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伟哥讲『山海经』——讲那个逆天的上古世界》
第21节作者:
听伟哥讲山海经 这里要说的是夏帝相,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夏帝相是鲧的后裔,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鲧—禹—启—太康—仲康—相
从上面的谱系上来看,帝相是鲧的后裔没有疑问。鲧居住在柢山,但帝相是不是也居住在柢山呢?
《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帝王世纪》:“帝相一名相安,自太康以来,夏政凌迟,为羿所逼,乃徙商丘,依同姓诸侯斟灌斟寻氏,羿遂袭帝号为羿帝。
《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古本竹书纪年》云:“帝相即位,处商丘。”
从上面来看,夏帝相曾经有过一次迁都,迁都前的都城是哪里没有记载,而迁都后的地名是商丘,这里说得很明白了。我们这里就是来求证夏帝相迁都前的都城是不是柢山。
日期:2016-03-05 18:01:47
我们再来看看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人:商侯相土
《荀子�6�1成相》:“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
对比一下资料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相关联的地方:
1、帝相迁都,相土也挪地方。
2、帝相迁都到商丘,相土也跑到商丘。
3、帝相的先人鲧居住在砥山,相土居住在砥石。
相土的身份是商侯,那个时候是分封制或类似的制度,诸侯都是应该有自己的地盘和势力,不可能跟帝王住在同一个地方的。这里相土也跑去跟帝相住在一起,而且还同名,你要说不是同一个人,那就有问题了。郭静云的著作中提及夏商两朝同源,这是有道理的。
两个人的信息巧合的地方太多了,如果仅仅只有一个地方巧合,我们还难以判断,但如此多的地方巧合,那么只可能有一个:
帝相=相土
砥山=砥石
砥石,也就是砥山,同时也是柢山,就是夏帝相迁都前的帝都。是目前所能考证确切地点的最早的夏朝都城!
夏朝的都城找到了,夏朝难道还是虚构的吗?
日期:2016-03-05 18:03:25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座最早的帝都吧:
你们猜猜,当年的帝都是健在大围山脚下还是这块平原上呢?
第一座夏朝都城已然揭开,其他相关地点也将慢慢揭开他们神秘的面纱,有道是:
借问夏都何处有,伟哥遥指大围山!
日期:2016-03-05 18:04:58
【文字校订】:
又東三百里,曰柢山,多水,無草木①。
①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日期:2016-03-05 18:10:11
【附刘俊男教授论文】:
刘俊男:尧禹二帝葬攸县考
作者:湖南工业大学史学教授刘俊男
提要:研究尧陵者都以《汉书·地理志》之说为失、禹陵之在浙江亦与《山海经》、南岳之《禹王碑》不合,因此尧陵禹陵之确切地点大有重新研究之必要。大量记载表明此二帝的政治中心在南方。造成二帝陵之误传的主要原因是司马迁未认真研究《山海经》《禹王本纪》,这直接影响到《汉书·地理志》之记载。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并按《帝王世纪》《山海经》所指引的方向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二帝均葬攸县高枧镇。
关键词:尧陵禹陵攸县高枧《山海经》
关于尧山(陵)的地点,《汉书·地理志》云在中山唐县南,《水经注》曾提出过质疑,并否定了此说。《路史·尧冢考》作了些考证,但也未考出确切地点。“是故先后论者,咸以《地理志》之说为失”[1]。禹陵之在浙江似乎已成定论,然与《山海经》、南岳之《禹王碑》绝不符。也有重新研究之必要。本人潜心研究先夏帝王史,并于今年署假按《帝王世纪》《山海经》所指引的方向,终于在攸县高枧镇找到二帝陵墓之地点,谨告学界同仁,并望有关单位组织文物考古专家去认定。
(一)、尧陵在湖南攸县高枧镇高垅村尧山组
关于尧帝陵在攸县,除《华夏上古史研究·尧迹考》中已讲的理由外,再强调归纳为如下几点:
1、古天文可考。《南岳志》引《春秋感精符》云:“尧为翼之精星,在南方”,古天文与地理对应,按古星野说,翼、轸二宿对应楚国,而尧星是翼宿中的一星,在南方,明其在南楚也。
尧与翼宿关系甚密。《竹书纪年》云:“母曰庆都……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因此,“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冀之为都是从尧开始的,许慎“冀为北方州也”的解释早已被人否定。按冀字即翼。郭沫若释金文:“冀,如小心翼翼之翼,敬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也沿引此说,并曰:“冀古通畿”。畿、翼均有辅佐王都之意,指王都附近的地方。上古的这个“冀”在楚国,因为翼宿对应楚国,亦即苗民之地。《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欢头,欢头生苗民”。《大荒南经》曰:“欢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有欢头之国”。《海外南经》曰:“欢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大概是南蛮之人捕鱼时头上戴了个用羽毛做的救生圈之类的东西。甲文金文“冀”字极象一个头戴羽具的人。而当尧禅位于舜时则记天象云“景星出于翼”。尧之于翼宿,于楚国的关系甚明。这颗景星盖即后世所说的尧星。
2、《山海经》作证。《山海经·海内经》:“南海之内……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木……名曰建木……大爰过,黄帝所为”。《史记》:“帝尧为陶唐”。说明陶唐氏在南海之内,即南方。
《中山经·中次十二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又东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又东南一百五十九里,曰尧山……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从此可知,尧山在洞庭湖边二妃墓所在的黄陵东南419里[2]。《帝王世纪》:“长沙下隽罗有黄陵亭”(钱宝塘《考异》:“下隽”二字衍),“罗”即今之汩罗。按上古书《礼经·王制》所载恒山与衡山相距近三千里来推算,距汩罗东南419里的尧山当在今攸县北境。
3、地名说话。今攸县北部皇图岭镇附近有平(或作坪)阳、丹陵等地名,攸县之北江为渌水支流,这些正与《帝王世纪》合。该书曰:“帝尧……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都平阳”。钱宝塘《帝王世纪考异》引《五行大义》曰:“帝尧陶唐氏,祁姓。母庆都,出洛渚(洛者渌也,古音通——引者注)遇赤龙感孕,十四月生帝于丹陵,名放勋。以火承木。其兄弟挚封之于唐,故号陶唐氏”,按五行学术,“以火承木”,明其在南方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