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社会不得不读的一本书:大明神算师刘伯温》
第42节

作者: 京城说书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12-25 21:29:02
  然而,虽然刘伯温的这番话,说得有理、有力、有节,但是在救援小明王的问题上,朱元璋却彻底与刘伯温背道而驰,他不仅要出兵救援,而且是一定要救出小明王。
  朱元璋坚持出兵救援的原因,一共有两个:
  第一,自己没有称王称霸,所以从名义上,韩林儿还是自己的君主,哪里有君主受难,臣子在一旁看热闹的道理,这不是让天下人耻笑我朱元璋背信弃义吗?
  第二,安丰也是南京重要的门户之一,要是此城归敌人所有,南京城就会受到巨大的危胁,这个唇亡齿寒的道理,朱元璋还是非常清楚的。这是两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而且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朱元璋,一般到了这种境况,作为臣子的刘伯温,应该没有异议。但是,如果刘伯温能够这样轻易放弃,他也就不是那个刘伯温了。对于朱元璋的这两个理由,刘伯温立刻针锋相对,逐条批驳,不给朱元璋留一点面子。

  对于朱元璋的第一个理由,刘伯温告诉他:如今天下大乱,韩林儿的那个大宋政权,已经无法招揽人心,所以他已经失去利用价值了,一个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人,我们去救他干什么!
  对于朱元璋的第二个理由,刘伯温告诉他:安丰失陷固然是大,但是万一陈友谅从背后偷袭,又该如何是好?刘伯温的这番话,确实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他也惊讶地发现,在自己的思维里确实出现了一个不可饶恕的漏洞——陈友谅。要知道,陈友谅可不是三国时期优柔寡断的袁绍,只要朱元璋暴露出一点点破绽,他一定会像一条疯狗一样,率领自己所有的部队杀奔而来,不给朱元璋任何喘息之机。

  而且,在刘伯温刚刚来到应天,给朱元璋贡献第一个计谋的时候,就曾直言不讳道:“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可见,刘伯温的这番话,确实与朱元璋的思想不谋而合。在这两强之中,张士诚胸无大志,只想着占据江浙富庶一带,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日子;而陈友谅正好相反,此人野心勃勃,意欲登基称帝,他才是朱元璋生平最大的劲敌,因此这种“先剿灭陈友谅、再踏平张士诚”的战略部署,才是平定南方最正确的决定。
  但是,朱元璋这次要去救援安丰,无疑就是先讨伐张士诚,再对付陈友谅了,这样肯定会遭到陈友谅的背后偷袭,这样做,既不符合当初制定的战略部署,也与自己统一天下的办法背道而驰。所以,救援安丰真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课题。
  朱元璋在苦思冥想数天后,他还是采取了自己的处理意见:援助安丰,率兵勤王。
  据说,在朱元璋出征的时候,刘伯温少有地继续坚持自己的原则,他拉住了朱元璋的衣服,不让他走。盛怒之下的朱元璋,命人把刘伯温架走,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出征了。可见,虽然朱元璋是一代豪杰,统一天下的枭雄,但是他也是一个极其固执的人。
  但是,铁的事实证明,朱元璋这次的判断,将给自己带来一个致命的打击;而且在未来,朱元璋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判断,还要了一个人的命。这个被他杀死的人,正是本书的主角——刘伯温。

  冥冥之中自有天注定,也许,从刘伯温决定辅佐朱元璋开始,这就是他最终的结局。
  日期:2014-12-28 21:15:42
  救援的结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三月一日,朱元璋在“只跟着自己感觉走”的局面下,朱元璋率领自己三分之二的家底,即 20 万大军,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支援安丰之旅。

  大错就此铸成!
  此时,跟三年前自己在龙湾俯瞰陈友谅一样,在江州重新定都的陈友谅,也在目不转睛地观察着他。但是令后人费解的是,在朱元璋解救韩林儿的过程中,陈友谅居然没有发一兵一卒,没有采取任何的军事行动。难道说,陈友谅终于犯了一回傻,当了一回三国时期的袁绍,还是说,这里面另有隐情!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出征的军队太多,陈友谅需要准备的时间。那么,陈友谅准备了多少军队,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呢?反正不是一个小数目!
  至此,一个硕大无比的死亡阴影,彻底笼罩在了朱元璋的头上,并差点要了他的命。但是,朱元璋也清楚陈友谅的为人,所以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这个该死的私盐贩子,以解安丰之围。
  可惜的是,即使朱元璋再怎样快速进军,最终还是慢了一步。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三月十三日,张士诚终于攻陷了安丰,目睹城破人亡后,大宋政权兵马总元帅刘福通自杀殉国。而小明王韩林儿居然在其他将领的殊死保护下,奇迹般地突围了,直接逃到了朱元璋这里。要知道,没有比这更让朱元璋哭笑不得的结局了:安庆失守,从此应天门户丢失;小明王却没死,自己反而多了一个拖油瓶。这叫什么事!

  就这样,朱元璋带着极其失望的心情,踏上了返回应天的路,看着身边这个一点利用价值没有,还得管吃管喝的废物韩林儿,朱元璋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而刚刚攻陷安丰的张士诚,他并不打算就此罢手,反而调集了自己的精锐部队,准备与朱元璋决一死战。
  看见这个私盐贩子的挑衅后,朱元璋彻底愤怒了,于是做出了自己军事生涯上最致命、最错误的一个决定:攻陷庐州!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率军攻打这
  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打开一条通往张士诚老巢的道路,也算是对这次无功之返的一个补偿。可是,虽然朱元璋想攻陷这里,但是庐州城坚不可摧,又有张士诚的重兵把守,岂是一朝一夕就能攻陷的?因此这必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
  后来,随着战事时间的无限延长,陈友谅在后方的调兵遣将,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们开始动摇了,他们开始产生撤退的心理,而为了劝慰朱元璋撤退,首先站出来的,就是朱元璋帐下的第一猛将徐达。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徐达直言不讳地告诉朱元璋,本来救援安丰已经失策,如今庐州城坚不可摧,又耽误了我军不少时间,如果我们不马上回师应天,我怕陈友谅突然出兵,到时候我军必遭不测。

  徐达的这番见解,代表了所有将领的心声,除了他的直属领导——朱元璋。听完了徐达的进言后,朱元璋根本不为所动,他依旧坚持自己的主见:不攻下庐州誓不回营!
  实际上,咱们也要理解此时此刻朱元璋的心情:门户丢失,自己毫无建树,还多了一个不清不楚的领导,要是这么狼狈不堪地回去,如何面对天下之人,怎么去见刘伯温!
  至于陈友谅的问题,朱元璋“胸有成竹”地告诉诸位将领:“咱们出兵这么久了,陈友谅还一点动静都没有,此人的见识,也不过如此,有何惧哉?”事实证明,朱元璋这个决定,又彻底瞎了!此时,就在朱元璋目空一切的言语中,在那遥远的江州汉宫里,陈友谅已经做好了战前的最后一次动员,喝完了最后一杯酒,他正在指挥士兵上船,准备率领他们杀奔到朱元璋这里!
  要知道,从朱元璋进军安丰的那一天,陈友谅就一刻也没有清闲,在经过了十几天没日没夜的准备后,陈友谅终于集整了大小数百艘战舰,并且凑齐了一支数量惊人、士气高涨的精锐之师。
  那么,还是前面那个问题,到底是多大规模的军队,才能让陈友谅准备这么长时间呢?

  整整六十万!
  至此,陈友谅终于不用再强忍心中的怒火,可以释放自己所有的愤怒了,朱元璋,你的末日到了!
  一想到这些,陈友谅按耐不住自己心中激动的心情,他端起一碗出征前的酒,斗志激昂地对诸位将领说道:“此次出征,耗尽了我所有的力量,望各位将领奋勇出征、破釜沉舟、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踏平朱逆,扫平张犬,从此之后,天下将尽归我所有!”
  说完,陈友谅将手中的酒一饮而尽,然后将酒碗摔于地面。

  “全军出征!”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四月七日,伴随着陈友谅的声声怒吼,那场改变天下的鄱阳湖之战,彻底拉开了序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