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黑卫子夫(详尽史实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大汉)》
第53节

作者: 南方有樗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这个说法是准确的,为什么刘彘不把卫青的兵权去掉?哪怕是在隐形的14 年里,卫青自始至终都是大将军,这意味着刘彘从来没夺过他的兵权。对比参考一下后来汉宣帝刘病已收拾霍光家族,在霍光死后,汉宣帝就将霍光之子霍禹迁任大司马,削去兵权,从而顺利族灭霍氏。
  最重要的是,如果这个说法是准确的,又为什么在卫青死后,刘彘竟然把一个自己不再信任的人埋在自己坟墓边上最重要的位置?刘彘的茂陵除了他自己,只埋了两个人,一个是霍去病,另一个就是卫青。
  其实前面说过,卫青被李敢打成了重伤,漠北之战后,卫青再也没有带兵出过征,不论是南征北伐,都再也见不到他的影子,真实原因应该是在这里,他的身子不允许。
  卫青身子骨不好也可以从卫青早逝这一点上看出来。卫青比平阳公主年幼,但却先于平阳公主而逝,说明他的身子骨已经不行了。原因很复杂,有可能是长年征战所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为霍去病之死负疚而造成的,还有可能是看着卫子夫和刘彘整天斗天斗去急的。但谁敢说与李敢无关。
  那么,卫青受伤后就一直休息了吗?
  事实上,卫青在公元前119年之后,一直在忙着转型做“文官”。请注意,大将军这个职位是文武通吃的,在内管理国家大事,在外负责打仗,是皇帝之下的最高军政首脑,位极人臣,简直就是一个加了外挂的丞相。(“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文献通考》)霍光就是大将军,但他是带兵打仗的人吗?明明是一个打理政事的重臣,还掌握着废立皇帝的权力呢。卫青既然做不成武将,只能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文官”上。

  史书中曾经记载,卫青因为汲黯不向他跪拜而认为汲黯贤能,多次就国家大事朝廷大事向他请教(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史记.汲郑列传》)。汲黯本人是文臣,如果卫青向他请教,只可能是文职上的工作。
  事实上,卫青在做武官之前就做过侍中、太中大夫,这都是文官,嘴皮上谈国家大事的官,只不过他的武功实在太突出,把他的文官光芒给掩下去了。
  对卫青卸下军职之后在做什么,请教了一下度娘,度娘给出的答案是:从刘彘起,他就将批奏折的事交给了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看到了吧,卫青忙的很,难怪刘彘可以把历任丞相全部架空。
  可是,为什么史书没有记载卫青做文官的任何成绩呢?如果这十四年间,卫青啥都没干,那是根本不可能赢得刘彘的如此的喜爱。

  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卫青做文臣做得非常的成功,成功到已经不再适合宣传?没办法,卫青本身是外戚,还累积了无法逾越的军功,如果还在文职上大放异彩,那还要刘彘做什么?因此,卫青“文”的一面必须要掩盖起来。卫青对自己文才的掩饰是如此的成功,成功到无人知晓,成功到刘彘对他放下了所有的戒心,这才是卫青隐形14 年的真实原因。
  还是从史实中寻找证据吧。
  日期:2016-01-08 20:33:28
  第四十五节 主父偃留下的谜团
  野史:
  主父偃:皇上,我为你出了多少金点子啊,推恩令,迁豪强去茂陵,为什么你还要杀了我?
  刘彘:我很奇怪,你是怎么想出设朔方郡的,你原先曾说过河套地区都是盐碱地,不值得占领,你告诉我我就不杀你。
  主父偃:算了,你还是杀了我吧。

  正史:
  推论卫青在做什么之前,先来看看主父偃的故事。前面详细分析过,主父偃是卫青的人,他提出了推恩令、迁豪强到茂陵、设朔方郡等金点子,奠定了刘彘早期执政的基础。但是,主父偃的故事整个跌宕起伏,历史上留下了一些奇怪的蛛丝马迹,还是来盘点一下吧:
  1、卫青在迁豪强到茂陵事件插一脚,没帮上忙反而把郭解送上断头台。
  主父偃提出的三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之一是迁豪强到茂陵,理由是,把这些奸猾厉害的角色外销到茂陵去,京师等地就安静了,而且这些人到了一起,还可以顺便内斗一下,自我削弱,真正是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这个点子立马就被刘彘所采用了。

  这个时候,出了一个关东大侠郭解,原来是个黑道人物,据说后来浪子回头金不换,成功转型,名气很大,后面会有一节专门讲他的故事。请注意,郭解在得知自己在迁徙的名单之列后,找到了卫青帮忙,卫青觉得这个忙可以帮,于是找刘彘打招呼。这个时候是公元前127年,正是卫青处于上升阶段、走向大红大紫的时候,估计卫青觉得这样的小事就是小菜一碟,相信郭解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刘彘不认同:一个小老百姓居然能找到将军来帮他讲话,可见这人不穷。于是,刘彘死活没卖卫青人情,把郭解连家带口给赶到茂陵去了。(《史记.游侠列传》: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

  当然,郭解的确不是什么好人,他非常够格去茂陵,但他毕竟只是一个小人物,刘彘为什么选择在这时候给卫青一个没脸,还被史书记录下来?
  2、提出设朔方郡的主父偃曾认为河套地区是五谷不生,且他没去过北方。
  设朔方郡也是主父偃的一个重要贡献。话说主父偃与公孙弘唱对台戏,建议在黄河河套的西北部设朔方郡。他夸赞黄河河套地区的朔方土地肥饶,又因为有黄河天险,战略地位重要,蒙恬曾筑城来逐匈奴,效果非常好,省的要从内地运军粮,而且扩大了秦国疆域,这是灭亡匈奴的根本。(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这段话看起来没任何问题,可是请别忘记,主父偃在这之前,曾经上书皇帝,说:“李斯曾劝秦始皇不要打匈奴,打匈奴得到的土地还不足以抵去付出的代价呢,但秦始皇不听,派蒙恬带兵攻打匈奴。要说秦朝还真有本事,一下就占领了千里之地,把匈奴赶到了河的另一边。可是,抢来的土地都是盐碱地,五谷不生,有什么用呢?最后劳民伤财的,导致天下起了反叛之心。”(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以上可见,同一个主父偃,原本根本就认为蒙恬占领的河套地区不值得要,这与他后来提出在黄河河套地区设朔方郡的观点是南辕北辙。
  而且,主父偃是山东人,虽说游学各地,可压根没去过河套地区。没办法,那地儿在被卫青打下来之前,一直被匈奴人给占着,往那儿跑,不是找死么。那么,他是从哪儿对朔方的地理地貌如此了解,知道河套地区外有黄河天险,内有千里沃土,从而推翻自己原来的观点,提出设郡来作为防御匈奴的最强防线,省得要从内地运粮运兵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