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营救——地下负742米,一次从未公布真相的矿难》
第12节

作者: 慢步的鹏鹏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话音刚落,那边刘局长的大嗓门接着响起:“大家都过来一下,现在分配任务,都注意听好了......”
  我们几个赶紧走过去,和大家一起围成了一圈,听刘局长一项一项的安排工作。刘局长先宣布了第一批救援队的组成名单,我和王小柱张曦都在其中,还有那个吴思明,再加上五矿区的三名矿工鲁班,努尔和宋二胜,还有一个叫代玉的医务人员,最后竟然还有文明这个工程师,一共由九个人组成。
  前八个人比较容易理解。我和王小柱算是矿监局的专业人员,本来就是负责救援工作的;张曦和吴思明是警务人员,负责救援队的安全,和抓捕那些不知道是不是存在的敌对分子,防止那些亡命之徒困兽犹斗;
  鲁班,努尔和宋二胜是矿工,他们可以背负大部分的救援装备,也能充当救援的主力,其中宋二胜还负责整个救援队的通讯工作;

  代玉这个医务人员更是不可或缺,如果井下被困的人受伤了,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护,最大程度的延续他们的生命,给救援队增加宝贵的时间,而且救援队深入危险的井下,也是离不开他的。
  可是文明这个副工程师也在下井的名单中,就有点令人费解了。毕竟工程师的职责更多的是制定救援方案,指导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下井干活这种事他们干不来,何况文明都五十出头了。
  日期:2015-07-13 20:05:40
  文明似乎看出了大家的疑惑,等刘局长宣布完救援队的名单,他主动站出来解释说,并不是他不信任我们这帮人的业务水平,而是因为昨晚详细研究过571矿的井下巷道图,发现下面有一两个新开采的地方不太寻常,再加上这次事件本身疑点众多,他必须要下去看看。当然,他下去不是作为指挥,王小柱才是救援队的队长。
  571矿的井下巷道图昨晚我也全都看到了,却没有看出什么特别的地方。不过我转念一想,文明是几十年的矿区老工程师,经验和专业都无懈可击,他能看出来而我看不出来的地方简直太多了,又何止巷道图这一项。
  众人听了文明这番话,也纷纷点头称是。接着刘局长又点了很多人的名字,一一安排他们要做的事,包括第二批第三批救援队的名单。剩下的基本都是井上后勤工作了,相对下井的救援队而言,轻松又安全。

  工作安排完毕,所有人都紧张的行动起来。我们几个救援队的集中在一起,首先开始检查需要带下井的各种装备,按照职责的不同分配给每个人背负。
  个人防护装备不用说了,那是每人一套的,包括安全服,安全帽,绝缘手套,氧气瓶,矿灯,绳子,铁镐,铁铲,矿工斧等等。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通讯,检测,灭火,阻爆的装备也是一定要带的。
  大件的基本有三名矿工负责携带,队长王小柱因为要掌握时间,还带了块夜光表,而代玉这个医务人员主要带齐救护装备就行了,至于文明,穿上个人防护装备后已经活动不便,不拖后腿就是万幸,实在不敢奢望他能背负什么东西。
  两位『警』察,也就是吴思明和张曦的个人装备中,多了一些警用的器械。井下不可能使用手枪电警棍之类的常规武器,带火带电的太容易引起瓦斯爆炸了。所以他们携带的主要是警用制式刀,催泪喷射器,防爆强光手电,还有警用抓捕器,用来制服可能存在的敌对分子。
  所有人还需要携带自己的一份口粮,包括饮用水和压缩饼干,没必要多带,够吃一顿的就行。因为个人体力有限,我们这支救援队最多只允许在井下工作八个小时,时间到了就要升井,换下一批救援队继续下井工作,然后是第三批,周而复始的三班倒,直到整个救援工作完全结束为止。
  日期:2015-07-13 20:06:12

  接下来,就是听文明详细讲解571矿井下的巷道特点,以及需要注意些什么。这些我基本已经记在了脑子里,不过按照文明的说法,知道下面有几条巷道不难,难的是在发生过事故的巷道里,还能不能头脑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方位,还能不能坚决的完成救援任务,不至于乱了方寸,这些才是考验人的地方。
  按照文明的讲解,救援计划根据井下巷道图,已经初步制定出来。
  简单的说,571规模有限,不像大的煤矿有主井口和副井口,它的井口只有一个,无论下还是上,只有这一个井口能够通行。
  也就是说,这一个井口同时担负着人员的进出上下,和挖出煤炭的运送工作。区别在于为了节省时间,人员是从竖井搭乘电梯直达地下第一层,而煤炭则是从倾斜的煤溜子上运送出来的。
  这个煤溜子的长度远远超过了井口部分,一直延伸到外面场地的中心,可以直接将煤炭倾倒在空旷的地方,形成一个巨大的煤堆。老谢就是在这个煤堆上发现王长安的,也是老谢怀疑王长安是从煤溜子上爬出来又掉下来的原因。
  井下的巷道也并不复杂,大致上分为四层。上两层是早些年的工作面,属于浅表层煤层,比较好挖,大致深度在地下负135米至负370米之间。这两层基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这个水平面已经没有煤可挖了。

  第三和第四层是近两年新掘进的巷道,深度大概在地下负400米至负750米左右。这两层因为较深,地质环境相对复杂一些,煤层也不像上两层那样是简单的平铺,而是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巷道也不得不顺应地势上下左右的延伸,开采难度明显加大了。
  因为这样的原因,这两层就很难清晰的界定上下的关系。也就是说,第三和第四的称呼只是依照开采的先后顺序,加上在竖井交叉口那里的高度而言,往深处延伸的巷道并没有第三层一定在上,或第四层一定在下的规定,而是挖到哪里算哪里。
  虽然深度不好区分,但因为时间上确实有先后,所以这两层的特点是不尽相同的。第三层相对于第四层,挖掘的工作面较多,各种管线和通风设施要更好一些,算是主溜巷道,也就是使用煤溜子出煤的主要通道。
  至于571为什么要把主煤溜子放在这里,文明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出发,是很不理解的,他给出的解释是,有可能绘制巷道图的人专业能力不够,没有把井下真实的距离表现在图纸上,也有可能本身设计这条巷道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全面。

  为了弄清楚这些奇怪的地方,文明才坚持要跟着第一批救援队下井。
  日期:2015-07-14 14:11:45
  而第四层因为是依靠最新的技术掘进的,所以它的安全设施在这几条巷道中是做得最好的,因为年代越向后,安全生产的要求越严格。571井下仅有的两个避难硐室都在第四层的巷道内,一个在中部大概负705米的位置,一个在底部大概负742米的位置,后者已经是571矿的最深处了,水平或者向下已经没有新掘进的巷道。
  讽刺的是,这两个避难硐室是前两年苏联援华专家参考了国际上最新的标准,帮助我们建起来的。现在我们却要下井去抓捕他们的同胞或者同伙了,真是世事难预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