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社会不得不读的一本书:大明神算师刘伯温》
第41节

作者: 京城说书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2-21 10:30:26
  对于陈友谅这种大户人家的人,这种持续不断的失败,就当是自己炒股赔了钱、房产小幅震荡了一下,挺一挺就没事了。可是,对于还没有完全脱贫的朱元璋而言,这种失败,他可一下都挺不住。朱元璋手中那点唯一像样的家伙,还都是从陈友谅那里缴获而来的,这要是万一撞上个天灾人祸啥的,朱元璋就彻底欲哭无泪了。
  除此之外,更让朱元璋痛苦不已的,则是这个该死的地形问题。要知道,不管朱元璋怎么折腾,陈友谅的地盘一直在他的上游,它就像是一把达摩克利 斯之剑,自始至终笼罩在朱元璋的头上,让他夜夜失眠,天天痛苦不已。那么,谁先动手呢?
  二人都在准备置对方于死地。
  一个字:等。要知道,一方武器精良,一方战士勇猛,这种针尖对麦芒、势均力敌的较量,还真不好先动手,唯有当对方出现致命失误的时候,才能够发动全力一击,彻底置对方于死地!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 年)开始,一直到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春节为止,陈友谅与朱元璋一直相安无事,虽然期间小打小闹不断,但是那种一决胜负的大战,却一次也没有。可见,双方都在隐忍待发,等待着对方出现破绽,等待着那个一击必中的机会。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二月,这个僵局终于被打破了,终于他们有一个人,暴露了自己致命的弱点,让对手抓住了机会。很可惜,这个暴露自己弱点的人,正是刘伯温的老板——朱元璋。原来,在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二月,张士诚突然发动大军,对北面朱元璋的领导韩林儿和刘福通发动了攻击,一举围困了北锁红巾军的大本营,今天改名为安徽寿县的“安丰”。而让与世无争,整天醉生梦死的张士诚突然发兵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他刚刚投降了元朝。

  既然张士诚已经效忠了新主,那么理应要做做样子、来点诚意的。因此,不用元朝政府下令,张士诚就亲自率领 10 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始了讨伐“大宋政权”之旅。
  当然了,如果换成平时,区区一个私盐贩子张士诚,刘福通还看不在眼里,但是今非昔比,他所率领的北锁红巾军内部,刚刚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原来,刘福通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叫毛贵,一个叫赵君用。虽然这二人都是红巾军的“老革命”了,但是这二人的关系却并不好,特别是在对待元朝政府和地方武装的问题上,这二人不仅针锋相对,有时甚至不惜兵戎相见。
  要知道,赵君用跟朱元璋一样,祖上世代都是贫农,后来在元朝政府的迫害下,赵君用家破人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这才参加了红巾军,开始反对暴元的统治。因为有这么一段童年阴影,所以赵君用恨透了那些元朝的官员和地主阶级,所以在对待这些人的问题上,赵君用建议把这些人都杀了,这样才能一解心头之恨。
  跟赵君用出身一样,虽然毛贵祖上世代也是贫农,也是被元朝逼得铤而走险,这才参加了这场农民起义。但是,跟赵君用相反,毛贵不仅任用元朝的官吏,还重用那些地主阶级,按照现在的话说,这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推翻暴元统治。
  虽然从历史来看,毛贵的办法是极其正确的,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是赵君用却不屑一顾,他认为,毛贵这是典型的“投降主义”,我们怎么能跟让自己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人共事,这怎么对得起自己父母亲戚的在天之灵。所以到了最后,毛贵和赵君用的矛盾越来越大,甚至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终于,忍无可忍的赵君用决定下手了,他雇用了一些刺客,秘密地把毛贵杀死了。后来,由于赵君用的保密工作没有做好,他刺杀毛贵的事情让毛贵属下知道了,他们立刻就反了,开始讨伐赵君用,这就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红巾军内战。
  日期:2014-12-24 17:48:04
  目睹了红巾军内战后,那些刚刚归顺红巾军的元朝地主阶级们,或是怕赵君用对付自己,或是根本就不是真心实意的投降,结果全都反了。这些地主阶级不仅重新投靠了元朝,并且还与元朝携起手来围剿红巾军。
  而此时,正在内战不断的红巾军,根本没有力量反击,结果仅仅过了三个月,伴随着济南守军刘珪的投降,山东全省就重新回到了元朝的手里,而在一系列讨伐后,韩林儿、刘福通的部队节节败退,只能退守到益都、莒州这里,而这两个孤立的据点,也成为北锁红巾军最后的领地。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红巾军处境艰难无比的时刻,张士诚不失时机地发动了攻击。当然了,张士诚无非就是想趁火打劫、顺便邀功而已。
  话虽如此,但是张士诚的这种进攻,让朱元璋震惊不已。咱们前面说过,朱元璋之所以这么有恃无恐地和张士诚、陈友谅在长江流域拼个你死我活,靠的就是北面有一个天然的屏障,有小明王、刘福通去替他抵挡北面的元军,所以朱元璋根本不用担心北面的安全,只需专心对付这两个枭雄,足矣。但是,现在不行了,要是北锁红巾军全军覆没了,朱元璋就彻底失去北面的屏障,自己就要直接对付元朝的军队,这样一来,朱元璋就腹背受敌了。而被敌军重重包围的刘福通终于崩溃了,为了不惨死在这里,刘福通决定写几封救援信,请求各地的援军来支援自己。但是,这些救援信要交给谁呢?交给元朝,这就搞笑了;交给陈友谅,虽然他也是红巾军体系的,但是他的顶头上司徐寿辉就不听自己指挥,他这个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怎么可能来救自己;算来算去,同为红巾军体系,还没有称王称霸的,也就只剩下朱元璋了。

  转过天来,朱元璋就收到了刘福通的救援信,他立刻找到刘伯温,和他商量此事。实际上,朱元璋也知道刘伯温的想法,因为之前刘伯温的“所作所为”,已经足够让朱元璋“心知肚明”了。
  据史书记载,为了表示对小明王的“忠心”,每年正月过节的时候,朱元璋都要举办一场大规模的祭拜仪式,他把小明王的牌位,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一张龙桌御座上,然后率领文武百官对牌位三跪九叩,行君臣之礼。而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规规矩矩地行礼,唯独刘伯温站而不跪,而且还放出一句狠话:“牧竖耳,奉之何为!”
  刘伯温的这句话,那是相当难听的,他的意思就是说:一个只会放牛的小崽子,我为什么要跪他!可是大家别忘了,朱元璋也曾经放过牛,也是一个“牧竖耳”出身。
  而朱元璋听到这句话,并没有生气,也没有任何的忌讳,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刘伯温这句话,并没有影射自己,而且对于他而言,他也不想跪拜这个“牧竖耳”,只不过是因为政治需要,做做样子而已。
  果不出朱元璋的预料,在救援刘福通、韩林儿的问题上,刘伯温是一百二十个不愿意,而他与朱元璋的这番“对抗”的记录,也在刘伯温后人著作的《国初事迹》中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张士诚围安丰,福通请兵救援,太祖亲援。初发时,太史刘基谏曰:“不宜轻出,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太祖不听。
  刘伯温的这番话,确实精辟无比。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个乱七八糟的大宋政权,早晚都会完蛋,咱们却非要扶持它,这不是没事找事吗?何况现在是群雄逐鹿、问鼎中原的时候,咱们首要的任务是抢占地盘,壮大自己的实力,您却要把这个皇帝弄到身边来,天天向他请示,事事向他汇报,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何况听这位皇帝的吧,就显得咱没有分量,太掉价;不听这位皇帝的吧,又是抗命不尊,不听圣旨,您说麻烦不麻烦!

  另外,如果未来天下统一了,这个皇帝怎么办?您想学“西楚霸王”项羽吗?此时的刘伯温清楚地知道,要想避开弑君夺位的恶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君主自己死掉。
  从这件事情上,咱们能够看出刘伯温确实是那个时代的奇才,此人不仅精通天文历法,而且他的厚黑学水平,也比陈友谅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伯温的名气,那真不是白来的。
  而当时的朱元璋,在这方面的水平,还明显需要继续学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