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活下去——南宋的百年挣扎》
第56节

作者: 暮雨飞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7-04 08:46:34
  孝宗朝后期,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庞大的军队和官僚系统,对民众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以赵构领衔的达官贵人们生活奢靡,更是让经济形势雪上加霜,即便孝宗本人厉行节约,以身作则,也收效甚微。
  “上行下效”这东西,往往是学坏不学好。领导者如果管理不当,自己做得再好,下面也不和你学。道光皇帝够节俭了,杀个猪都舍不得,奴才们倒是把国库的银子都差点偷光了。
  但是,孝宗的国库,还是看得相当严的,他即位之初,国库非常空虚,而且接手的第一年就有三百万缗的赤字,但到了孝宗统治的中后期,每年都轻轻松松地能有三千万缗的盈余,以至于出现了穿钱的绳子腐烂,铜钱散落难以统计的程度。这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到了汉武帝在位的前期,当时就出现过相似的情况。但在相似的外表背后,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原因。汉武帝是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再加上自己的年轻有为,才有了这样的资本,而且后来经过长年的汉匈战争也消耗殆尽。反观孝宗时期,他继承的是什么样的遗产,我们已经十分清楚,而他自己又进行过隆兴北伐,之后国家也处处用钱,何来积蓄?办法只有一个,增加赋税。

  日期:2014-07-05 08:22:49
  孝宗时期,茶税、盐税不断增加,普通农民也面临着高额的各种附加税,比如征收粮食的时候,考虑到运输过程中肯定要有损失,所以就干脆多收一部分,有时候甚至还要农民把运费也出了,而且费用也大大超出实际需要的额度。娘咧,要老子交税,还得给你包邮?至于其他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什么买酒钱、塌地钱,不再一一列举了。此外,滥发纸币(会子),也对农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由于发得太过量,使得贬值非常严重,假如当时有银行的话,可以说,国家银行几乎已经失去了信用。

  孝宗朝后期,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地主对农民的压榨也越发变本加厉,在他们的巧取豪夺下,农民常常难以按时交租,这时,政府可不会出面帮助农民维权,只会派出差役协助地主讨债,有时候大地主还会耐不住性子,干脆私设公堂,大刑伺候。
  这一切,导致大量的百姓走投无路,终于爆发了民变。孝宗一朝,规模较大的民变有五十余次,频率是高宗中后期的近两倍。这些造反的人,成分非常复杂,有农民、渔民、茶贩、流民和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应该说,大多数民变是官逼民反的结果,它们虽然最终都失败了,也还是迫使南宋朝廷作出了一些让步,毕竟它也知道这个不好玩。但是,也有大量流氓无赖混迹其中,为害一方,所以,不是所有的造反都有理,更谈不上什么积极意义,只能说是一种悲剧。

  日期:2014-07-14 06:55:19
  二十四 孝宗禅位
  前面我们提过,孝宗晚年的时候,向赵构学习,也禅位给自己的儿子,那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孝宗的家庭。孝宗还是郡王的时候,娶了大臣郭直卿的孙女为妻,这位郭夫人为他生下了四个孩子:
  长子:赵愭(音同“齐”)
  次子:赵恺
  三子:赵惇
  四子:赵恪(夭折)
  在孝宗还没接班的时候,郭夫人就病逝了,赵构把吴后身边的宫女夏氏赐给孝宗,并把她扶成皇后,但她也早早去世,过了几年,孝宗又在赵构的授意下立谢贵妃为后。因为赵构想通过这些女人来帮他控制孝宗,所以在选老婆的问题上,就由不得孝宗本人了。
  不过,夏氏和谢氏都没有孩子,所以孝宗还是得从郭夫人的三个儿子中选择继承人。乾道元年(1165),长子赵愭被立为太子,可惜两年之后不幸去世。按理说,那新太子就应该是次子赵恺,然而,当乾道七年(1171),立储诏书终于发布之后,却是三子赵惇被“越次建储。
  比较官方的说法,就是孝宗认为赵惇比较像自己,所以很偏爱他,历史上,一般弃长立幼都是这个原因,但这次恐怕是个例外。南宋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名叫叶绍翁,就是写“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那位(当然,这句诗后来被大家玩坏了),他著过一部《四朝闻见录》,书中认为赵惇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就是赵构干预的结果,叶绍翁的官一直做得不大,但他和像真德秀这样的重臣往来十分密切,所以史学界对他的书一直比较尊重。

  至于赵构为什么非要立赵惇,我认为也不是因为他多么讨厌赵恺,只是和当年排斥太宗后人一样,就是不想让符合法理的人来继承,因为他们继位顺理成章,不会额外感他赵构的恩。控制了儿子,还得控制孙子,赵构想得还真是远。值得一提的是,赵惇的正妻也是赵构给选的(这个烧包的女人以后再细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