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前百年(走向分裂篇)》
第22节作者:
惘然生烟
发展文学。开始说了,刘彧是半个文学家,会写诗,字也写得很好,是当初藩王之中的贤能,在当了皇帝之后,自然这些骚人气息是不会迅速丢掉的,于是在当朝的时候,他用那些文人王道隆、杨运长等作为太子师,纠集人马对儒家、历史、文学、道家的东西进行搜集清理,建设国有图书馆去保存;经常自己开课讲授各类知识,并聘请老师为达官贵人讲课;派人到民间搜集优秀的诗篇(古时候官方文人喜欢在渡口、驿站等人流集散地和人家扯淡,分享各个地方人游历的经验,并作为记录,名为采风),学诗经的搞法,分为风雅颂三篇等等,这些都是南朝经书保存的传统,当初朝廷南迁的时候,就有好多书籍带了过来,无疑也有很多书籍就在路上蒸发了,于是礼失求诸野,通过与当初河西地区的国家(就是开始说的北凉,保存中华文化较为完善)进行文学交流等等,一些具有价值的文学也就渐渐找到了,这也对当时的中华文人都是较为鼓舞的事情。
当然,关于他的惠政的具体例子还很多,但是我现在要说的是一个催动王朝下行的昏聩君主,所以这些优秀的事迹也算是挤出牙缝的事情,难能可贵。另外这些惠政是有时间的限制的,就是他当政前四年,而后三年,不是溃于蚁穴,是一泻千里,这是为什么呢?我简单的认为,一方面是所谓气数已尽,一张布脏了,就算再洗,他也恢复不了最白的那段时期,更何况没有坚持去洗他;二方面,上面这些所谓惠政也可以叫做一揽子计划,是由一个团队胡乱引经据典,形成儒家汇编,再统一实施的,大部分都在前三年期间一起实施的,这也就是说,他的这些经典都是有一个核心团队在操作,如蔡兴宗这样的谋主,褚渊这样的人是想不出来的,但是刘彧对蔡兴宗是有认识的,蔡兴宗是名门之后,对朝政看得通透,所以后来在中央与地方、清官和浊官上反复摇摆,不可大用,又弃之可惜,智囊也就当不上了;三方面就是这时刘彧有求于人,还没有体验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无上快感,所以他还暂时迫于形势,为政之先就是先将这些书上的经典颁布下去,至于之后要改,那也容易,毕竟一切命令取决于皇帝;第四就是通过这些仁政的动作来瓦解天下反对的人之心,用仁义使得反抗的人在道德中接受煎熬,最终用所谓的正统思想再次统一整个天下民心。
日期:2015-08-28 12:25:51
刘彧晚年
刘彧本人在皇帝期间,大力提倡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发展生产、选贤任能的,就算到最后死之前的几天都还在发布诏令“今大渐维危,载深矜叹,可缓徭优调,去繁就约。因改之宜,详有简衷。务以爱民为先,以宣朕遗意。”大意就是我都快死了,现在每天垂泪对不住人民,你们一定要将徭役缓缓,能用钱替代的就替代,凡事不要太繁琐了,一定要节约,这些改革务必要正大光明、详详细细去做啊,务必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啊,就算我死了,这也是我的遗旨。历史上著名的皇帝遗旨不多,这个遗旨如果是个英明的皇帝颁发出来的,估计和刘备的先主遗旨有得一拼。
其实,我要说的言外之意就是,刘彧外表上永远正派光鲜,嘴巴上面头头是道,但是金叶其外、败絮其中,他骨子里面的懦弱、自卑以及凶狠,最终还是会将慈祥的面具撕开,历史对完颜亮的评价可以给刘彧(这两人有点像),为君之道可谓英明,为人之道则当天诛,而刘彧为人的这些劣迹,集中爆发在刘彧晚年、死亡前夕。
宋书恩幸传说,孝建、泰始以来,皇帝专制十分厉害,权不外借,对官吏管理十分严格,但刑政纠杂,理难遍通,就习惯用身边的耳目出纳王命,并自以为他们人微言轻,其实并不知道这些人早就借皇帝威权,鼠凭社贵,狐藉虎威,是亲天下,政以贿成,出入都是皇帝的礼仪,微微一笑就能主宰人的命运前途,南来北往的送礼的都要准备两份,一份自己享用,他们弄权就算是王导、庾亮也比不上,尤其在刘彧晚年,他们更是害怕宗王的威严,唆使屠杀宗王,又孤立小皇帝,夺取权力,人民开始对这政权的失望,也就是由这些事情引起的。
上文说到,刘彧之所以奇,就是迅速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不拘一格,使他们发挥所长,不计前嫌共患难,不惜性命南北战,但是,这最大的优势在刘彧后期一层层忍痛剥离了,刘彧后期的重要特征就是亲近藩王时的小人和夸夸其谈的朝臣,重视骨血胜过兄弟之情,杀起贤臣来绝不含糊。
日期:2015-08-29 23:58:02
阮佃夫—政变上位
刘彧藩王时期喜欢过逍遥日子,身边基本都是些政治歪瓜裂枣,如阮佃夫、王道隆、杨运长、钱兰生、李道儿、姜产之、朱幼、柳光世等,但刘彧当上皇帝之后,对这些王国旧属,每优容之,将错误的人放到重要的岗位上,掀起了灭亡刘宋的风浪,而小人最大诟病不是才能平庸,而是唆使皇帝残害贤臣,哪怕是太子,余秋雨曾对小人费无忌作了深刻论述,这些小人当属此列(当然,唆使杀人大部分原因还是刘彧本人的猜忌,他被虐待造成创伤,对革命阶级友谊是不怎么相信的,而对阮佃夫等人也曾说过,前朝恩幸位不过执戟,却权亢人主,但之所以抓大放小,主要是刘彧仍旧认为这些人出生寒门、没势力、风雨只能一时,随时可以连根拔起)。话不多说,典型说一下阮佃夫这个人。
阮佃夫,字不详,会稽郡人,外貌上来说应该是不错的,且言行举止也还有点名士的样子,他先是在台城做小吏,后来做了宫中的造型师,主管衣物,后面在内朝解决了编制问题,因为在孝武帝那里得不到什么甜头,于是巴结刘彧,正好刘彧招一些鸡鸣狗盗之徒以充人才,他也就凭三脚猫的功夫当了刘彧的幕僚,几年的运作,还被刘彧选为大儿子的一级保姆,天天穿着虎头鞋、拿着拨浪鼓哄小孩子开心,如果天运如此,他也就安安心心地当个地方小官,只是他的前世积德,命中注定要把他推到更高的位置。
之前介绍过,阮佃夫运用超高的智商、过人的胆识、不一般的控制力杀掉皇帝刘子业上面已经说了,这一幕剧中,阮佃夫与当时的王爷刘休仁配合可谓是合作无间,刘彧称帝,他们二人就成了内外主宰,不必言说。
后来的阮佃夫还算是恪尽职守,从一个造型设计师开始,招了一批巴蜀的兵(当时巴蜀流民比较多,战斗力比较强,曾经刘裕说过那里的兵是巴盲,就是说蒙了眼睛不顾生死),当初刘彧正好缺兵马,宫里面的侍卫都拿出去打仗了,这批几千人的生力军无疑帮了刘彧很大的忙,阮佃夫也从政从军威风八面,很快被封为建城县侯,食邑八百户,职位为兰台侍御史(按名字来说是可以弹劾王公贵族一类的官员)。
按照南北朝历史,如果此人还可以统兵更久一点,稍微有点智慧和野心,也就会成为恒温、王敦一般人等,可惜这个人还是和刘彧说的一样,没有根基、没有智慧,来到政治大雅之堂,首先就是学习,但是当时能够学习的是什么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