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3-24 11:38:18
孔明出击
(8)
公元228年,又是一个春天,历史在必然发展的同时,冥冥之中总是充满着众多的巧合。
诸葛亮在争取孟达和争夺新城的行动中一败涂地,北伐还未真正进行。政治上的失利和军事上的损兵折将让诸葛亮认识到北伐准备的诸多不足。
半年后,战前筹备和思想上的深刻反省或许使诸葛亮从孟达事件的阴影中彻底走了出来。加之司马懿和他所统帅的魏军重新回到荆、豫驻守,曹魏的战略重心似乎已放到东南一线,而西北兵力相对薄弱,这让诸葛亮看到了北伐的机会。
于是,诸葛亮统帅大军向曹魏进攻,拉开了五次北伐的序幕,魏蜀两国长达六年的战争全面开始。
进攻开始前,诸葛亮和众将领就进军路线进行商讨和拟定,期间也不乏出现激烈的争论。以当时蜀汉进攻点的位置来看,攻击曹魏有多条路线可以选择,但现实的情况是每条路线都有各自的风险。
第一个方向和所属路线:大军出秦岭,然后摆在面前的有四条狭长的谷道,分别为陈仓谷、褒斜谷、傥骆谷、子午谷,每一条谷道都是一条进军路线。
但这些谷道都有着于蜀军不利的相似特点,谷长而路途艰险,许多路段要仰仗栈道才能行进,而且谷道的出口大都有魏军重兵把守的坚固要塞,大军若走此路必然充满凶险。唯一的优点是,若行动顺利,可以达到进攻的突然性。
日期:2016-03-24 11:39:27
孔明出击
(9)
第二个方向是由汉中经阳平关、武都、祁山、出天水,道路虽然远一点,但地势较为平坦。
第三个方向是向汉中以东进行战略大迂回,最后经曹魏腹地到达长安,这条路基本可以排除,是完全行不通的。
既然第三个方向可以完全排除,蜀军大营里能够选择的进攻方向,就剩下前两个了。这样以来,进攻的重点要放在那条路线上,便成为统帅部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诸葛亮与魏延在战略进攻方向的分歧则成为争论的焦点。
当时魏延让诸葛亮分拨自己一万军队出子午谷,夺取长安和潼关,诸葛亮自祁山攻长安以西的广大地区,然后两军会师潼关,潼关以西将尽皆成为蜀国地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然而,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并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
子午谷战略虽然没有被诸葛亮采用,但其可行性却成为千百年后喜爱三国历史的人争论的热门话题。尤其在诸葛亮北伐失败后,这种落差感让后人为魏延的奇谋感到惋惜。当后来的魏国大将邓艾几乎用同样的奇袭灭了蜀国时,人们的惋惜就更为强烈了。
那么子午谷谋略是否可行呢?
在本人看来,从子午谷出击,如果真如魏延所说的十日抵达长安,的确能够达到进攻的突然性。但魏延谋略有一个致命的缺漏是将胜负的最终条件,自我意淫的寄托在守将夏侯楙不战自溃。夏侯楙的人品在史书上记录的确不怎么好,但其能成为曹操的女婿,乃至镇守曹魏全国第二大都市的将军,绝对有其过人之处。
日期:2016-03-24 11:40:15
孔明出击
(10)
将战争最关键的一步赌博式的压在自我的臆断上,这是十分不理性的行为。虽然我承认战争的法则也确实有一些赌博的属性,但这种属性对于一名将军而言,不应该是他推演战争的全部理念。
还有,事情的发展如果真的按照魏延所想,夏侯楙弃城而逃,他兵不血刃的占领长安。由于长安一带无险可守,如果要等到诸葛亮大军也到达长安一带,魏延就必须要分兵去攻打潼关,只有控制了潼关,坚守才会有可能。可身处曹魏政权腹地的他想打哪儿就打哪儿,魏国会让他如此放肆吗?他所率领的那点儿有限的兵力能满足庞大的作战目的吗?
在粮草补给都靠牛拉马驮,攻城器械都无法携带的前提下。魏延极有可能被魏军来一个反包围,即使他全军覆没了,诸葛亮也未必能够到达预想位置。
诸葛亮之所以不采纳魏延子午谷之谋,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伴随诸葛亮一生的谨慎性格也是主要因素。
古往今来的战略进攻往往都是强大的一方对弱小的一方,但在三国的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出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实力弱小的蜀汉竟然连续五次向强大的曹魏发动主动进攻。
日期:2016-03-24 11:41:25
孔明出击
(11)
稍微懂一点兵机的人都知道,打仗的事,胜负难料,胜败之间存在的因素太多。综合实力强大的一方,可以打了再说,败了大不了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就像赌资雄厚的狂热赌徒,输个万八千的面不改色。
而对实力弱小的一方而言,在战争中最经不起的就是没年没月的消耗,速战速决才是他们想要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大军开拔,粮草先行,蜀国所处后方环境直接导致后勤补给成为诸葛亮北伐中最脆弱的一个环节。对于赌资薄弱的诸葛亮而言,他和他背后的国家输不起。
最后,诸葛亮精心制定的完美作战计划终于出炉,这份计划高度体现了诸葛亮北伐始终贯彻的指导思想,和他一贯谨慎性格。
一、利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事先大张旗鼓的造成一种走斜谷小道夺取长安的假象。
二、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魏军统帅曹真的重兵集团,用实际军事行动让魏国深信计策一是千真万确的。
三、诸葛亮亲率主力人马出祁山。
蜀军在边境地区的大规模集结很早就引起了魏国的忌惮。当初诸葛亮率军攻打南郑,魏国朝野大多数人主张进攻,大臣孙资却劝谏明帝据险固守,使蜀军徒耗兵力。曹叡依计而行,蜀军果然退去。
可以说从那以后,魏国看到了蜀军后勤补给的困难,对蜀国有可能的进犯一直采取的都是固守消耗政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