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传说中的地狱》
第12节

作者: 牧吾
收藏本书TXT下载
  没想到问完这个问题,老段就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直看得我心里发毛。他嘴里吹着气,然后很不满地哼哼道:“这不就是嘛,为了你的事情,我跑上跑下,现在连我也搭进去了。不过我这也是为了革命情义牺牲自己了,到时候一起走,可别说我不照顾你啊,当然我也要顺道西北办点事情。”

  然后他还拍了我的肩膀,很大义凛然地跟我说道:“记住了啊,赶紧收拾一下,过两天我就来找你。”然后没等我答话,就鬼祟地一溜烟跑掉了。
  我愣了半天才回过神来,心想你那么好心也一起去。不过当想到宁霜和那张奇怪的字条时又想着:算了,不管了,先进了队伍再说,说不定还真能抓出一个潜伏特务出来,到时在宁霜面前也算是再次英雄救美了。想到这里我心里美滋滋的。
  可现在想想,当时我也没深究这里面的一些原因。比如我为什么那么容易加入这支队伍,难道我真的对这次考古行动很重要吗,也许当时我冷静地想一想,很多事情后来就会不一样了。而现在想起来,也不知道是对的还是不对的。
  两天之后,老段如约来局里找我,我也收拾好了东西。我们之前跟局里的领导做了书面报告和做了一些交接手续,并开了介绍信。听说是章教授的事情,领导也挺爽快,估计那边也该打过招呼了吧。
  接着我们一起前往老北京的火车站,按规定在中午的时候,考古队成员统一在火车站台集合。随后到达时我再次见到了章教授,和其余的同伴,当然,我也见到了宁霜。

  不过宁霜见到我出现时有些惊讶,只是她脸色异样变动了一下,但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我首先跟章教授打了招呼,然后对宁霜笑了笑,宁霜只是机械性地跟我握了握手。接着从老段的介绍中,我也知道了这次考古队伍同行的人员组成。
  其中两名地质大学教师陈三省,刘庆红,一位新疆同胞阿里木同志,还有几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樊小梅,王琳,胡建设,陆学厚。
  其中胡建设和王琳很是亲密,看上去俨然像是的一对情侣,而樊小梅则带着一幅大眼镜,看谁都很好奇的模样。陆学厚身材高大,一口俺们,俺们的,一听就是个东北汉子。
  而新疆同胞阿力木看到我只是木木地笑着,然后搔了搔头发说道:“拟号,窝教阿力木。”普通话半生不熟的样子,不过看上去很是憨厚。当然,毕竟我身旁有个老段在做强烈对比嘛。
  刘庆红老师虽然也有四五十岁了,但模样文质彬彬也很亲切。只有那个地质大学教师陈三省面板严肃,一丝不苟的样子像是一个老古板。他看到我后觉得很面生就有些咋舌,姜黄色的脸直盯着我看,却是一句话也没说,好像我是个嫌疑犯似的。
  这让我很尴尬,并咽了咽发干的喉咙,幸亏老段给我们互相做了介绍。我这才知道陈三省也是个考古学者,早年也曾在西北一带工作,后来因为工作调动就到了北京。
  而章教授因为考古工作的需要,需要一些曾去过西北的人,加上陈老师的考古学能力不错,还能带带新人,也就极力邀请陈老师的加入了。

  互相介绍完毕,在火车站台准备行李上车时,私下里我看到宁霜看着我,眼神中似乎有所询问的样子。我便故意对宁霜说道:“你好,范同志,以后我们就是新战友了,请多多指教。”说完还伸出手去想握个手。
  “不用了。”宁霜态度冷淡,她撇撇嘴说道:“这个队伍是章教授带的,还是要听章教授的指挥好了。”说完,她便径直转身转身上了车。
  而老段在身后给了我一锤子,跟我说道:“上车吧,激情燃烧的小同志。”虽然语气很感人,很像是一个深情意切的老同志对小同志的鼓励,但我怎么听都像是讥讽。
  日期:2015-12-14 15:31:00
  火车飞驰在北京到兰州的路上,一路上的景色在我眼前倏地飞逝而过,我却无心观赏。因为我们是国家组建的考古队伍,加上路途比较遥远,所以安排了几个卧铺包厢,其中我跟那几个大学生是一块的。
  我同包厢那几个大学生聊天,才知道他们在学校里也是考古类别出身,还受过章教授的熏陶和培养。
  而那两个年长的老师,陈三省和刘庆红也曾过他们考古学上的启发。不过看陈三省说话慢条斯理的,又态度生硬,他尤其看不惯老段那个嘻哈样,跟我们几个年轻人开口就是政策啊,纪律啊什么的。
  所以老段和陈三省是火车上最聊不上来的,包括我也是。因为对这种老古板一般我也没什么好印象。总归来说,我觉得自己的性格归纳起来,应该有半个老段那样,太像了可不行,那会破坏我的革命建设积极性。
  而我本打算在火车上仔细观察考古队到底有没混进可疑人物,但总的一路下来,非但没看到有什么特别的现象,也没看出那张奇怪的字条到底是谁给送的。反而因为我的探查显得有些热切,自己那种疑神疑鬼的模样,总给人一种像做贼似的。
  好几次给陈三省对我报以怀疑的目光,并详细盘问我的来历,我说我是搞地质的,他还偏不信,说以前没见过我,怎么就一起上路了。幸好老段是我的介绍人,我要是有问题,他这个土豆烧牛肉也好不到哪里去。
  最后在老段帮忙解释下才蒙混了过去。此时我才猛然发觉,也许现在这支队伍里最可疑,最陌生,最奇怪的人也就是我了吧。就算是宁霜,也是跟考古队的人共同商讨工作,待了好多日子才一同上路的。
  后来这一路上我虽然身份有些“特殊”,但随着了解的深入,也算融入了大伙。大伙在火车上时多次探讨了这次考古的内容,而我也从他们口中知道了一些敦煌学的历史,过去的磨难,还有近代的开发,尤其是40年代组织的那几次敦煌考古,奠定了很多人的一生。
  日期:2015-12-16 18:08:00
  8 吃人壁画

  章教授也算是那个年代第一批的敦煌考古学者,而每次往来北京之间也是为了组织更多的人力物力,带到敦煌挖掘更多的史料,保护更多的文物,古籍,壁画。
  那天在车厢里,几个大学生都在请教章教授关于敦煌考古的问题。听到他们谈得热乎,我翻了几本地质书之后也坐起来,安静地听章教授述说起一些过往。
  章教授说道:“众所周知,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就是敦煌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那里有洞窟,壁画、泥质彩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宝库。”
  说到这里,老教授原本浑浊的眼神也变得明亮起来,煜煜发光,像是个拿到了新玩具的孩子一样,不过在迟疑片刻后。他又痛心疾首道。
  “可在清光绪年间,当地的一个道士王圆箓虽然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可不幸的是,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藏经洞文物被发现后不久,西方探险家就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