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才是和珅-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第29节作者:
附壤 日期:2014-06-26 22:40:00
其实,类似的嘲讽、轻视、冷言冷语,年幼的和珅曾经不知多少次经历过,但他都一一忍受了下来,忍受的原因,是和珅清楚自己当时还什么都不是。于是,和珅刻苦求学、努力去出人头地。
终于,26岁的和珅终于扬眉吐气了,不管怎么说,和珅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让同龄人望尘莫及的成就,他满心以为可以就此摆脱童年的阴影,开始接受人们肯定、钦佩的目光,一句话,他以为自己战胜了苦难,迎接他的应该是鲜花和掌声。
但海成的一席话,让和珅发现,白眼还是那个白眼,轻视还是那个轻视,只不过换个藉口罢了。
鲁迅的著名小说《祝福》里,祥林嫂因为大意“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后,“四叔”就嫌弃祥林嫂“脏”,于是家里祭祀的时候就不再用祥林嫂了。之后,祥林嫂听信了柳妈的话,以为在庙里捐了个门槛之后,自己就“干净”了。可是,当祥林嫂好不容易捐好了门槛,准备参与“四叔”家祭祀的时候,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祥林嫂自己搭建起来的世界观彻底崩溃,也就此,祥林嫂坠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同样的道理,海成的一句话,也让和珅曾经的世界观遭到崩溃性地打击,和珅不明白,年少的苦求,今朝的成就,还不能让俯视自己的人抬头看一下自己吗?
也许和珅一辈子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和珅不是祥林嫂,和珅有足够的实力反击,正是因为有实力,和珅才会近乎偏执地报复与自己作对的人,于是乎,和珅在历史记载中留下了一个不怎么好的标签:
心胸狭隘、睚眦必报。
但其本质,不过是和珅努力在捍卫自己饱受白眼折磨的心灵。
就像这次“海成”事件,和珅选择了“以怨报怨”,这是和珅第一次这样选择,不幸的是,这不过仅仅是个开始。就此,和珅开始被皇宫中的漩涡卷入其中,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
但正如那句话,悲惨的结局总有美丽的开局,和珅的第一次“以怨报怨”,他出足了气。
仅仅一年之后,海成就几乎陷入一场灭顶之灾。
日期:2014-06-27 22:49:19
第八章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和珅27岁
这一年,让我们先把目光从纷纷扰扰的京城转移开,聚焦到海成担任巡抚的江西省。
在当时江西省下辖的一个叫做新昌县的地方,有一个叫做王锡侯的读书人,这个人本名叫王侯,但这个名字明显不适合在当时的官场上行走江湖,占人家领导便宜不说,没准哪天因为名字犯了什么忌讳,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于是,“王侯”就在自己名字中间加了一个“锡”字,取名王锡侯。其实,古代“锡”字和“赐”字通转,所以名字里就隐藏了“赐侯”之意,就是希望得到封侯赏赐的意思,读书人嘛,这种事是最擅长的了。
可是,王锡侯在仕途上的成就并没有沾上他名字任何的光,这位仁兄三十八岁才考上了举人,此时,他已经有做官的资格了,但是国家不包分配,王锡侯还得继续往上考。
举人再往上,就是参加会试考取进士了,前面曾介绍过,会试三年考一次,地点在京城。这个王锡侯自从考中举人后,屡次参加会试,都遗憾地没有考中,时间长了,王锡侯就打消了入仕做官的心思。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从江西到京城,千里迢迢,王锡侯那么大岁数每三年就要折腾一趟,着实痛苦。
既然做不成官了,王锡侯就开始发奋著书,毕竟不能辜负自己半辈子的所学,刊印了几部著作。
雄心勃勃的王锡侯并不满足于此,他决心穷尽平生所学,编写一部大部头的书,为此,他花费了十七年的时间,编写了一部书,书名叫《字贯》,并于乾隆四十年刊行面世。
但就是这本书,把王锡侯送往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字贯》这本书,说白了就是一本简明字典。王锡侯觉得《康熙字典》收录的字太多,而且按照部首查字也不是太方便,于是他按照天、地、人、物四类,把字分类,让同类字都放在一块,方便人们查找。
所以《字贯》这部书,不论从哪方面来说,王锡侯的初衷都是单纯而美好的。
但不要忘了,王锡侯所处的时代是清朝文字狱最猖獗的时代,但最关键的,是王锡侯曾经得罪过一个同乡,这个同乡的名字叫做王泷南。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王泷南就是一直惦记王锡侯的贼。
原来,这个王泷南曾经因为“唆讼”(挑拨别人打官司)的罪名被判徙刑,但他在流放时偷偷逃了出来,没想到回到本籍之后,遇到了正血气方刚、一身正气的王锡侯,于是,王泷南又被扭送到官府,再一次被流放了。
从那以后,王泷南就怀恨在心,一直找机会报复。很快,随着《字贯》的问世,王泷南觉得机会终于来了。
可以想见,当时胸无点墨的王泷南,生平第一次抱着一本书刻苦“攻读”,他翻遍整部书,不过是想找到类似“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可是他毕竟才疏学浅,只在序言里找到下面一段“有问题”的话:
“天下字贯穿极难,《诗韵》不下万字,学者尚多识而不知用。今《康熙字典》增加到四万六千多字,学者查此遗彼,举一漏十……”
大意是说,天下的字太多,不容易串连起来,《康熙字典》里有四万六千多字,但使用者用它查字的时候,查找一个字后,它周围的字都跟这个字没有任何关系……不如用我出的这本《字贯》云云。
于是,王泷南就诬告王锡侯:竟然说《康熙字典》有穿贯之难,还指责《康熙字典》的不妥之处,更大胆的是,这本简明字典不是明摆着删改了《康熙字典》吗?这不是“悖逆”的大罪吗?……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遇到这种事情,谁都知道这是诬告,但在那个“文字狱”的时代,这种事哪个知县也不敢怠慢,更不敢妄下结论,于是,这件案子被上报给了江西巡抚海成。
海成更是不敢怠慢,本着“遇事多请示,出事少担责”的为官准则,海成将这个案子奏报给了乾隆,奏请先革去王锡侯的举人身份,再审拟定罪,随奏章附带了一本《字贯》。
小小的诉讼,最后闹到了皇帝那里,可见当时文字狱笼罩下的中国,官员们草木皆兵的状态。
辗转千里,奏章飞到了乾隆手里。但乾隆似乎并不在意,因为他在当年十月二十一日御批,这件案子“大学士九卿议奏”。
皇帝把这件事推给“廷臣”去处理,远在千里之外的王锡侯,如果能听到这个消息,一定得去祖坟上看看是不是冒了青烟。皇帝不认为有什么太大问题,至少自己的命算保住了。
然而,就在同一天的稍后,案情却发生了急转直下的转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