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
第40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8-18 08:35:42
  NO.66
  此时的南陈已经危如累卵,但内部却依然纷乱不已。
  就在陈宣帝遗体入殓、太子陈叔宝和一大帮亲属趴在地上痛哭的时候,旁边的始兴王陈叔陵(陈宣帝次子)在大庭广众之下突然抽出早已藏在袖子里的切药刀,狠狠地向陈叔宝的脖子上砍去。
  然而由于刀太钝(毕竟是切药草的,不是砍人头的),这一刀只是让陈叔宝受了点伤,但吓得倒是不轻——吓晕了过去。
  陈叔陵这个二皇子真是够二,居然还想举刀再砍,这时周围的其他人也反应过来了,大家同心协力一起把他制服。
  但陈叔陵却趁乱挣脱,逃回了自己的府邸。
  随后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宣布起兵反叛,但没有人响应——毕竟这世界上像陈叔陵这样大脑里没有脑细胞的人不多。
  叛乱很快就被南陈大将萧摩诃平定,陈叔陵被杀。

  小子我觉得,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脑残的政变者,陈叔陵名列三甲,可以说毫无争议。
  陈叔宝随即即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后主。
  与雄心勃勃的父亲相比,陈后主没什么进取之心,有的只是玩乐之心;不关心强国之道,只关心泡妞之道。
  别跟我谈什么明天,我只想尽情地享受今天!

  只求苟安的陈后主自然不敢和隋朝继续对抗,故而刚一上台,就立即表示愿意归还此前攻占的所有江北土地,请求与隋朝讲和。
  看见南陈已经服软,高颎便按照既定的方针,决定见好就收,马上给杨坚上书,请求退兵——理由是南陈宣帝驾崩,礼不伐丧。
  杨坚当然立即允许——他现在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北边,因为此时北方边境的形势已经异常紧张!
  话说由于隋朝停止了对突厥的上贡,沙钵略非常恼火,其可贺敦(即突厥可汗之妻)北周千金公主(宇文招之女))也经常鼓动他起兵攻打隋朝,为北周复仇。
  因此,等到内部稍一稳定,沙钵略就立即决心对隋朝用兵,他召集各部首领,慷慨激昂地说:我是周室的亲戚,如果隋主自立我却不能制止的话,有何面目见可贺敦!
  公元581年年底,沙钵略联合了盘踞在辽东一带的原北齐营州(治所今辽宁辽阳)刺史高宝宁,率军侵犯隋朝。
  高宝宁在北齐时期本属默默无闻之辈,甚至连他的身世也根本没人知道,《北齐书》上只说他是“代人也,不知其所从来”——不知是不是跟孙悟空一样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偏远地区的小州刺史在北齐灭亡后却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
  北齐后主高纬被周军抓获后,北齐各地都相继投降了北周,但高宝宁却据守辽东,誓死不降,还推举逃亡突厥的原北齐范阳王高绍义为主,自任丞相。
  周武帝宇文邕自然容不下这样一个钉子,便派心腹大将宇文神举领兵前去征讨。
  没想到高宝宁虽然职位不高,在当地的威信却很高,他联合了契丹、靺鞨(据说是满族的先祖)等东北少数民族各部的首领一起抵抗周军,甚至高句丽国王也亲自率军前来助战。
  一场恶战之后,宇文神举损失惨重,只得知难而退。
  高宝宁一战成名,名声大噪。
  而且,高宝宁和高绍义不同,高绍义完全依靠突厥,是个寄生虫,因此在杨坚执政时被突厥当做筹码送回了中原,而高宝宁有实力,也有号召力,在辽东根基很深,是当时不可小觑的一股势力。
  杨坚对高宝宁也曾争取过,曾经多次写信给他,劝他归顺自己。
  然而,跟铁了心想光复北齐的高宝宁谈这些,就相当于跟穿着尿不湿的婴儿谈论**一样——完全是白费嘴皮。
  由于都有着同一个敌人——隋朝,高宝宁与突厥结盟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次高宝宁与突厥合兵进犯,由于尚属于试探性质,因而规模并不是很大,很快就被隋军击退。

  但这还是让杨坚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正当他为此绞尽脑汁之际,奉车都尉(掌管御用车辆的官员)长孙晟献上了一计。
  日期:2014-08-20 08:28:56
  NO.67
  长孙晟出自鲜卑贵族,其曾祖父长孙稚是北魏上党王、太师,他精于骑射,矫捷过人,在当时的贵族子弟中名气很大,北周末年他担任司卫上士,是杨坚的下属,杨坚对他非常欣赏,曾经拉着他的手对周围的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又多奇略,未来的名将,难道不是这样的人吗?
  杨坚执政时期,长孙晟被任命为汝南公宇文庆的副手,负责护送千金公主去突厥和亲,在突厥呆了很长一段时间。

  和所有游牧民族一样,突厥人好勇尚武,因此武功高强的长孙晟在突厥贵族中很吃得开,沙钵略(当时还叫摄图)经常带着一帮弟兄和他一起四处游猎。
  有一次看到两只大雕在五百米的高空争夺食物,沙钵略给长孙晟两支箭,对他说:请射取之。
  长孙晟也不答话,弯弓就射,一箭发出,“嗖”的一声,两只雕同时应声而落——原来,这一支箭竟然贯穿了两只大雕!
  这就是成语“一箭双雕”的由来。
  这神奇的一幕把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呆了。
  沙钵略也是如此,他眼珠瞪得好像一条金鱼,嘴巴张得能吞下一条草鱼,对长孙晟神奇的箭术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场要求自己的子弟要多和长孙晟交往,以便跟他学习射箭。
  长孙晟由此在突厥上层贵族中交往甚广,交情甚密,尤其是沙钵略的弟弟处罗侯(也就是后来的突利可汗),与他更是亲如兄弟,无话不谈。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段经历,长孙晟对于突厥的山川地形、部众强弱,以及各部首领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性甚至星座血型,全都了如指掌。
  长孙晟给杨坚上书,详细报告了突厥内部沙钵略和达头、阿波、突利几大可汗不和的内情,提出了“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原则,指出应该通过离间突厥各部的关系,使其“首尾猜嫌,腹心离阻”,然后隋朝再乘隙进兵,必可一举成功!
  正苦苦思索却苦无良策的杨坚看了这封上书后,仿佛做几何难题时被人在关键的地方添了一条关键的辅助线一样,顿时感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便马上召长孙晟进宫面谈。
  长孙晟一面滔滔不绝地口述突厥内部的形势,一面干脆利落地用笔画出了完整的突厥地图,并在上面详细标注了突厥各部的虚实情况。
  杨坚不由得大为叹服,当场就拍板,决定采纳他的建议。
  随后,杨坚派太仆元晖出使到位于沙钵略西边的达头可汗那里,并赐给他狼头纛(即绣有狼头的大旗,突厥人自称是狼的后代,以狼为图腾),表示尊其为突厥君主,对他格外礼敬。甚至达头的使者到了长安,杨坚也将其置于沙钵略的使者之上。
  与此同时,杨坚又加封长孙晟为车骑将军,让他携带大量钱币珠宝,前往出使位于沙钵略东面的突利可汗。
  长孙晟大展金钱外交,沿途对奚、契丹等东北部族大加收买,对自己的好友突利可汗更是送上无数大礼,同时借机暗中劝他归附隋朝。
  杨坚的这一策略果然奏效,从此,沙钵略和达头、突利等各部开始互相猜忌,离心离德。
  沙钵略的心情好不郁闷。
  雪上加霜的是,老天好像也和他作对,在这整整一年里都没有下过一滴雨雪,塞北草木尽枯,人畜也大量死亡。
  只见那:
  北国风光,千里干裂,万里无水,望长城外面,惟余黄土;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风沙,原驰秃象,欲与撒哈拉试比荒。须晴日,看黄沙漫漫,分外苍凉。
  江山如此多灾,让沙钵略不得不把矛头对准了隋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