雄,他的人气像坐了火箭一样蹭蹭地往上蹿。不久后,新政府任命大隈为会计官副知事,大隈的藏相旅途从此开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