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5-25 09:28:16
a、朱棣即为以后的一些大规模动作
有人说朱棣转世的时候把财神爷一块带下来了,细想一下还真是这样。朱棣即位时明朝经过三年靖难战争,消耗非常大---从后期灵璧之战中,建文朝廷为前线几十万大军东拼西凑才勉强凑了5万担粮食运过来中可见一斑,当时朝廷已经非常窘迫了。然而朱棣在位期间的财富收入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从这些大规模建筑中可见一斑;而有明一代税赋却是非常低的,朱棣到死也没给老百姓加过税,反而大规模赈济和减免钱粮非常多。
1、阳山碑材
朱棣即位以后,为显示自己的孝心,在南京孝陵附近的阳山给朱元璋建了一个大功德碑,所以阳山碑材又名孝陵碑材,这功德碑够大的,好像把山劈下来了一半,三部分按碑式垒起,总高度78米,总重31167吨;可能弄完以后没法开运,一直在那儿横了600多年。
2、大报恩寺
南京大报恩寺自永乐10年(1412)10月动工,按皇宫规制建造,动用的工匠规模持续维持在10万人左右,至宣德3年(1428)8月建成,历时16年。大报恩寺的地理范围,大致东起今南京晨光机器厂,西至雨花路,南达雨花台,北抵秦淮河边,周长9里13步。
据后人估算,仅大报恩寺建筑成本中琉璃塔一项,折合白银就高达248万余两(出自百度百科词条)。这还没算人工成本,那人工成本呢?!----这跟维持一10万人规模的军队,打了16年仗没什么两样。
16、17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和使团陆续到达中国,琉璃塔逐渐为西方世界所了解,大报恩寺与埃及金字塔、英国巨石阵等一道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到了清末,大报恩寺被洪秀全那帮人给毁了。
3、武当山
永乐时期的大规模建筑有"北有故宫,南有武当"之说,明朝崇尚道家,是道家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前面说过,朱棣非常信神,早在他当燕王的时候,袁拱给他相面说他要当天子,他当时应该是将信将疑。后来登基之后,这一验证,更信了!他对神仙的仰慕这时候达到了极点。他曾派人6次长途跋涉去请当时的大道张三丰而不得,据说张三丰给他回了一首诗。出于对仙人的仰慕,他就建了武当山。
武当山营建工程开始于永乐10年(公元1412年)9月,至永乐22年(公元1424年)2月结束,历时13年,所动用的工匠常年维持在20万人以上,所耗费钱粮,难已数计,共建成净乐宫、遇真宫、玉虚宫、紫霄宫、南岩宫、朝天宫、清徽宫、太和宫、五龙宫九宫,太玄观、元和观、复真观、回龙观、仁威观、威烈观、八仙观、龙泉观八观及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三十三处建筑单元.
朱棣在给当时武当山工头儿隆平侯张信和驸马沐昕的诏书里面说武当山建筑"务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这个建筑真是按这个标准来的。从建成到现在历时将近600年,经历那么多风雨,走过了那么多岁月,基本没有崩塌现象,可不象现在那些豆腐渣工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的品质真是非常实诚,比现在人不知道高了多少!但是像秦始皇修的那个长城,孟姜女一哭,倒了800里,那个更像豆腐渣。
这个工程造价也没见有人估算过,我觉的应该在1千万两银子以上那级别。你看仅在人力成本上算的话跟组建一支20万人规模的军队打13年仗大致相当(万历三大征7、8万人军队持续10年战争花费1100万两银子),这还不算建筑成本。而有明一代每年实体银的收入也就3、400万银子,朱棣花的这些钱从哪儿来的?!
这首诗据说是张三丰写回给朱棣的:
答永乐皇帝
明.张三丰
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
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钟鼓清。
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苦有情。
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
日期:2014-05-27 23:58:21
4、疏通大运河
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通过人工开凿的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和钱塘江连起来了,水路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全长1794公里。
因为陆上运输,古时候没火车和汽车,不止运送量小,成本还非常大,路上人工、牛马得消耗啊,而船装的就多了。大运河始建于隋代,目的是用于南粮北运,把南方的物资向北方大规模的运送,但是隋炀帝开凿的运河是河南洛阳为中心的。到了元代,因为元首都就在现在北京,所以忽必烈在位时把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在山东开始改道,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河,与北京就沟通上了,现在咱们都知道北京积水潭,当时积水潭就是这京杭运河的码头。
但是元代开凿完了以后,这个运河不实用,因为中国地势是北高南低,水往低处流嘛,北京比洛阳还要向北的多,水量又不够,漕运的船只经常搁浅,卡在那儿就动不了了,所以元代的大规模运输还是以海运为主,只在雨季,用漕运运送一阵子。这样,漕运就越来越不行,到了元末,山东以北的运河已经废弃不能用了。然而海运又很不安全,赶上个大风浪的话,运送的大量物资一下就完蛋。
直到朱棣在位期间,才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朱棣很会用人,他派了两个人---负责疏通北运河(山东以北)的是工部尚书宋礼,负责疏通南运河(山东以南)的是平江伯陈瑄。
宋礼采用白英老人的建议,调集民夫16万多人,历时9年,主要干了3项工程--筑戴村坝;开挖小汶河;建南旺枢纽。建了5里长的大坝(有大水闸)把汶水憋起来,时不时就向北运河里面放一下水,很完美解决了北运河河道水量不足的问题。
陈瑄在南运河工程上先是开凿了清江浦,通过洪泽湖把淮安直接和淮河连上了,因为以前的运输在杭州须经水道抵达淮安,然后卸粮到陆地,经陆路过大坝,再装船经淮河抵达运河,其过程花费成本非常大。开凿清江浦以后水路一下就下来了。后续他又主持疏浚徐州至济宁的河道,又修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的长堤,并凿开泰州白塔河直通长江,民工规模时常在30万人以上。
朱棣的疏通大运河以后,漕运开始成为中国南北运输的主流,运输的物资占到全国运输总量的75%以上。这条运河完美的运行了500多年(直至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成为当时中国沟通南北的经济命脉。
5、修长城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长城大部分上都是明代修建的,比如八达岭那块就是代表。古代历史上从战国时期开始历朝历代基本上都修长城;据统计历代修的长城长度超过5000公里的有秦、汉、明三个朝代,其中以明代修的长城最长,约达8000多公里(百度百科长城词条数据)。明长城西起嘉峪关,向东一直干到鸭绿江。
有人计算过,以明修长城为例,如果将其所用砖石、土方改修一道厚1米、高5米的墙的话,可环绕地球修一圈儿,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工作量有多大。
明代长城自朱元璋时期就开始修,经过永乐、正统、成化,到了明朝晚期,戚继光还修了一段。这其中大部分是在朱棣在位期间修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