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5-13 17:27:58
(6)管仲的改革
个人以为,管仲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获得全面成功的改革。
①改革的前提是妥协
很多改革者以为,改革就是指对旧事物的改造和革新,不破旧无以立新。所以,很多改革的推行者,总是在改革之时想全力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建立新的利益格局。殊不知,旧的利益格局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势力强大,往往会趁新格局立足不稳发起进攻,一举摧毁改革,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周厉王改革。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改革者是强权铁腕人物,以上台就雷厉风行,打了旧势力一个措手不及,新利益格局暂时占上风,但一遇到适当时机,旧势力就会反扑,改革多半是两种结果:要么半途而废,要么改革者下场凄凉。比如后来我们会讲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因此,我很惊叹管仲的改革,在我阅读的文字里,竟从没有读到管仲和反对派势力的较量,真是太罕见了。(也许是我读的资料不够)
很明显,管仲是最杰出的政治家,完全懂得:妥协是政治的灵魂,所以管夫子一上台,不是先玩抢班夺权,而是先把齐国公族的地位摆到合适的位置去。这一点,齐桓公和管仲非常有默契。《史记》上记载:齐桓公得到管仲后,与鲍叔牙、隰(xí)朋、高傒共同修治齐国政事。高傒是齐国公族,隰朋也是齐国公族。两个公族加两个外来户,实际在权力的金字塔尖,新旧势力上实现了权利平衡。既然利益分配不存在问题,那大家就都投身改革事业吧。
管仲改革的第一步,或者说管仲和齐桓公配合的第一步走得非常好。
第一步走好了,只能说明改革的阻力减少了,并不能够确定改革一定成功。改革不是请客吃饭,但改革一定要让大家都能吃得上饭。
那先看看管仲如何让大家吃饱饭。
②经济改革
要说管仲的经济改革,其实完全可以出一本书《论管仲经济改革对现代中国的借鉴意义》或者《管仲经济改革理论》,我曾经在天涯有一个帖子好像叫《管仲与凯恩斯主义》写得也很有趣。有兴趣的孩子,可以补充资料研究管仲的经济改革,在此,我只能用简要的语言讲述管仲的经济改革政策和成果。
第一,在农业上,包产到户,按劳分配。实际上管夫子搞的这一套我们今天还在玩,不过,“包产到户”在管仲的改革中有专有名词叫做“均田分力”。意思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去经营。然后,国家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向农民征收赋税,征收赋税的专有名字叫做“相地而衰征”。为何说分分地收收税就是一种变革?因为东周初年的土地制度仍是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尽管学术界对井田制的认识,有许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 ,有的认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有的认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不管哪一种说法吧,核心都是承认井田制是土地公有。这里所谓的土地公有直白点说就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要么归奴隶主,要么领主或者家族公社,总之不归劳动者农民所有。那对于农民大哥来说,生产出来的东西好坏多少与我无关,我有啥心情把土地种好呢?马马虎虎能糊弄就行了。所以,当时的土地生产效率普遍不高。管仲实行改革以后,土地“包产”给大家了,国家按照土地的好坏多少征收固定税额,也就是说,你的土地里产出的粮食越多,你能留给自己的东西越多。在古时候,粮食就代表财富哦。大家都想发家致富奔小康,好吧,那就挖空心思好好种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吧。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前所未有的被调动起来。光有激情还不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已经得到很大发展,于是,管仲大力推广使用铁制农具,别小看铁器运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铁器出现之前,农民更多的是使用木质的农作工具(虽然有青铜器了,但青铜器造价太贵,主要用于祭祀和战争,不用于农业生产),想象一下你抄一根竹棍去开荒的情景,你就会理解铁器出现给了人类多少惊喜。由于铁器的推广,齐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在这样政策的刺激下,齐国的粮食连年丰收,问题又出来了:供过于求会导致物价下跌!也就是说,尽管农民获得了粮食丰收,但越是丰收粮食越不值钱,看着堆得小山一样的麦子豆子,农民依然要哭着唱: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这时候,管夫子又制定“国有储备粮制度”,在丰收年,国家以保护价征收粮食,等到荒年粮食价格贵的时候又抛出积粮,不仅仅保护了农户不致因丰歉而受到伤害,也让齐国的物价非常稳定。
唉,管夫子这一套领着农民奔小康的政策,真是想不服气都不行。我相信,在管仲领导下的农民,应该暂时获得了安定的生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