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
第33节作者:
云淡心远 日期:2014-07-11 08:33:49
NO.53
虞庆则的得宠来自高颎的举荐。
他本姓鱼,祖上是关中汉人,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迁居灵武(今宁夏灵武),从此世居于此,其父虞祥曾任北周灵武太守。
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性情倜傥,不拘小节,由于生长在北方边境,习性颇为胡化,不仅精通鲜卑语,而且精于骑射,胆识过人,经常身披重甲,带着两把弓,一边疾驰,一边左右开弓,本州豪侠对他都极为敬畏。
除了武艺高强,他还读了很多书,对汉朝名将傅介子、班超尤为推崇。
北周宣帝初年,他担任并州总管府长史,协助越王宇文盛率军讨平了石州(今山西离石)一带的稽胡(又名山胡,并州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叛乱。当时高颎在宇文盛麾下任职,对虞庆则的才干极其欣赏,战后正是因为他向宇文盛力荐,虞庆则才得以升任石州总管。
虞庆则不负所望,恩威并施,境内秩序井然,不仅石州本地的稽胡再也没有作乱,甚至还有外地的八千多户胡人慕名前来归顺。
后来高颎在进入相府后,又把虞庆则推荐给了杨坚。
杨坚对他一见如故,非常信任,不久就让他担任相府司录,现在更是把他提拔为新朝的首任宰相之一。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资历不在深,有能力则行。
高颎、虞庆则、李德林这三个宰相虽然资历都很浅,但能力都很强,而且其配备也很合理。
从才干上来说,高颎是文武兼备,虞庆则是武将出身,李德林则是纯粹的文臣;
从民族来说,李德林是纯粹的汉人大族出身,高颎虽是汉族血统但曾被赐鲜卑姓独孤,虞庆则是满口鲜卑语的胡化汉人,显然这是胡汉双方都能接受的人选。
从地区上来说,高颎成长于北周的核心地区关中,虞庆则来自北方边境,李德林来自原北齐,充分照顾到了地域因素。
杨坚的思维之缜密、用人之高超,由此可见一斑。
与高颎等人的迅速崛起相对应的是,刘昉、郑译两人的彻底失宠。
杨坚初任执政的时候,刘昉、郑译分任相府司马和相府长史,但两人贪图享受,纵情声色,耽误了不少公事,让杨坚渐生不满,而辞任监军一事更是让杨坚彻底看清了他们的不堪。
因此在高颎从前线回京后,杨坚就让他代替刘昉出任相府司马,刘昉则被免职。
郑译是杨坚交情甚密的老同学,又在其上位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故杨坚没有马上废除他的职位,仍然让他继续担任相府长史,但却暗中命令下属所有重大事务都不要向郑译通报,郑译从此也远离了权力中心。
隋朝建立后,刘昉被晋封为柱国,改封舒国公,郑译则被晋封为上柱国,赏赐丰厚,还被加以可恕免十次死罪的特殊待遇,但两人都没有得到任何具体职位,从此只能赋闲在家。
刘昉,你好色,就在家专门研究嫩模十八摸和床上七十二式吧;
郑译,你善音乐,还是在家专攻琵琶的3568种弹法吧!
与刘、郑两人命运相仿的还有梁士彦。
在平定尉迟迥后,梁士彦出任新的相州总管,但杨坚对战功赫赫而又桀骜不驯的他很不放心,没过多久就召其回京,从此他也成了有钱有闲但没权没事的闲居一族。
对李穆,杨坚则又是另一种态度。
他刚一称帝,就给李穆下了一道诏书:公既旧德,且又父党。敬惠来旨,义无有违。即以今月十三日恭膺天命——您不仅德高望重,还是家父的同辈好友,您劝我顺应天命的心意我不敢违背,所以在本月十三日当了皇帝了。
之后,他不仅加封李穆为三师之首的太师,赞拜不名,而且对其族人也特别优待,李氏子孙即使还在襁褓之中就全部被封为仪同,李家手持象笏身居高位的有一百余人。
知趣的李穆曾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杨坚却坚决不许:高才命世,不拘常礼。
关于李家的荣盛,史书上只有八个字:穆之贵盛,当时无比。
日期:2014-07-14 08:30:12
NO.54
总之,在开皇初期我们看到的景象是:在北周时期名声赫赫的那些关陇勋贵,要么退居二线进入人大政协(李穆、窦炽、于翼、王谊出任位高却没权的三师、三公),要么干脆被提前退休(梁士彦、郑译、刘昉等);而之前的边缘人物高颎、虞庆则、李德林则成了新政权的核心人物。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杨坚的用人原则——抑制勋贵,重用新人。
因为杨坚本人之前的军功并不是特别显赫,只是因缘际会地通过宫廷政变而成功上位,这让他对那些原来在北周功高望重的重臣感到很不放心,生怕他们会不服自己。
这一点,只要看他和王谊的一次对话就知道了。
杨坚刚登基不久,有一次打算去岐州视察(治所今陕西凤翔)。
王谊劝谏他说:陛下初临万国,人心未定,为什么要离京出巡呢?
杨坚笑着回答:我当年与你们这些人地位相当,现在你们一下子变成了我的臣子,也许难免会有些想法。我这次出行,是要扬扬威风,让你们心里服气。
这句暗藏锋芒的戏言,其实充分反映了杨坚内心的真实想法。
也正因为这样,他对以王谊为代表的北周重臣,只给高位或重赏却不肯给予任何实权;而他之前独当一面的时间不长,并没有多少长期跟随自己的班底,故而重用高颎等新人也就成为他必然的选择。
对前朝的勋贵如此,对前朝的皇族该如何处理呢?
内史监虞庆则向杨坚建议,要求尽灭北周宇文氏宗族。
这个建议非常残忍,但却很对杨坚的胃口。
他知道宇文氏在关中经营近五十年,虽然因宇文赟的乱政而导致上下离心离德,让自己乘虚而入夺得了政权,但宇文氏的影响还在,众多大臣和百姓中也有人对北周依然有感情。要让这些人彻底死了复辟北周之心,他就必须对北周宗室赶尽杀绝!用北周宗室的人头来震慑那些不安分的人!
因此杨坚当即表示同意。
左仆射高颎、左卫大将军杨雄等人虽然有不同意见,但他们深知杨坚说一不二的脾气,也都不敢当场反对。
只有内史令李德林坚决不同意,还据理力争,希望杨坚不要这么做。
杨坚勃然大怒:君读书人,不足平章此事——你是个书呆子,不值得和你讨论此事!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于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孙子谯国公宇文乾晖、冀国公宇文绚,孝闵帝宇文觉的儿子纪国公宇文湜,明帝宇文毓的儿子酆国公宇文贞、宋国公宇文实,武帝宇文邕的儿子汉国公宇文赞、秦国公宇文贽、曹国公宇文允、道国公宇文充、蔡国公宇文兑、荆国公宇文元,宣帝宇文赟的儿子莱国公宇文衍、郢国公宇文术,以及宗室宇文洽、宇文众、宇文椿及其子孙全部被处死。
已退位并被改封为介国公的小皇帝宇文阐当然也不会幸免,没过多久他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死因是什么,三个字:你懂的。
杨坚随即改封宇文洛为介国公。
但宇文洛和北周皇族的关系其实已经很疏远了——宇文洛的祖父宇文仲只不过是宇文泰之父宇文肱的堂兄弟。
注意,是堂兄弟,不是亲兄弟!
这也说明,宇文泰的祖父宇文韬的所有后代已经一个不剩全部被杀光了!
引人深思的是,宇文泰、宇文邕父子殚精竭虑,创造了无比巨大的家业,然而,他们创造的家业越大,给子孙带来的祸患也越大!为子孙挖的坑也越大!
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正相关的函数关系?
一声叹息!
虽然滥杀前朝宗室在战乱不已的南北朝时代司空见惯,但杨坚的这次做法还是让后人颇有非议。
清代史学家赵翼就说:窃人之国而戕其子孙至无遗类,此其残忍惨毒,岂复稍有人心!
但这就是杨坚的风格——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宁可血流成河,也要杜绝后患!
什么同情?什么恻隐之心?
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这样的字眼。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