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才是和珅-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第32节

作者: 附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7-11 21:53:37
  这道谕旨颁发的背景,就是当时的中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征书运动”。
  早在《四库全书》开始编撰之时,乾隆皇帝就下旨昭告天下,要在全国范围内搜访群书,以备编撰《四库全书》之需。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文字狱的可怕人尽皆知,“藏书”恨不能掘地三尺,哪会冒着被“文字狱”的风险把书直接献给皇帝呢?于是,乾隆的这道谕旨被华丽的无视了。
  谕旨发出去之后,响应者寥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千年专制皇权下培养出来的处世准则,已被中国人用得炉火纯青。
  当然,这难不倒乾隆皇帝,很快,乾隆就改变了策略,接连发出去几道谕旨号召天下读书人踊跃献书,这几道谕旨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
  软硬兼施。

  第一,乾隆皇帝告诉大家,不要有什么顾虑,只要把书献出来,即使书里有“悖逆”的内容,朕也不会去追究,毕竟那些书也不是你写的嘛。而且朕只是借来抄录,抄完了还会还回去的……
  第二,乾隆皇帝告诉大家,凡是献书五百到七百种的人,朝廷赏《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凡献书一百种以上者,赏《佩文韵府》一部。献书百种以上的人,还可得到朕亲自在扉页题签的“墨宝”。
  “利诱”完之后,乾隆开始“威逼”了。之后,乾隆下了一道谕旨,大意是:朕说话算话,献上来的书籍即使有“悖逆”的地方,朕绝对不会去追究,但是如果从今以后,还有人将书藏匿不献,一旦发现书里有“悖逆”之处,便难逃其罪了,相应当地的督抚巡抚也难辞其咎。
  一道道上谕自乾隆之嘴下发,借助清朝庞大的国家机器,乾隆皇帝的这“三点精神”被天下藏书人尽人皆知,“软硬兼施”果然奏效,一时间,掀起了一场献书热潮。
  从最初的应者寥寥到如今的积极踊跃,不同的表象下却是同一个动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无论怎样,乾隆发起的这场运动,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搜征书籍的运动,当时全国各地(主要是江南)的藏书源源不断地涌入京城,再经过三百多人的抄录队伍的抄写,不断充实到《四库全书》中。如果事情按照这个节奏发展,那么乾隆皇帝将得到后世无数读书人的顶礼膜拜!《四库全书》的编撰也将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次文化集成!
  天时地利人和,无论从国力、财力上,甚至于踩在中国古代史最后门槛的这个时间点上,乾隆都是最有希望完成《四库全书》应有伟业的人。我也相信这也是乾隆编撰《四库全书》的一个重要动机,他已经有平定新疆的武功,若在配以《四库全书》的文治,他本可以“千古一帝”。
  只可惜,今天,乾隆之于《四库全书》的编撰,我们不能说乾隆是中国文化的卫道士,更多的,只能说他是中国文化的侩子手。
  而这其中的差别,只在乾隆的一念之间。
  这一念间,就是上文提到的,乾隆要借修《四库全书》之机,颁发查办禁书的谕旨。
  这道谕旨一经颁发,就被乾隆忠实、彻底地贯彻了下去,以至于许多人都认为:乾隆修撰《四库全书》的目的,就是要销毁隐匿在民间的“悖逆”书籍。
  起初,乾隆刚刚发布查办禁书的几年,效果并不好,许多地方甚至一本禁书也没查到,这种情况让乾隆非常不满意。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字贯》案“适时”地发生了,而且是以一种雷霆万钧的气势震撼了当时的朝野,不用说,这是一场“杀鸡给猴看”的“表演”,目的无非是要告诫百官,查办禁书的运动可不是说着玩的。
  此后,中国文字狱伴随《四库全书》的编撰,达到了历史的峰值。与此同时,查办禁书的运动,也是愈演愈烈。究竟在这期间,有多少书籍毁于一旦,可以参考下面的统计数字:

  《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大约8亿字;但编撰《四库全书》期间,共禁毁书籍3100种,几乎与收录数相当!
  与此同时,收录进《四库全书》的书籍,对于其中“悖逆”的地方,也做了删改。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岳飞《满江红》里有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但在清朝,“胡虏”、“匈奴”都是敏感词汇,说出来总让满洲人联想到自己,所以说不得,于是在《四库全书》里,这首名句被改成了: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一场本应的文化盛事,只在一人一念之间,变成了一场文化浩劫。
  而王锡侯一家老少以及无数受文字狱迫害的人,都是这场文化浩劫的牺牲品。

  在《四库全书》掀起的文化浩劫在中华大地肆虐的时候,在王锡侯被处决的第二年,和珅也迎来了他在官场上第一次小小的“灾难”。当然,这与《四库全书》无关。
  因为这一年,史书上记载:和珅因“扶同瞻循”罪,降二级留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