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12-23 22:31:45
壬子年第十七
前面说到,曾国藩去江西出差,走到安徽,听说母亲去世。江西也不去了,当即取道黄梅,过九江,抵武昌。
那时湖北巡抚常大淳还没死,见曾国藩过境,登门吊唁,并说了几句节哀顺变的话。精通相人之术的曾国藩,估计是情绪低落,竟然忘了跟常大淳彼此一番。
从常大淳兄长的口中得知:长沙被围,行旅不通。这事让曾国藩坐卧不宁。左思右想,还得回家。如果路上遇到太平军怎么办,再返回武昌。曾国藩是这么打算的。
八月十四日,曾国藩从武昌动身,十八日抵岳州,这时候,萧朝贵已死,曾水源正在攻长沙,太平军的大队人马还没到。
曾国藩虽没有去江西,江西还送了一千两的奠仪。如果曾国藩到长沙逗留两天,估计至少三千两银子。太平军挡了曾国藩的财路哈。
估计曾国藩也没敛财的心思,取道宁乡,好在一路安稳,于八月二十三日到家。唐浩明的小说中,说曾国藩中途遇贼,被一个叫康福的侠客救了。
人家是小说,事情的真伪没必要考究,但曾国藩这一路也确实凶险。并且幸亏到家了,如果返回武昌,估计也和常大淳成难兄难弟了。
由以上行程也可以看出,从九江到宁乡这段路程,刚好是太平军几个月后要走的路程。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缘分?
再回荷叶塘已经是十四年后,身为二品大员的曾国藩,应该算是衣锦还乡,然而是回来奔丧。曾国藩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非笔墨能形容,按佛家的说法,只能心证。
除死无大事,作为礼仪之邦,对丧事是很慎重的。虽然风俗各异,然而不外乎以下程序:
老人咽气以后,守在跟前的孝子贤孙们,先是放声大哭。这哭声就是一个信号,左邻右舍听到后,就赶过来帮忙。
懂得规矩的人自然站出来主事,先给逝者换上簇新的寿衣,净面,嘴里面放一枚铜钱。然后把逝者从卧室移到正堂。
邻居们在正堂外搭建灵棚,还有一些帮忙的用粗纸把屋门、院门上的春联盖上,没有棺材的赶紧派人去订购。
曾国藩家的棺材估计早就准备好了,他曾在家书中吩咐兄弟们每年给棺材上一层漆。
灵棚搭建完毕,门柱两边贴着挽联,棚内供着逝者的照片。这时候,孝衣,孝布也差不多扯好,孝子贤孙们全部带孝。孝衣是按辈份的。逝者的儿子辈要披麻戴孝,在正堂里守灵。孙子辈一般带个孝帽,在灵棚里跪棚。
家内安顿停当,主事者再跟孝子们商量,对于需要吊唁的亲戚朋友,一一发出讣告。亲戚朋友接到消息后前来吊唁,被告知设奠大会的日期。
设奠是丧事中最为隆重的一环。相当于追悼会。吊唁者依次到灵棚行大礼,敬香酒。设奠完毕后就是入殓,把逝者放入棺木中,大家最后一次瞻仰遗容,然后钉紧棺盖。
在下葬的前一天要送路,到场的所有亲朋好友都参加,送到一个十字路口,点燃纸人纸楼,还有逝者生前的衣物。大家围着火堆正转三圈,倒转三圈,口中念念有词。
下葬的日期一般是选定的吉日,墓穴早早打好,墓穴的位置一般要请风水先生指定。下葬这一天,亲朋好友再次全体出动,跟着棺材到墓地。
祭奠仪式最后一次举行,棺木缓缓放入墓穴,家人放声痛哭。这时两三人一把铁锹,轮番上场,黄土飞扬,一座新坟起来了。
陶渊明是一个高人,生前给自己写了一首挽歌: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潇潇。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日期:2014-12-24 16:07:55
壬子年十八
关于丧葬有这么一条规矩:家中的长子去世后必须要葬入祖坟,其余的不论,可以葬入祖坟,也可以另寻吉地。
曾麟书是家中长子,按规矩死后要去伺候他父亲曾玉屏的。但老太太先去世,还不能直接入祖坟,先找一块墓地厝着,等曾麟书百年以后,再把老太太的棺木迁过来合葬。
所以曾国藩的母亲先厝于下腰里屋后山,然而曾国藩的家书中还有这么一句:暂厝吾母于腰里屋后,俟将来寻得吉地,再行迁葬。这句话让人摸不着头脑,难道不入祖坟了?
或者湖南风俗不同?
下葬完毕后,丧事还不算正式结束,五七,百天都要举行祭奠仪式,此后就是一年,二年,三年的忌日。这三年里面,按规矩是不能贴春联,估计也不能办喜事。
三年的忌日,要大操大办一番,隆重程度不亚于葬礼,孝子们将三年前穿的孝衣拿到坟前烧了,算是服丧期满。祭奠仪式和设奠时一样隆重,但有一点,不能哭。
曾国藩的母亲入土为安,虽然还要守制三年。起码比在京师时清闲多了,无官一身轻哈。闲暇之际,在荷叶塘溜达,遇到父老乡亲,大家肯定要过来请教:时事这么乱,该怎么办。上面有朝廷,下面有团练,莫急莫怕!曾国藩倒也镇定。
太平军虽然进入湖南,但白杨坪在万山之中,太平军还顾及不到。倒是小股土匪趁火打劫,湘阴县令朱孙诒礼请罗泽南操办团练。
罗泽南是湘阴名儒,字仲岳,号罗山。嘉庆十二年生人,比曾国藩大了四岁。罗罗山少有神童之誉,出口成章,然而命运不济,三十三岁才考中秀才。
吾不仕,故艺。所以罗泽南学问很大,名气很高,弟子众多。罗泽南不仅讲科举之学,还向弟子们传授经世致用的学问,闲暇时考校“六艺”。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儒家本来是提倡文武兼修的。所以罗泽南也有几个文武双全的弟子:李续宾,李续宜等。
罗泽南受邀出山,效法戚继光,束伍成军。以弟子为将佐,颇有阳明的气象。如果说江忠源是湘军鼻祖,罗泽南就是湘军之父。
曾麟书虽然才力有限,因为儿子的缘故,弄了个中宪大夫,正四品。在小县城里面,估计是最大的官了,罗泽南一帮人拉虎皮做大旗。让曾麟书作团练的荣誉老总。所以曾家一开始就跟湘军有渊源。
曾国藩生性淡泊,久游宦场,原非本意。现在回到故乡,换上便衣,灯前茶后,信步远游,看寒烟衰草,落霞晚照,虽然寂寥,倒也闲适。
话说十一月十三日,曾国藩接到朝廷的谕旨,让他帮办团练。曾国藩的第一个反应是不干。
曾国藩毕竟是一个文人,并且还不是左宗棠那样粗壮的文人,长年多病,身体虚弱,杀鸡的事都是他老婆干,更别说去杀人。
再说兵凶战危,杀人者人亦杀之,自己已经是二品官了,犯得着去拼命吗?但朝廷既然要他出面,不能说我不行。
理由很现成:我还带着孝呢。曾国藩写了一封信,正要托张亮基转达朝廷,还没派人送出去,张亮基的信到了。
那时候通讯不方便,要象现在有邮箱的话,曾国藩的信早已经寄出去了。话一出口,再要出尔反尔,估计也不是曾国藩的脾气。
曾国藩看罢张亮基的信不禁左右为难,信中说武昌陷落,太平军坐大。恳请曾国藩出山保全桑梓。
如果真要让太平军得了天下,他这个二品官不仅一分钱不值,估计还有杀身之祸。为人为己,自己没有袖手旁观的道理。屁股决定脑袋哈。
就在这时,职业革命家郭嵩焘来了。郭嵩焘与曾国藩相交多年,能挠到痒处。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曾国藩左思右想,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那是不能让洪杨成事的。就算朝廷剿灭了洪杨,如果自己错过目前的机会,三年后是否还能找到工作,也是大有疑问。再加上又被郭嵩焘烧了一把底火:犹当下同郭与李,手提两京还天子。老哥当年的豪气哪里去了?
人生在世,原有许多不情愿,郭嵩焘比较过分,风都吹到曾麟书那里了,就算曾国藩希望留在家里,曾麟书这个中宪大夫也不会同意。
至于朝廷为什么要起用曾国藩,看看地图就知道:湖南东临江西,北面是湖北,西面是贵州,四川,南面是广东,广西。只要控制湖南,东南七,八省基本上就乱不起来。
当然朝廷只是觉得湖南重要,估计也没对曾国藩寄予这么大的厚望。
如果太平军进军到河南的话,大清估计要沿长江一线布控,湖南的位置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后来的形势,太平军定都金陵,湖南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
所以太平军定都金陵,成就了湘军,也成就了曾国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