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大的巨人——隋文帝杨坚的成功之道》
第48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9-26 08:19:36
  NO.82
  事实上,杨坚之所以要身体力行,大力倡导节俭,是要将其作为大隋的核心价值观,推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能够移风易俗,扭转崇尚奢靡的不良风气,营造艰苦奋斗蓬勃向上的社会风尚。
  当时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十分隆重,那一天,全国各地的街市上都热闹非凡,灯火辉煌,锣鼓喧天,车水马龙,几乎所有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尽情地游戏玩耍,享受一年一度的狂欢。
  在那个时候,夜是亮的,人是多的,心情是舒畅的,烟花是灿烂的,漂亮女孩是开放的,你对她笑笑她就会跟你走的……
  但这样的快乐在隋初却成为了历史。
  公元583年12月,治书侍御史柳彧上书要求废止这一节日。

  在表文中,他先是说这种狂欢活动要花费百姓大量财力,与国家提倡节俭的政策不符,接着又进一步指出,元宵节这天男女混杂,贵贱不分,格调低下,实在是有伤教化,不利于大隋的精神文明建设。
  柳彧的话,句句都说到了杨坚的心坎里——他不仅痛恨浪费,而且对等级、规范之类也极为注重。
  他立即批准了柳彧的建议。
  除了生活上力诫浮华外,杨坚还将此推广到了其他方面——比如文风。
  自从魏晋以来,骈体文盛行,这种文体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注重形式技巧,堆砌华丽辞藻,但由于受到字句和声律约束,内容往往受到限制,甚至空洞无物。
  崇尚朴实的杨坚对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深恶痛绝——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他文化水平有限,看这样的文章实在是太吃力了。
  公元584年9月,他采纳治书侍御史李谔的建议,通令全国,要求所有公私文书都要摒弃虚华,据实撰写。
  然而,数百年的传统就如数百吨的重车一样惯性巨大,哪里是一道命令就能轻易改变的?
  很多官员依然延续着原来的写法,泗州(今江苏宿迁东南)刺史司马幼之就是其中一个。
  他精心写了一篇辞藻华美、典故繁多的表文。
  但在这个时候卖弄文采,简直就相当于在佛门禁地卖弄风*,实在是太不合时宜了——杨坚看了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他抓起来治罪。
  文辞美,要倒霉。文采好,进监牢。
  看到杨坚动真格的,官员们这才不敢造次,不敢再写这种华丽丽的文章,朴素的文风也就逐渐成了主流。
  杨坚的这一系列举措,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很大——正如李谔所说: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
  毫无疑问,这种社会风气的改变对秩序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负面效应,比如干预太多,规定太死,使得当时百姓的生活比较单调刻板沉闷甚至有些死气沉沉——和杨坚的性格一样。
  不过,虽然在杨坚的统治下,百姓的生活不够丰富多彩,但他们似乎意见并不大——因为他们的负担比以前减轻了不少。
  杨坚在隋初执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把徭役从每人每年三十天减少为二十天,调绢从每人每年一匹(也就是四丈)减少为两丈……
  然而,这样大幅度的减税,如何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呢?
  杨坚有办法。

  他把矛头对准了隐瞒人口。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盛行,很多豪强大族不仅本身人丁众多,而且还有众多的依附人口,由于当时赋税是按人口数征收的,为了逃税,这些大族几乎都隐瞒了大量的人口。
  除此以外,由于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所缴的赋税较低,因此人们纷纷谎报年龄,诈老诈小的事情司空见惯,三十岁冒充三岁,二十八岁冒充八十二岁,留小胡子的冒充小孩子,风流青年冒充风烛残年……
  对这样的现状,杨坚当然不能容忍。
  日期:2014-09-29 08:36:38
  NO.83
  公元585年5月,在杨坚的亲自部署下,大规模检查户口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启动了。
  各地各级官吏全都深入到各个社区,各个乡村,逐户逐个清点人员数量,以检查是否有隐瞒人口不报的情况;同时他们还要当面验看每个人的长相,核对其年龄,那些谎报年龄的人就像妖怪遇到照妖镜一样纷纷现出了原形。
  同时杨坚还要求,那些聚族而居、人口众多的大家族必须要分家居住,堂兄弟以下不能合为一户,以便减少每户的人数,防止这些家族借着人多混水摸鱼。
  此次人口普查行动在史书上被称为“大索貌阅”。
  “大索貌阅”一施行就大见成效,全国登记人口一下子就猛增了164万多。
  随后,宰相高颎又精心编制了征收租税的样本,称为“输籍定样”,并颁发到各地,照此执行。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之前有关租税的条文弹性很大,比较笼统——怎么个笼统法,史书上没说,估计就和现在“酌情处理”、“一定范围内”、“一万元以上一百万以下”、“可按**幼女罪或嫖宿幼女罪处罚”之类的说法差不多。
  这些条文的弹性越大,官员的权力也越大,寻租的空间也越大,因此很多地方官都徇私枉法,弄虚作假,造成严重的税款流失和税负不均。

  而高颎编制的“输籍定样”则非常细致严密,它根据每户的资产人丁情况,将其划分为几个等级,并提出了相对应的租税,使得每户所应承担的赋税公开化、明确化,一目了然,便于监督检查,从而大大减少了官吏的舞弊行为。
  这样一来,国家的税收得到了保证,财政收入逐年提高,而广大贫苦百姓的负担却相对减轻,增加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施行以来,效果极为显著,按照《隋书》的说法就是:自是奸无所容矣——想通过造假逃避赋税的人从此再也无法藏身了。
  正是杨坚和高颎设计的两项措施造就了后来隋朝的富足——也许,中国从来都不缺胸怀大志、指点江山的人,缺的是杨坚、高颎这样踏实严谨、注重实干的人。
  如果说,“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是隋朝财政制度的创新,那么均田制则是隋朝财政的基础。

  均田制始于北魏,当时由于长期战乱导致土地荒芜,北魏政府把这些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则向政府交纳租税,此制度一经推出,就体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农民有了土地,而且政府也有了稳定的租税来源,实现了政府和农民的双赢,故而之后的北周、北齐一直沿袭此项政策。
  隋朝当然也是这样。
  按照隋制,男丁可以分得露田80亩,妇女则为40亩,但这些土地在当事人年老(60岁以后)或死了就要归还国家,此外,每个男丁还有永业田20亩,这类土地则可以世袭——传给子孙。
  但那个时候官员的特权,就跟如今的问题食品一样无处不在。

  隋朝规定,从王公到都督,都有额外的永业田,多的有上百顷(1顷相当于100亩),少的也有数十亩,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按照品级的不同得到相应大小的职分田,作为其俸禄的一部分。
  官员占有了如此多的土地,民田自然就不足,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隋朝才建立不久就产生了百姓授田不足的问题。
  纳言苏威建议削减官员的土地,但大司徒王谊(当时他还没死)却坚决反对。
  此时杨坚称帝时间不长,地位还不太稳固,在百姓和官员之间,迫于现实,他不得不选择支持官员的利益,站在了王谊这边。

  也许是受到某些国家为解决养老金不足而提高退休年龄的启示(我猜的),最后杨坚下令把成丁的年龄从18岁提高到21岁,才算暂时性地缓解了这一难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