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余晖 蜀汉帝国的最后十年》
第20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12-27 20:47:20
  39
  在诸葛诞和司马昭在寿春对抗之时,蜀汉朝廷也得到了消息。司马昭在全国抽调了二十六万大军,除了直属于洛阳的中军外,相当部分是来自各征、镇将军的部属。此时的雍凉军区也有大量军队外调,守备必定捉襟见肘,姜维极力建议于此时出兵。刘禅反复衡量之下,最终批准了姜维的计划。但蜀汉朝廷内部对此却大有异议,代表性论调便是中散大夫谯周的《仇国论》。
  谯周是益州巴西郡人,出生于一书香世家,父亲谯垪就是一位兼通诸经和图谶的大儒。只不过谯垪去世得早,谯周是在母亲、兄长等人的照料下长大的。因为家学渊源,谯周一心向学,对六经颇有研究,也略通天文,只是对其他诸子的文章不甚推崇。他还曾向蜀中硕儒杜琼等人请教,深得杜琼指点。因为他学问甚佳,故此早年便有机会见到诸葛亮。谯周是个身高一米八四的大个子,穿着打扮极不讲究。而且面相朴讷,不善言辞。据《蜀记》记载,当他初见诸葛亮时,左右诸人都忍俊不禁。后来有司请求惩处那些发笑的人,诸葛亮为其开脱说:“孤尚不能忍,况左右乎。”诸葛亮任命他为益州劝学从事,蒋琬继任益州刺史后改任典学从事,负责全州的学问研讨传授。刘璇被立为太子后,谯周先后任太子仆、太子家令等职,对刘禅每有规劝。后来又转任中散大夫,仍然服务太子。

  谯周作为益州本土的大儒,对蜀汉朝廷的一些做法甚有意见。他因为从杜琼那里学到了一些谶纬学,私下里对人说起自己对蜀汉两位君主名字的看法:“《春秋传》记载晋穆侯太子名字叫姬仇,太子之弟名叫姬成师。师服就说了:‘君侯给孩子取得名字有问题。嘉耦曰妃,怨偶曰仇,太子名字叫仇,这不是太子将要被取代的意思吗?’后来果然如此。汉灵帝两个儿子叫史侯、董侯,虽立为帝而终被免为诸侯,和师服的例子类似。现在先主名字为备,意为功业大具;今上名字叫禅,意为刘家名业已成,当授与人,意思比晋穆侯、汉灵帝的例子还明显。”由此可见谯周很早便是一个投降主义论调者,他的观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部分蜀中士大夫的意见。在《仇国论》成文的过程中,谯周不是孤军奋战,他还得到了尚书令陈祗的支持,里面相当多的内容就是谯周和陈祗讨论后的结果。

  《仇国论》并不长,全文计有四百余字,内容采用类似《黄帝内经》黄帝与歧伯问答的方式来表述观点,文中有两个人物:一个为不断提出问题的高贤卿,另外一个为答疑解惑的伏愚子。这个伏愚子相当程度上就是谯周的化身。
  高贤卿首先问伏愚子以弱胜强的法门,伏愚子这样回答:“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中心思想即为恤众养民,以一种“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态度静候时机。
  高贤卿接着他的话举了一个例子:“当年项羽强而刘邦弱,两者之间战争无日不作,但相约以鸿沟为界后,双方都打算回到自己的土地上休养生息,只有张良认为民志既定,则难动其根本,于是力劝刘邦出师,最终平定项羽,难道一定按照文王的成例来办吗?刚刚建立的国家(此处指魏国)内有疾患,我因其患而陷其边陲,使它的疾患增加而最终毙敌,难道不可以吗?”
  日期:2015-12-28 19:47:31
  40
  伏愚子说:“殷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在那个时候,汉高祖怎么能仗剑策马取得天下吗?当时秦国罢掉侯国改置太守之后,人民疲于应付秦国的劳役,天下分崩离析,有一年就改换君主的,有一个月就改易公侯的,没有人知道该跟从谁。在这时豪杰并起,各据一地相争相夺,迅速扑击的多获战果,动作缓慢的就会被人吞并。现在我国和肇建之国都已经传国易世,天下形势不是秦末天下鼎沸的时候,而是确有六国并据之势。所以说在这时只能做文王,而不能做汉高祖。”

  而后伏愚子话锋一转,开始有针对性地批评姜维用兵:“人民疲劳则骚扰的迹象出现,上位的管理者怠慢下位的管理者残暴则瓦解的形势明显。谚语说:‘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所以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所以汤、武的军队没有经过再战就攻克敌国,是因为他们重视人民的劳苦而审时度势。如果任意穷兵黩武,土崩势生,甚至不幸遇到灾难,那时即使有智者也难与为其谋划了。如果谁能够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通过舟楫就能渡过孟津的,我是愚人,实在是想不到这一点。”

  谯周的文章语气看起来并不激烈,却像是一把钝刀,处处可见用心之机锋。前面高贤卿和伏愚子的对答是针对大势而发,最后得出的结论只有一条那就是我国和魏国都已传位了数任君主,民心思固,所以形势类似殷周之际的两国,而并非六国并争的局面。所以伏愚子建议像周文王那样审势而动,而不要做盲目的举动。后面的阐述则是针对姜维用兵有感而发,他认为与其每次劳而无功,不如看清形势后一局定音。在全文的收束部分,他还特意加上了那句讽刺意味极为明显的话,意思是姜维你如果有超时代的能力和作为,就不在我这篇文章议论的范围之内。

  总体来看,这篇《仇国论》结构紧凑,夹叙夹议,确是一篇好文章,但文中的几处观点却大有商榷之处。比如他说的形势论,其实难以与实相符。周文王在相当长时间内是殷商的附庸,两者有隶属关系,所以文王才能缓慢的积蓄力量收拢民心,以作非常之举。而以三国当时的形势,魏国自称从东汉禅代,举行过改朝换代仪式,蜀汉则继承了东汉的法统,两者都声称自己才是天下正统所在。至于国家相争,那当然还是力强则胜,力弱则败,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当时的形势更像是互争互战的六国,而并非商周时候的双强对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