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活下去——南宋的百年挣扎》
第55节

作者: 暮雨飞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7-01 08:52:00
  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到达金国后,向金国提出了归还陵寝、更改受书礼的要求,金国君臣勃然大怒,太子甚至想把范成大直接砍死,幸好被周围人拉住了。范成大始终不卑不亢,金世宗也没难为他,让他给孝宗带回去一封回信,大概内容就是斥责孝宗出尔反尔,咱俩都说好的东西怎么又要变卦?之后南宋又派别的使者去折腾了一次,金世宗还是不同意,当然,孝宗也没指望他能同意,就是气气他。不过完全没有效果,金世宗相当沉得住气,不但不贸然用兵,还两次派使者回访南宋,软硬兼施,让南宋不得不放弃了更改受书礼的想法。

  乾道八年(1172),由于自己的意见常常被孝宗否决,虞允文感到继续呆在相位上实在没劲,按照宋朝的习惯,一般这时候丞相都会主动引退,于是虞允文请求辞职,孝宗准奏,并命他再次前往四川主持军政。四川与临安距离遥远,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南宋的皇帝很难直接掌控四川,而四川的地位又非常重要,所以四川长官的人选,是从不敢有半点马虎的。看来孝宗并不是针对虞允文,他就是不能容忍任何人当丞相当得太久。

  虞允文临行前,孝宗请他到宫里喝了顿酒,真诚地告诉他,将来朕出兵北伐,你可一定要在蜀地配合。虞允文表示没问题,我倒是有点担心你身边的近臣到时候会误事(孝宗的近臣多数是相当不善良),孝宗当即给他打了保票,虞允文才放心地去上任。虞允文到了四川之后,继续加强战备,但他刚到一年,孝宗因为当时和金人吵了一架,就催促他出兵北伐,虞允文表示,现在准备工作还差得很多,不可意气用事。孝宗也不能跑到四川来和他面对面吵一架,只好作罢,气消了一些以后,也明白虞允文是对的,这事就过去了。

  日期:2014-07-02 08:46:38
  然而,淳熙元年(1174)二月,在经历长年的过度操劳后,虞允文病逝,享年六十五岁。消息传到临安,孝宗倍受打击,从此,北伐之事,再也无人可以依托,恢复中原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此后,孝宗又当了将近十五年的皇帝,意志日渐消沉,有的大臣看不过去,就去提醒他,孝宗无奈地告诉他,朕已经没有当年那个雄心了(此志已泯)。
  孝宗北伐梦想的破灭,除了军事原因外,整个南宋的政治气候也是对北伐非常不利的。南宋初期,政治核心成员多数是北方人,是铁杆的北宋遗老,恢复意志极强,但随着南方官员的逐渐崛起,北伐的声音就越来越微弱了。
  对于这些南方官员来说,北伐会大大影响到他们的经济利益。关于这一点,底层人民的看法也类似,打仗就要多交税,而且还得去当兵玩命。虽然后人可以站在爱国主义的高度上对此加以谴责,但实际相当苍白无力,因为近二十年来,和平是宋金之间的主流,谁都明白金国已经无意灭宋,那就很难再要求老百姓发自内心地去为那片从未见过的土地流血牺牲了。
  在经济实力上,南宋也不具备持续作战能力,秦桧当国的那些年,只顾自己敛财,文武百官也多半如此,所以虽然承平日久,南宋的国力也还是没能得到实质上的提升,隆兴年间的财政,几乎捉襟见肘,这也是为什么史浩等人极力反对北伐的重要原因。
  日期:2014-07-03 08:40:49
  另外,金国在世宗皇帝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人民相对富足,金世宗也得到了“小尧舜”的美誉,而且从前面的讲述中我们也看得出来,这个皇帝相当不简单,坑死大亮以后,很快把金国拉回正轨,在对南宋的斗争中攻守有序,无论是军事还是外交,南宋都没能从他那里讨到什么便宜。遇到一个这样的对手,也只能认倒霉了。即便是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也在《隆中对》中表示,刘备占据江南和巴蜀之后,要等到“天下有变”,才能两路并进,“霸业可成”。蜀汉政权没能等到有变的一天,孝宗也是一样。

  理想破灭以后,孝宗在内政的治理上,再也没能表现出一代中兴之主的风范。之前我们讲过,孝宗对大臣缺乏安全感,无论是史浩还是虞允文,都不能得到他真正的信任,终孝宗一朝,几乎没有人能在相位上停留太久,当得最长的就是王淮,这是一个典型的庸才。他坚定地奉行五字方针:“上意即天意”,话说到这个份上,也不用再过多介绍了。即便如此,当了七年之后,孝宗还是暗中组织谏官把他弹回家去了。至于副宰相(参知政事),累积人数达三十四人。虽然所谓的“用人不疑”都是忽悠人的,没有哪个皇帝真那么天真,但“久任责成”是个起码的用人规则,作为皇帝,应该有识人的能力,既然看准了,就需要给他舞台,给他时间,否则就算是张居正,三年两载也不可能做出大成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