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10-21 12:05:23
《十九、改变》(上)
宰相出征,身边自然有大量幕僚,而与以往有着明显区别的是,孙承宗的幕僚们许多为专业技术人士,而非中华政界传统意义上运筹帷幄的谋士,其中最突出的两位,一个是孙元化,一个是茅元仪,都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
孙元化是孙承宗同年进士徐光启的学生,曾在徐氏门下专研数学与火器,因而与西方传教士们相当熟络。孙元化何时成为基督徒不得而知,民国基督教史家方豪认为他在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入教,也有人认为他早在万历末年就已经皈依。在耶稣会传教士的著作和书信中,称孙元化为“依纳爵”,这是他的教名,同时也是耶稣会创始人兼首任会长罗耀拉的名字。
从有限的资料记载来看,孙元化勇于任事而且极其自负,经常向当政者提出新式武器和军制改革方面的建议,而在这些建议中他还把自己假设为当政者来指手划脚一番。不过,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科举落地肯定给了孙元化相当大的打击,几个月后,在老师的同年孙承宗帮助下,孙元化谋得一个为辽东军区筹划军需物资的职位。孙承宗本来想把他留在身边,但也许是感到考砸了无脸见人的缘故,孙元化坚持要到边关效力,最后如愿成为辽东经略王在晋的部下。
此次孙承宗督师辽东,孙元化终于成为他的正式僚属,被提升为兵部司务,其主要职责有两个,一为在险要之地构建防御工事,一为他的老本行——管理火器和火药。史载孙承宗对孙元化的事业极其支持,后者曾三次尝试铸造西式大炮,结果试验时统统都炸了膛,不得不引咎请罪,但宰相却安慰这位后生:“你并非冒失鬼,只不过大器晚成罢了!”无疑让孙元化极为感动。
后人猜测,当时的孙元化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数理化知识,但毕竟对火器制造方法只略知皮毛且缺乏实践,造出的炮之所以炸膛,很可能是因为他擅自加厚炮身而缩短炮管导致的。不过随着经验的逐渐积累,数年之后的孙元化已经完全有能力制造出合格的西式大炮,而尤其令人嗟叹的是,清军自己的炮队,竟然是以孙元化留下的技术和班底为基础组建,他们在明清战争以及随后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如果说孙元化是引进西方火器的先驱,那么他的同事茅元仪就是中国古典兵器的集大成者。与布衣出身的孙元化不同,茅元仪生于书香世家,其祖父茅坤是著名文学家和藏书家,而且文武双全,抗击沿海倭寇和镇压农民暴动都颇有建树。在家庭熏陶下,茅元仪从小对兵书和武器很感兴趣,而且成年后还在辽东经略杨镐的幕府中干过一段时间,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他出版了一部洋洋洒洒多达二百四十卷的著作,这就是号称古代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武备志》。
《武备志》的篇幅有两百万字之多,是古中国字数最多的兵书。它分为兵诀评(兵书评点篇)、战略考(战例研究篇)、阵练制(阵法训练篇)、军资乘(武器军需篇)以及占度载(天文地理篇)五部分,可谓包罗万象。尤为难得的是,它记载了多达六百多种传统兵器,其中包括一百八十多种火器,在中国古代兵书中无出其右,许多至今早已失传。书中还收录了一副名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的著名地图,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郑和航海图》。
这位年青的武器专家很快进入了明廷当政者的视野,孙承宗督师辽东后,马上把他调入麾下,以“赞画”即参谋的名义,与孙元化等一起策划攻守方案。茅元仪后来写有《督师纪略》,详细记述了孙承宗辽东督师的事迹,与其另一部关于明清战争的著作《复辽砭语》一起,成为研究那段历史的宝贵史料。可想而知,他的这些作品到清朝都成了禁书。
除了孙元化、茅元仪等技术专家外,孙承宗的幕府中还有鹿善继这样的传统儒生。此人素以耿直敢言著称,曾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前面说过,袁崇焕也当过该职,大致相当于国防部人事司的司长助理。做为孙承宗的老部下,两人的关系很不错,宰相当年视察关外防务的时候,他也是随从之一,史载:“大学士孙承宗理兵部事,推心任之。及阅视关门,以善继从。”
鹿善继的责任心极强,后来吏部出了一个肥缺,孙承宗很想让劳苦功高的他补上,理由是鹿的家眷都在北京,回去可以赡养父母。但鹿善继却拒绝了上司的好意,并宣称,这其实也是自己老父亲的意思——只要宰相您还在军中,我就会始终跟随,况且我的老父已经说了,只要我在前线好好工作,他就会每天欣慰地多吃一顿饭,您把我当做普通人看待没问题,但您忍心无视他老人家吗:
“相公一日在师中,某即一日在幕中。善继须眉如戟,肯回头作吏部郎乎?家大人范阳男子书来,嘱善继好从公于边,老人为汝加一餐矣。相公以常人待善继犹可,而竟以常人待家大人乎?”此情此景,至今仍让后人为之感动。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凝聚力极强的团队。
【待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