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
第13节

作者: 曹三公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10-4 2:42:01
  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15:
  哀太学
  太学和刘秀想像中的大不一样。
  在刘秀的听闻里,曾经的太学,聚集的是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热血沸腾;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他们满怀理想,不避利害;他们不畏公开反对朝政;他们敢于直面天子,上书献言。
  总之一句话,只需一小点火星,这群人马上就能变成易燃易爆品。
  或许,这些太学生毕业之后,热情渐渐耗尽,最终成了沉闷的官僚或顺从的臣仆,但至少在就读太学的时候,他们年轻过,他们轻狂过,他们的太学生涯没有枉过。
  在太学的校史上,最辉煌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营救名儒鲍宣一事。
  汉哀帝时,官居司隶的名儒鲍宣被捕入狱,罪名为“大不道”,按照律法,必死无疑。太学生王咸在太学门口迎风举幡,大呼:“欲救鲍司隶者,会此幡下。”一时间,汇集太学生一千多人。上朝之日,这千余名太学生在路上堵住丞相孔光,不许其车驾前行,为鲍宣诉冤,又直奔未央宫前,上书汉哀帝,为鲍宣请命。此事一出,天下震动。最终,汉哀帝法外施恩,令鲍宣减罪不死。
  自王莽当政,太学规模急剧扩大。学生多了,建筑多了,但太学以往的精神却丢了。这种精神的沦丧,肇始于一个名叫哀章的家伙。
  哀章,广汉梓潼人,太学的杰出校友。但一开始的时候,哀章在太学里却并不招人待见。此人品行低劣,又酷爱吹牛皮(素无行,好为大言),早已被老师和同学们判了死刑,认为他绝不会有任何出息。
  然而,哀章只干了一件事,便彻底地发了迹。
  当时,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王莽想自己当皇帝,而王莽也有这个实力自己当皇帝。无奈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借口,王莽只能成天憋着,憋得那是相当难受。
  哀章急王莽之所急,替王莽解决了借口问题。
  哀章作了一个铜匮,又分别作了一图一书,图名为“天帝行玺金匮图’,书名为“赤帝行玺刘邦传予黄帝金策书”,置入铜匮之中。图和书的内容,顾名思义可知,乃是以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名义,遵从上帝的意志,将皇位传予王莽。哀章制作停当,蓄意挑了某日黄昏,能见度低,着一袭黄衣,披头散发,持匮来到汉高祖刘邦庙,交付守庙的仆射,神神道道说了一句,“报于王莽知。”不待仆射反应过来,便飘然远去。
  仆射恍惚之中,以为遇见了神怪奇异,不敢怠慢,连夜上奏王莽。
  王莽得报大喜,拍案叫绝。他也一直在苦苦寻找称帝的借口,怎么就没想到拿刘邦来做文章呢?如果连刘邦都同意将江山相让,那天下百姓还能有什么闲话好讲?绝了,这主意绝了。
  次日一大清早,王莽便率领满朝文武,浩浩荡荡开赴汉高祖刘邦庙,拜受金匮图书。拜受完毕,一回宫,立马下诏称帝。
  难道哀章就这么做了活雷锋?差矣,哀章早有后着。
  哀章不仅替刘邦拿了让位的主意,也替王莽拿了封官的主意。他在伪造的图书上,开了一份名单给王莽,谁谁该作四辅,谁谁该作三公,谁谁该作四将,写得一清二楚,而他哀章的名字,也堂而皇之地掺入其中。
  王莽要坐实金匮图书确为神授,因此,就算知道哀章心中的小九九,也并不计较,照单全收。王莽称帝之后,封哀章为国将,美新公,列在四辅,位居上公。
  荒谬的是,哀章为了神化金匮图书,曾特意胡乱编造了两个人名,混入封官名单之中。这两个名字,一为王兴,一为王盛,合起来,寓意着王氏兴盛。王莽一不做,二不休,连这编造出来的王兴和王盛,也非要找出真人不可。这一找,找出了十多个王兴和王盛,再通过占卜和相面,最终定下两人——一个是看城门的王兴,被封为卫将军,奉新公;一个是摆摊卖饼的王盛,被封为前将军,崇新公。
  我们不难想像,哀章如此轻易的发迹,带给太学的是怎样的震撼和刺激。官居国将,爵封美新公,除了当皇帝之外,这已经是一个人可以梦想的最高位置,而哀章从一个遭人鄙夷的穷太学生,爬到这个位置,只用了一个黄昏而已。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孔子的境界。对一般人来说,往往是见不贤而思齐焉。像哀章这样,一夜暴贵,让多少人羡慕得牙痒痒,恨不得自己就是下一个哀章。
  而在太学这方面,也第一时间将曾经不耻的哀章列为了杰出校友。可想而知,势利的校方,树立起这样一位榜样,最终将导致太学生们如是思想:
  投机取巧学哀章,荣华富贵做国将。
  太学之风,由此衰也。太学之魂,由此丧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