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
第32节作者:
云淡心远 日期:2014-07-07 08:33:24
NO.51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杨坚的亲信如少内史崔仲方、司武上士卢贲、武山郡公郭衍等人纷纷秘密劝进。
杨坚也因此大大加快了夺权的步伐。
公元580年9月,他的长子杨勇被任命为洛州(今河南洛阳)总管、东京小冢宰,统领原北齐故地。
同月,他废除左右丞相之职,自任唯一的大丞相。
接着他又先后杀掉了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及其儿子。
至此,北周辈分最高的五王全部被杀。
11月,一代传奇名将韦孝宽去世,享年72岁。
12月,杨坚以周静帝的名义下诏,所有在西魏时期被改为鲜卑姓的人,全部恢复汉姓——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在内。
以胡姓为荣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广大汉人对此无不欢欣鼓舞。
同月,他被晋封为随王,以安陆等十郡为国。
公元581年2月4日,杨坚改称相国,总百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加九锡,建天子旌旗。
到了这一步,就是傻子,也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了。
并州总管李穆、益州总管梁睿、幽州总管于翼等几位封疆重臣先后送来了劝进的表章。
太史大夫庾季才一向以善观天象闻名,这个时候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发挥专长的机会。
他不失时机地上表说:人君正位,宜用二月。其月十三日甲子,甲为六甲之始,子为十二辰之初,甲数九,子数又九,九为天数。又其日即是惊蛰,阳气壮发之时。昔周武王以二月甲子定天下,享年八百,汉高帝以二月甲午即帝位,享年四百,故知甲子、甲午为得天数。今二月甲子,宜应天受命。
庾季才讲得天花乱坠,理由如无边落木萧萧下,典故如不尽长江滚滚来,杨坚听了哪有不接受之理?
2月13日,杨坚正式接受北周静帝宇文阐的禅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隋,改元开皇。
不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个问题,杨坚原来的封号是随国公,随王,怎么现在的国号变成了隋呢?
而改“随”为“隋”的原因,史书并没有任何记载。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提出了他的猜测。
他说,杨坚觉得“随”这个字有个走之旁,不太吉利,新的王朝怎么能说走就走呢,于是便把走之旁给去掉,国号也就变成了隋(繁体的“随”写作“隨”)。
这种说法被很多人接受并采用。
然而,现在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在当时,隋和随两个字在当时是通用的,也许根本就不存在改“随”为“隋”这一回事。
比如,《周书》记载杨坚的爵位是随国公,而《隋书》、《北史》则写作隋国公。
更有力的证据是,如今出土的隋唐碑刻上,往往“隋”、“随”二字并用,相当多的碑刻上写的是“随”——如隋炀帝在位之时的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十月,虞世基撰文、欧阳询书写的《姚辩墓志铭,即题作《随故左屯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姚恭公墓志铭》,2013年扬州出土的《随故炀帝墓志》,也书“隋”为“随”字,志文中亦有“随大业十四年”的字样。
当然不管哪种说法,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新的隋王朝取代了北周,杨坚成了隋朝的开国皇帝。
他踌躇满志,豪情满怀。
八个月前,他还是受人摆布的臣子,八个月后,他成了主宰世界的天子!
八个月前,他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随时有生命危险,八个月后,他一言九鼎至高无上手中有权力无限!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无穷的变数,无尽的可能。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你会遇见谁。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你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转折。
命运是最厉害的魔术师,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把绝望变成希望,把暗淡变成辉煌。
就像杨坚一样。
日期:2014-07-09 08:36:08
NO.52
登基称帝,对志存高远的杨坚来说,远不是终点,只不过是路边的一个加油站。
隋朝刚一建立,他就开始大刀阔斧地实行自己和崔仲方等人一起酝酿的制度改革方案。
他宣布废除北周官制,恢复汉魏旧制。
从此,大冢宰、大前疑之类的称号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空、司徒)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
申国公李穆、邓国公窦炽两位年高望重的北周老臣分别被封为太师和太傅,任国公于翼出任太尉,郢国公王谊则担任司徒。
但此时的三师、三公都只不过是有名无实的荣誉职务而已,真正的权力掌握在三省手里。
所谓三省,即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内史省(原中书省,因避杨坚父杨忠讳改)负责起草诏令,置内史监、内史令各一人。
门下省主管审核诏令,其最高长官称为纳言(即以前的侍中,避杨忠讳改)。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置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两人,为正副长官。但由于尚书令位高权重,除了隋炀帝时期杨素曾短暂担任尚书令这一特例外,此职位在隋唐两代大都缺而不授。左右仆射因此成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其中又以左仆射为重。
尚书省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工部六部,每部设尚书一人,为其首长。左右仆射和六部尚书合称“八座”,构成尚书省的领导核心。
除此以外,还有主管国家经籍图书与天文历法的秘书省,掌管宫内事务的内侍省,与上述三省合称五省。
但真正执掌国家政务的是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和吏部等六部。
宰相则由三省长官共同担任。
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三省六部制。
在这一制度下,领导机构宰相制代替了秦汉时期的个人开府宰相制,宰相从无所不管的百官之长,变成了各管一块的机构负责人。
在这一制度下,相权被一分为三,决策权、审议权和执行权三者相分离,三省宰相互相牵制,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有利于防止出现宰相专权的局面。同时又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在这一制度下,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相比以前,这一制度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它自从问世以来,就显示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为之后的唐朝所全盘照搬,而且其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了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清末!
究竟谁会被委以重任,出任三省的主官也就是新朝的宰相呢?
所有的文武百官都翘首期盼,拭目以待。
然而,杨坚的选择让几乎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无论是于翼、梁睿、王谊、梁士彦、宇文忻等功臣宿将,还是郑译、刘昉、柳裘、卢贲等佐命元勋,全都没份!
无论资历还是经历,无论出身还是名声,杨坚任命的人,与于翼等人相比,就相当于初中毕业的村办小企业打工仔比哈佛出身的世界五百强高管一样——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那么,他选定的大隋首任三省首脑到底是哪几个人呢?
他们是:
尚书左仆射兼纳言高颎,内史监兼吏部尚书虞庆则,内史令李德林。
这三个人在原来的北周都不是什么大人物,高颎之前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中下级官员,李德林出自北齐,而虞庆则更是一个资历很浅、来自偏远地方的新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