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
第38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8-08 09:20:24
  NO.62
  公元583年11月,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上书说:当今的郡县,比古代多了几倍。
  有的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有的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应该把小的郡县合并或裁撤,如此一来,国家可以减少支出,选官也可以得到贤才。
  看到这份上表,杨坚很兴奋,仿佛伯牙遇到了钟子期,蔡锷遇到了小凤仙——真是知音啊,这与他的想法几乎完全不谋而合!
  随即他马上决定着手对地方机构进行整顿。
  鉴于州郡重叠的情况极为严重,他没有采用杨尚希所提的并小为大的建议,而是更进一步更加彻底——他干脆取消了郡这一级机构!
  这个决定一下子就撤消了近六百个郡,而按照当时的规定,郡分九级,最大的上上郡官员有146人,最小的下下郡也有77人,这次废郡,涉及到的官员至少有五六万人之多!
  这么多的官员,该怎么安排呢?
  要知道,当时郡太守以下的官员都是地方上自行征召的,这些地方官员很多都出身于本地的世家大族,不仅在当地势力很大,而且往往和其他地方甚至朝廷的高官也有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总之,背景很深,水也很深。如果对他们不能妥善处置的话,很有可能会酿成变乱,甚至还有可能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杨坚没有一味地展示他强硬的铁腕,而是表现出了灵活的手腕——因为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强硬,什么时候该灵活,就像水在河中,河宽则波平,河窄则浪激,顺风则流速,逆风则行缓,一切都不能绝对,一切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他把其中一部分郡官吸收到上一级的州里面(估计这批人大多是郭MM这一级别的),一部分则下放成为县官(估计这批人大多是“我爸是李刚”这一级别的),而更多的郡官则成为了所谓的乡官,不入官品,不理时事,彻底失去了权力。

  杨坚做事向来雷厉风行。
  仅仅一个月后,废郡的工作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当年年底就基本完成。
  汉末以来实行了整整三百年的州、郡、县三级体制就此变成了州、县两级体制。
  与此同时,他还进行了一个更重要的改革——把州县机构的僚属改称品官,不仅全部要由吏部任命,而且每年都要进行严格的考评,作为去留或晋级的依据。
  他还规定了地方官的任期,刺史、县令任期不得超过三年,品官则是四年。
  这一举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地方官吏的任用权被彻底收归中央,彻底扭转了自汉末以来豪强左右地方行政的局面,大大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大大增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从此,中央对地方有了绝对的权威,指挥起来堪称如臂使指,如汽车方向盘指挥轮胎,如按摩房的客人指挥小姐……
  就这样,在开皇初年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三省六部制、开皇律、大兴城、州县两级体制……一个个气势恢弘的大手笔,一个个前所未有的新制度,都在杨坚的手上变成了现实。

  他以非凡的眼光,非凡的胆略,非凡的魄力,非凡的勤奋,一笔一划地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蓝图,一砖一瓦地缔造出了自己理想中的制度。
  如果说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么杨坚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巅峰期的总建筑师!
  历史选择了杨坚,杨坚也创造了历史!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巨大的成就竟然是在外敌四面入侵的严酷环境下取得的!
  日期:2014-08-11 08:37:12
  NO.63
  隋朝建立之初,形势称得上是内忧外患。

  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北方的突厥。
  当时突厥正处于鼎盛时期,其领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西海(今哈萨克斯坦的咸海),北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南至漠北,东西长达万里,南北相距五千多里,是北方草原上当之无愧的霸主。
  在南北朝末年北齐和北周并立的时候,两国为了和对方竞争,不得不争相拉拢讨好突厥人。据说北周每年要向突厥上贡十万匹绢帛,北齐给突厥的好处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突厥人当然乐于看见这样的局面,佗钵可汗曾经无比狂妄地说:但使我在南两儿孝顺,何忧无物邪!
  然而,自从北周灭齐后,平衡就被打破了,陀钵的如意算盘也被打破了——他不但不能再继续坐收渔翁之利,而且深深感受到了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原帝国对自己的压力。
  就像丰田一定不愿意看到通用和大众合并一样,陀钵当然也不愿意见到这样的局面,因此他不仅收留了原北齐范阳王高绍义,立他为帝,还多次举兵南下入侵,号称要为北齐复仇。
  然而,此时的北周虽然还叫北周,却已经不是原来的北周——统一了北方、实力大大增强;此时的周武帝宇文邕虽然还叫宇文邕,但也已经不是原来的宇文邕——北齐已灭,他早已把突厥人成了最首要的敌人。
  公元578年5月,宇文邕亲自率军讨伐突厥,可惜天不假年,还没来得及出兵就病死了。
  继位的周宣帝宇文赟在国内胡作非为,自然无暇顾及对突厥用兵,为换取北方边境的和平,他还同意把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千金公主嫁给佗钵可汗。
  杨坚执政之初,为了全心全意应付内乱,也不得不对突厥人委曲求全。他不仅派人护送千金公主去突厥完婚,还不惜付出重金,通过贿赂的方式使对方送回了高绍义。
  但隋朝建立后,杨坚就改变了态度。
  他清醒地认识到:突厥就像悬在自己头顶的堰塞湖——随时可能决堤,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要想成就自己统一中国的大业,要想给中原带来长久的和平,就必须先要使突厥臣服!
  他决心通过战争的方式击败突厥,彻底解决这个威胁!
  因此,杨坚停止了对突厥的岁贡,同时派人整修长城,又任命上柱国阴寿为幽州总管,内史监虞庆则为并州总管,厉兵秣马,做好了与突厥决战的准备。

  事实上,杨坚之所以敢对突厥如此强硬,也跟其父杨忠有关。
  杨忠曾经两次和突厥联兵伐齐,吃过突厥临阵退兵的苦头,对突厥人的战斗力很不以为然,他曾对周武帝说:头上长角的往往是食草动物,表面强大的往往是内部虚弱。突厥虽然看起来很牛气,但实际上首领多而无法令,甲兵恶而爵赏轻,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已,有什么难对付的?
  毫无疑问,杨忠的看法对杨坚有着很大的影响——他根本就不怕突厥人。
  然而,隋朝这边严阵以待了很久,突厥人却并没有什么动作——因为此时突厥的内部也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故。
  原来,就在杨坚称帝的这一年,陀钵可汗因病去世,临死前遗命要求立其兄长木杆可汗之子大逻便为新任可汗。
  但以佗钵另一个侄子摄图(乙息记可汗之子)为首的突厥贵族,却以大逻便之母出身低微为由,拥立了陀钵之子庵逻。

  大逻便当然不服,屡屡与庵逻为难。
  庵逻性格软弱,根本控制不了局面,便干脆宣布让贤。
  让给谁呢?
  那个与他作对的大逻便吗?

  当然不可能——他就是宁可让给大便,也不会让给大逻便。
  庵逻把可汗的位子给了堂兄摄图,是为沙钵略可汗。
  不过,为了安抚大逻便,沙钵略也不得不封他为阿波可汗,同时又封庵逻为第二可汗,封自己的弟弟处罗侯为突利可汗,此外还有其堂叔玷厥雄踞西面,称达头可汗。
  诸可汗各统部众,分领四方,共尊沙钵略为大可汗。
  正是突厥内部的动乱,让杨坚获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