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才是和珅-走出成见,走近真实》
第31节

作者: 附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7-05 22:03:17
  很快,被海成“寄予厚望”的奏折落到了乾隆的手上,但乾隆让海成失望了。
  面对着这件海成起初觉得是“小案”的案子,乾隆明显十分“上心”,摆出了一副穷追猛打的姿态,在短短六天的时间,就连发了两封上谕,里面的内容明确了海成和王锡侯今后的命运,可即便是海成,都再也看不到这两封上谕了,他只能听到。
  因为两封上谕根本就没有发给海成。
  收到上谕的,有一个叫做高晋的人。熟悉乾隆年间清朝历史的,应该都知道高晋的大名,他是乾隆年间有名的治河能臣,著名的五督臣之一,名望非常高。而现在,高晋“怀揣”着乾隆的上谕,出现在了江西巡抚衙门的门前。
  对海成来说,该来的终于来了。如今,他只能“匍匐”在高晋的面前,准确地说,是“匍匐”在乾隆的上谕面前,等待“末日的宣判”,是生?是死?是宽恕?是严惩?天差与地别的命运走向,几分钟内便见分晓!
  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啊?但愿我们每个人都不要经历,尤其是听到了下面的宣判结果:
  将海成革职交刑部治罪,着人送京,着高晋前往暂管巡抚事务……

  最坏的结果,还是发生了,前一秒的封疆大吏,转眼间沦为生死未卜的阶下囚,晴天霹雳般的噩耗让海成几乎崩溃。在海成身边刚刚宣读完上谕的高晋,亲眼目睹了海成的“表现”,并且将之记录下来,奏给了乾隆。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封奏折如今已经成为史料被妥善保管了下来,亦即,海成的“表现”注定“流芳百世”了。
  这份奏折“史料”里,记录了海成听完宣判后,涕泪横流,趴在地上,浑身战栗不已……
  皇权之下,众生皆蝼蚁。就在海成陷入绝望的时刻,距他不远处的王锡侯,同样得知了自己的命运,比起海成,王锡侯陷入的,是绝望中的绝望:
  王锡侯一家男女老少,全部押往京城,交刑部治罪。

  日期:2014-07-07 21:38:41
  镣铐叮当,囚车滚滚,王锡侯一家老小走上了通往京城的不归路。回望故乡,王锡侯定然感慨万千,饱读诗书的他肯定知道,皇帝既然把他们一家人都“请”去京城,便不可能再把他们原封不动送回来,否则,何必千里迢迢送过去呢?眼前唯一的问题,是这一家老小几十口,到底有几人再回到祖宗之地呢?
  答案是:王锡侯一脉至亲,一个都没有回来。
  来到京城的王锡侯一家,马上就被交给刑部治罪。如今,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字狱的焦点,转移到了刑部官员的身上。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表面上乾隆把这件案子交给刑部处理,然后让刑部拿出一个处理意见,但谁都知道,刑部没有任何选择。

  从之前乾隆皇帝对这个案子的重视程度,再到乾隆对海成异乎寻常的严厉惩处,这件案子实际上已经板上钉钉了,刑部只需做好如下两项工作:
  1.以书面画押的形式,让王锡侯承认乾隆给他安插的那些罪名。
  2.对王锡侯一家和海成,量刑越重越好。
  但王锡侯并没有放弃,这是他一生最后的机会,他仍在做着苍白的辩解,但很快,王锡侯就在供词中,承认了自己的罪名,很快,刑部就拿出了处理意见:
  王锡侯凌迟;王锡侯之子、之孙,斩监侯,秋后处决;王锡侯之妻、之媳、幼孙给功臣家为奴!
  海成,斩立决。
  这份刑部给出的意见,乾隆皇帝是非常满意的,不但量刑够重,而且还给自己留有余地,这个余地就是乾隆发下的这两道上谕:
  王锡侯着从宽改为斩决,余依议。(即维持原判)
  海成着从宽,改为斩监侯(死缓),秋后处决。
  即置你于死地,还要让你感恩皇帝的宽宏大德,乾隆联手刑部导演的这出双簧,为这场乾隆年间颇为著名的文字狱,画上了一个虚伪的句号。

  日期:2014-07-09 22:39:29
  纵观这次《字贯》案,这里面似乎有许多蹊跷之处?
  首先,在这次《字贯》案之前,海成一直是查办禁书的楷模。他曾经给乾隆上过一道奏折,大意是他在一年之内,挨家挨户收缴了八千多部禁书,但还是觉得没有“净尽”,要求皇帝再多给点时间,一定搜得更多。对于海成这种搜书态度,乾隆非常满意,特地下旨夸赞海成在搜书方面是最认真的一个,号召各省官员多向海成学习。可就是这样一个“禁书模范”,仅仅一年之后,就因为《字贯》案,被判死缓(斩监侯),反差未免有些大了,如果仅仅把其中缘由归咎于和珅在乾隆身旁煽风点火,那是高抬了现在的和珅。

  其次,这次《字贯》案,受害者可不光是王锡侯一家和海成,事实上,当时江西省得大员,除了海成被判死缓(斩监侯)之外,当时江西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都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都被革职,而且王锡侯所在地的知县和知府,也都被治罪。不仅如此,曾经给王锡侯“著作”作序的人,降职的降职,惩处的惩处。一时间,《字贯》这本书就好像一颗瓜藤,乾隆铁了心要顺着瓜藤把摸到的瓜个个“收拾一番”,不幸的是,这本《字贯》已经刊印发行,在市面上流通了,所以,瓜藤够多够长,乾隆抓的“瓜”也就够多,但疑问是:乾隆抓这么多“瓜”干什么?

  最后,如果把《字贯》案放在历史的大潮中去观察,那么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字狱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案例,不但其案件本身牵涉范围广,可列为“特大”级别,而且在《字贯》案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清朝文字狱的发生出现了一个疯狂的**。不但发生频繁,量刑也加重。王锡侯虽然万幸逃过“凌迟”之邢,但他的“后辈”,多人因文字之祸祸至凌迟!
  综合以上三点,《字贯》案绝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但它的种种复杂之处,可以从下面的一件事上找到端倪:
  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借修《四库全书》之机,正式颁发查办禁书的谕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