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演义:古典诗词解读舍我其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第50节

作者: 李晓润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5-14 22:14:32
  南北两宋都出了不少天才文人,可以说旗鼓相当。只因为苏东坡份量太重,北宋才显得比南宋强。不过有一个人不以为然,他就是张孝祥。
  张孝祥和苏东坡是老乡,祖籍四川简阳,不过他的先祖已经移民安徽和州乌江。北宋灭亡的时候张家南下避难,张孝祥就出生在浙江宁波方广寺的僧房。他在十三岁的时候随家人回到故乡,不过没有回乌江,而是住在长江以南的芜湖,因此他后来自号于湖居士。于湖就是芜湖。
  张孝祥从小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即通过乡试,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家里为他大排筵席庆祝。欢声笑语中突然传来婴儿的啼哭。大家循声望去,只见张孝祥和一个清秀少女携手出现,那少女手里抱着一个孩子。有人认出她是住在湖边的渔家妹子。

  张孝祥高调宣布,今天双喜临门,他要和渔家女拜堂成亲。亲友们都知道他已经和表妹时氏定亲,而且时家正在以半个主人的身份招待客人,所以满座哗然。张孝祥的父亲张祁做过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是个敢于深入金国侦察敌情、连秦桧都不放在眼里的人,岂能容忍儿子如此大逆不道。他抄起一把宝剑扑向张孝祥。张孝祥只好放开渔家女逃跑。
  日期:2014-05-14 22:15:49
  张祁放出话来,如果有人敢收留张孝祥或为张孝祥提供衣食,那就是和张家过不去。张孝祥在外面躲了几天,饥寒交迫差点饿死。渔家女见此情景,知道自己不可能和张孝祥在一起。她把孩子交给张家,自己出家为尼。奄奄一息的张孝祥被人抬回家后只好接受既成事实。
  两人后来曾经偷偷往来,张孝祥的《念奴娇/风帆更起》就是写给渔家女,“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渔家女虽然是自己提出遁入空门,到底意难平,几年之后撒手人寰。张孝祥无奈娶了自己的表妹,可是依然不能把初恋忘怀,只好自暴自弃放浪形骸。
  十八岁的时候张孝祥来到建康拜大儒蔡清宇为师,成为和陆游齐名的才子。绍兴二十七年状元王十朋对他非常赞赏,夸他“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著名学者张拭也说张孝祥“谈笑翰墨,如风无踪”。杨万里同样仰慕他的风采,他说张孝祥“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

  二十二岁那年,张孝祥“再举冠里选”。在参加殿试的前一天,张孝祥和朋友彻夜狂欢,到了考场依然没有完全清醒,拿到试题后立刻开始奋笔疾书,洋洋万言文不加点。宋高宗赵构看见他的试卷卷轴明显高于其他进士,心想这小子肯定废话连篇,把自己从小到大写给姑娘的情书重抄了一遍。可是打开一看,不但书法遒劲,卓然颜鲁,而且词藻优美,议论雅正。他惊呼张孝祥为谪仙,钦点状元。当时夺魁呼声最高的是陆游和秦桧之孙秦埙,没想到张孝祥捷足先登。

  日期:2014-05-14 22:17:46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是进士考试大年,这一榜进士星光熠熠,堪比唐朝贞元九年同时录取柳宗元、刘禹锡,北宋嘉祐二年同时录取曾巩和苏东坡兄弟。和张孝祥同榜中进士的还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若非秦桧捣乱,陆游也会在这一年金榜题名。
  张孝祥的叔叔张邵曾经代理吏部尚书出使金国,遭到金人囚禁,宋金和谈之后才得以南还。张邵在滞留金国期间见过秦桧,回国后力排众议否认秦桧叛变。秦桧感动得高呼理解万岁,他把张孝祥当作故人之子,在进士名单公布后特意召见张孝祥进行勉励。
  “陛下不但喜欢你的策论,对你的诗歌和书法也非常欣赏。你这三项专长可谓三绝。”秦桧问张孝祥,“你的书法诗歌以谁为榜样?”
  张孝祥答道:“字习颜体,诗法老杜。”
  秦桧说:“这也是陛下所好,你真是绝顶聪明。”
  张孝祥听出秦桧的讽刺,立刻反唇相讥。
  “相公认为我投机取巧?要不您向皇帝建议重考?今年这些举子当中,晚生唯一不敢小觑的就是山阴陆游,其他人再考一百次也不是我的对手。”
  秦桧没想到张孝祥如此倨傲,气得差点放狗。
  秦桧党羽曹泳在朝堂上当众向张孝祥提亲,希望张孝祥做自己的乘龙快婿。张孝祥假装没有听见。
  日期:2014-05-14 22:19:00
  张孝祥不但拒绝成为秦桧党羽,还公开和主战派站在一起,要求给岳飞平反。这件事使他和秦桧彻底闹翻。秦桧让人诬告张孝祥之父张祁杀嫂谋反,将张祁投入监狱。张孝祥受到牵连,幸而不久之后秦桧病死。
  张孝祥把苏东坡当作自己超越的目标,每写一篇诗文都要追问门人:“和东坡相比怎么样?”门人开始如实回答“不如东坡”。张孝祥立刻回到书房废寝忘食写作。后来门人怕他积劳成疾,只要张孝祥发问,一律回答“过东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