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王朝之祖辈的旗帜》
第48节

作者: 岷州苍狼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3-22 09:35:30
  第四章  巅峰对决
  第一节  孔明出击
  (1)
  公元227年春,三国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魏国曹丕死去后,年轻的儿子曹叡继承了帝位;此时吴蜀联盟重建良好,魏吴两国又在东南摩擦纷争不断。
  蜀汉丞相诸葛亮认为北伐时机成熟,因而征集了当时蜀国最精锐的士兵,向进攻曹魏政权的战略前哨汉中挺进集结。
  这些士兵毫无疑问是蜀汉帝国军事力量的精华所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参加过刘备平蜀、汉中之战、夷陵之战以及诸葛亮的南征行动,是在无数次的刀光剑影中存活下来的百战之士。诸葛亮如此大规模集结兵力,足以看出他为完成刘备遗愿,收付中原的决心有多么坚定。
  只是回首过往,隆中对里那个完美战略构想已随着荆州的陷落,刘备的败亡而成为真正的梦中蓝图。
  那个首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建立稳固的地盘;其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稳定后方,做好内政外交上的准备;最后,(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北定中原,成就霸业的计划已丢掉了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原本的钳形攻击如今只剩下了北出秦川的一条路可以走,历史是如此的无情,面对现实的诸葛亮将会有怎样的无可奈何呢?
  日期:2016-03-22 09:37:08
  孔明出击
  (2)
  虽然关于诸葛亮北伐的动机现在的史学界说法很多。什么诸葛亮的北伐纯粹是为了个人集权,他之所以北伐,就是要让国家时刻处在战争状态之下,然后他就能牢牢的掌握军队。进而对朝廷肆意干涉,打击或削弱政敌,按照他个人的逻辑想法让帝国运转,自己可以享受到无尽的特权等等。
  本人只想说,这段历史已过去了一千八百多年,里面具体情节到底是什么,诸葛亮究竟是如何想的谁也无法知道。
  但就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这段情真意切的言语已被最广泛的人所接受和认可。

  日期:2016-03-22 09:51:31
  孔明出击
  (3)
  结论很明确,诸葛亮出师北伐就是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为完成先主遗志而进行的!至少拿当下所能搜集到的史料来看,这就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
  作为后世之人的我们,可以怀疑或者假设一段历史应该是什么什么,但当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时,最基本的历史观告诉我们,还是要接受大多数人所认可的。
  虽然真理有时候的确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但真理要被大众所认知和接受,必须要有科学的证据来证明。
  因为真理不是强词夺理!仅此而已。
  整个北伐行动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兵力的集结、粮草的调配、武器的打造和修缮、人事的安排等都在他的计划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和在所有的历史情节中一样,时间依旧悄无声气的走着。
  只是在历史车轮匀速的转动声中,一场酝酿已久的,关乎着魏蜀两国命运的大战即将如喷发的火山一样,牵动着世人的神经。
  而此时此刻,这场大战里的绝对主角司马懿正因讨伐东吴有功而被拜为骠骑将军。
  这将是一局三国时期顶尖的高手对弈,这是更一场卧龙与冢虎为代表的,魏蜀两国旷日持久的大厮杀!

  日期:2016-03-23 09:18:02
  孔明出击
  (4)
  诸葛亮想趁曹魏新君初立,魏吴两国纠缠不休之际挥师北伐。但当他进驻汉中后,司马懿统帅的魏军已击败孙权的御驾亲征,三国的形式瞬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魏国不再面临两线作战,可以从容应对蜀国极有可能对西部边疆的进犯。

  形式的变化迫使诸葛亮不得不对原有的战略计划进行调整。此时,蜀国的情报部门已探知了一个重要信息,由于曹丕死去和朝中好友桓阶和夏侯尚先后故去,投降曹魏的孟达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左右思量。
  诸葛亮深知孟达的政治操守,这是一个在他看来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小人角色。但在隆中对战略丧失先机,魏国又新胜吴国的现实面前,孟达和曹魏朝堂的离心离德让诸葛亮看到了利用孟达,策动新城一带重归蜀国的可能。何况,自从孟达当初叛蜀降魏后,蜀汉对孟达的拉拢和争取也从未停止过。
  由于新城一带和荆襄相连,当初诸葛亮所说的两路钳击中原的战略,就是一路以益州为进攻点,一路为荆州。
  后来的战略态势也曾一度于蜀汉极为有利。当年刘备占据汉中威胁秦川,关羽守荆州震慑宛洛,刘封、孟达据上庸三郡即后来的新城一带以为策应。刘备的势力一度达到巅峰,隆中对的战略似乎就要成为现实。
  日期:2016-03-23 09:19:05
  孔明出击
  (5)
  可历史的发展不会按着蜀汉政权的意愿进行,关羽失荆州,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死去,孟达降魏,蜀国的又一度到了灭亡的边缘境地。
  兴盛与衰败只在一夕之间,巨大的落差使得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不得不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来形容蜀国当时的处境。
  几年的恢复后,蜀汉国力提升,但在三国的角逐里始终是最弱的一方,战略前哨的接连丢失,使得蜀汉政权只能龟缩到川中。诸葛亮虽雄心勃勃意图北伐,但因之前的错误,只能走北出秦川的一条路。
  孟达的左右摇摆为诸葛亮提供了再次进军荆襄的可能,他马上写信说服孟达。孟达果然答应起兵叛魏,归顺蜀国。
  孟达看似默认的态度,和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信誓旦旦,在诸葛亮看来是无法让他相信其诚意的。因为孟达从汉末到三国的所作所为,让诸葛亮坚信了其为人投机的一面。
  而这之后关于诸葛亮对孟达的种种对策则有各种有可能的假设:
  第一种是诸葛亮为了获得上庸三郡这块地盘,更为了让孟达停留在口头上的模糊的反魏彻底变成事实。故意让间谍郭模诈降一直与孟达有嫌隙的魏兴太守申仪,将孟达准备叛魏的消息有意识的放了出去。而事实的结果是申仪果然向朝廷密报了孟达降蜀的事实,最后逼的孟达下定决心反魏。
  日期:2016-03-23 09:20:20
  孔明出击
  (6)
  第二种是诸葛亮厌恶孟达反复无常,怕他坏了北伐的大事,故而遣使郭模诈降申仪,将孟达反叛曹魏的消息抖出去,然后假借曹魏之手,除掉孟达。
  第三种是孟达杀了房陵太守蒯琪,而蒯琪又是诸葛亮的姐夫,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将孟达置于死敌,为姐夫报酬。

  最后一种是孟达本为蜀中故人,与蜀汉李严集团关系密切,而此时又是诸葛亮集团与李严集团斗争的关键期。加之孟达在与诸葛亮书信来往的同时,也与李严飞鸽传书。诸葛亮怕自己费尽心机协助孟达归蜀,最终却于自己不利。故而让间谍放出风去,加速孟达的败亡。
  这些假设在前文中就已或多或少的提到过,之所以再次列出,就是尽量的在当下语境里还原当时既有可能出现的几种状况。
  史过去了,谁也不知道诸葛亮的真实想法会是什么。但作为三国时期最大的政治家之一,一个时刻以收复中原为己任的蜀汉帝国丞相,他最基本的是非观,大局观,抛开那些纷繁复杂的假设,我想还是可以肯定的。
  诸葛亮深知新城一带的战略重要性,想加速孟达的反叛。而孟达在反叛关键时刻表现出的狂妄与瞻前顾后,却将这一切可能彻底断送。
  日期:2016-03-23 09:21:33
  孔明出击
  (7)
  面对孟达极有可能的反叛行为,司马懿一面用书信安抚,并告知他如此大事诸葛亮怎么会泄密,让孟达处在瞻前顾后中。另一面率军向新城快速挺进,八日到达,而后迅速向孟达军发动排山倒海的进攻。在司马懿强大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下,新城失守,孟达也被魏军杀死。

  孟达的败亡他自己固然要负主要的责任,但若诸葛亮对孟达的动机一开始就是第一种假设,那么孟达的失败,他诸葛亮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知新城战略地位重要,而孟达又狂妄轻敌,为何不在司马懿之前就派重兵协助,而是在司马懿率军到达新城,申仪断了蜀道后,才派少量的军队进攻西城,最后还被魏军击败,七千之众沦为俘虏(仅有晋书有记载)。
  最后连自己的头颅也被司马懿割下,葬送了诸葛亮和蜀汉地盘梦的同时,也结束了他可怜、可悲、可恨、可叹的一生。
  反观司马懿,他在面对孟达事件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谋、手段和军事指挥能力等,都不愧为三国时代最杰出的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两大高手的第一次对决不是直接的刀剑对麦芒,而是围绕着孟达进行的隔空争夺,诸葛亮败了,丢掉了拓展蜀汉生存空间的良机;司马懿胜了,获取了进退自如的前哨阵地。
  司马懿迅雷不及掩耳的灭了孟达,在巩固了边疆的同时,也让诸葛亮感受到魏军强大的实力。
  北伐虽然没有搁浅,但面对曹魏大军囤积西北的局面,进军的脚步要调整速率,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