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权门-魏晋士族的权力之路》
第21节

作者: 人和咸鱼pym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3-29 11:57:24
  魏室的忠臣
  魏国就这样度过了平静的两年。公元237年初,司空陈群到了弥留之际。
  晚年的陈群内心一直很矛盾,他看到一股不可阻挡的大势,不仅压过了皇室,更压过了颍川陈氏。他能隐约觉察到自己给魏室带来了什么。他当然不希望自己成为葬送曹氏社稷的初因,甚至,他始终以魏室忠臣自诩。而他代表臣权和皇权的抗争,从维护权力平衡这方面讲也无可厚非,说到底,他没什么非分之想。

  然而,在很多人眼里,陈群的确为士族做得太多了,这建立在牺牲皇权的基础上。
  此时此刻,在陈群的床边站着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儿子陈泰,另一人名叫荀顗(顗读音yǐ)。早先,陈群娶了汉末名臣荀彧的女儿为妻,这位荀顗便是荀彧的儿子,也即是陈群的内弟(小舅子)。荀彧死时荀顗年纪尚幼,常年来,一直是陈群照顾他的生活。是故,荀顗对陈群感情笃深丝毫不亚于陈泰。
  陈泰哭哭啼啼道:“我一定尽忠社稷,绝不会辱没了陈家的名声。”
  他这话本是让陈群放心,可陈群听罢却觉得如鲠在喉。他不知道该怎么跟陈泰说,想了半天,他攥着陈泰的手叮嘱道:“你舅舅比你有见识,以后有什么想不通的,一定要听他的建议。”陈泰在史书中评价颇高,而荀顗则评价极低,晚年更是尸位素餐,他究竟哪方面比陈泰出众?恐怕就只有他和司马家族的亲密关系吧。这段时间,荀顗跟司马家族走得很近,曾多次得到司马懿的举荐提携。陈群也清楚地看到,司马懿取代自己成为士族领袖的趋势不可避免,而自己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寄希望于荀顗跟司马懿的关系,将来能更多的照顾陈家,保护住儿子。

  “姐夫,您放心,我一定会像当初您照顾我一样照顾好陈泰的。”
  听荀顗这么说,陈群才安心地点了点头。
  很多年后,荀顗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几乎可以说挽救了陈家,只是实现的方式却不那么美好。
  魏国初年的名门望族,以颍川荀家、钟家、陈家等为首。在政治派系中,地缘关系至关重要,因此,这三家世代通婚,彼此扶持。如今,三家代表人物荀彧、钟繇、陈群相继故去,荀、钟、陈虽依旧声名显赫,但也过了鼎盛时期,其后代为了保全自己利益都跟司马家族越走越近,而倍感纠结的陈泰,将来则会跟司马家族维持一种相当微妙的关系,他们之间还会发生很多故事。
  随着陈群亡故,曹叡时代的四位托孤辅政重臣,到如今只剩下司马懿一人。包括颍川派在内的绝大部分士族,几乎可以说全部转投到河内司马氏伞下。

  在皇权与臣权的较量中,喜欢直言进谏的陈群成了曹叡火力的焦点,而司马懿则一门心思建功立业,那些不牵扯自己利益,又容易顶撞曹叡的话,他一句都没说过。等曹叡注意到司马懿的时候,他已经强大到谁都动不了了。
  日期:2016-03-29 13:28:06
  这年夏天,曹叡召司徒陈矫入宫闲聊。
  陈矫是魏朝老臣,他刚刚官拜三公没几天,得知曹叡请自己进宫心里头七上八下。

  儿子陈骞(骞读音qiān)问道:“您怎么心神不宁?”
  “你是不知道。前阵子刘晔背地里说我坏话,陛下要听信了,肯定少不了一顿责罚”刘晔也是魏朝元老,素以智谋著称,但极爱搬弄是非。
  陈骞笑笑:“就算最坏的情况,无非就是当不成三公。况且,陛下是个明白人,我猜他肯定不会听刘晔的蛊惑。”
  “哦……有你这么说,我就踏实了。”
  陈骞自幼聪慧。陈矫听了儿子的话,这才敢前往皇宫觐见。
  曹叡见了陈矫满脸堆笑。“陈公请入座,不必拘礼。我就是想跟您叙叙旧。”

  陈矫心神稍稍落地。接着,这君臣二人从曹操创业的轶事聊到当今朝政得失,半天的光景就这样过去了。
  突然,曹叡话锋一转:“最近,我可听到一些不利于您的流言蜚语……”
  陈矫浑身一颤,只觉得脑子空白,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曹叡看陈矫这副可怜相,紧跟着补了句:“不过,我知道是刘晔背后诬蔑,那都是些谣言,您不必理会。”他一扬手,旁边的宦官端出一盘金器。“这些,请陈公笑纳。”
  陈矫还没回过神来,哪里敢收,只是连连推辞。“老臣愧不敢当……愧不敢当……”

  曹叡含笑道:“您是理解我的心意,可您家里人恐怕还不放心呢!我没别的意思,只是希望用这些礼物换您家人一个安心。”
  陈矫听毕百感交集,不由得老泪纵横。
  对于驾驭臣子这方面,曹叡不愧得其祖曹操与父曹丕的真传,他间或以情利、间或以权威,掌控娴熟。曹叡见时机成熟,微微正了正身子,总算说到了正题。“陈公,有件事一直困扰我很久了。”
  “陛下请讲。”
  “公卿们都说司马懿忠心正直,可我想听您说说,司马懿到底是不是辅佐曹氏的社稷之臣?”言罢,曹叡咄咄逼人地盯着陈矫的双眼,仿佛能洞穿对方内心最深处。

  陈矫身躯僵直半天无法动弹。面对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一个刘晔尚且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更不用提权倾天下的司马懿了,而曹叡恩威并施又让他难以抗拒。
  须臾,他颤颤巍巍地答道:“臣只知道司马公是朝廷众望所归,至于说到社稷,臣就不知道了……”他抛出了一句明显有所保留的话,似没明说,又似说得很明。之后,君臣二人之间的空气像是凝固了一般,半晌再无声息。
  陈矫像丢了魂似得走出皇宫,这天他过得心力憔悴,几近虚脱,一到家便突发重病,这场病最终要了他的命。
  一个月后,陈矫的病依然没有任何好转,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前番和曹叡谈话的情景时不时在他脑海中回映。“陛下……陛下……”陈矫病的晕晕乎乎,自言自语地念道着:“臣能力低微,但臣一生对魏室忠心可鉴,即使在九泉之下也无愧面见先帝,之前那句话,就当是臣最后一次为社稷尽忠吧。”
  陈矫从昏迷中醒来,扭过头望着床边侍候的陈骞,心里顿觉踏实了些。为父的路是为父的,你们的路是你们自己的,今后要好自为之吧。几十年后,陈骞成为晋朝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后文还会讲到。
  陈矫这家人,基本代表了当时魏国绝大部分臣子的心态,老一辈在司马氏和曹氏之间纠结徘徊,到了他们子孙后辈,则义无反顾地抛弃曹氏,将自家利益和司马氏牢牢地绑在一起。
  日期:2016-03-29 14:58:34
  近些年,曹叡疯狂痴迷于一项颇劳民伤财的娱乐活动——扩建皇宫。这天,曹叡向负责督造的官员问道。“陵霄阙建的怎样了?”
  “还算顺利,只是近日有好多喜鹊在梁上筑巢,给工匠们造成了点麻烦。”

  “哦?”曹叡抬头观望,只见在刚刚搭建的房梁上果然有鸟窝,几只喜鹊从中飞进飞出。“有意思……”他并没太放在心上。
  这个时候,身旁的侍中高堂隆悠悠说道:“喜鹊霸占了皇室居所,难道不正预示着外姓权臣掣肘魏室吗?这是上天对陛下的警示啊……”
  曹叡看了看高堂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知道高堂隆所指何人。
  没过多久,这位屡次向曹叡进谏忠言的老臣一病不起。
  “取笔墨纸砚,我要上疏!”
  家人劝道:“您连握笔的力气都没有了,还怎么写字啊……”
  “我口述,你们代笔。”高堂隆固执地坚持。
  继而,高堂隆挣扎着用尽最后的气力口述他要上奏的内容:“……请陛下严防鹰扬之臣祸起萧墙,应该准许心系皇室的藩王在藩国建立军队,让他们像棋子一样星罗密布拱卫京畿的安全,只有这样皇室才能长治久安……”这番建议属于极敏感话题。要知道,朝臣私通藩王属于重罪。所以,朝臣为了避嫌,对藩王犹恐避之不及,更别提帮藩王讲话了。
  即便是高堂隆,虽然他常提醒曹叡提防权臣,但让藩王掌兵这种话也是不敢随便说出口的。而今,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再没任何顾虑,总算把压在心头多年的话讲了出来。
  几天后,高堂隆病逝。
  曹叡得知高堂隆的死讯犹如五雷轰顶,继而,他垂头丧气地叹道:“高堂隆死了,是老天不让我成事啊!”
  他想办的事,正是借提升藩王实力强化皇权。一年前,他顶着偌大压力宣召燕王曹宇入朝辅政,这一年来,舆论抨击就从没停过。高堂隆则是屈指可数支持曹叡和曹宇的臣子,他这一死,曹叡和曹宇都抗不住了。
  果不其然,曹宇很快向曹叡提出辞呈:“臣辜负了陛下,臣想回藩国去。”
  曹叡挽留不住。但他要是让曹宇就这么灰溜溜地回藩国,两年的努力将付诸东流,他考虑再三,言道:“要不,你搬去邺城住吧。”邺城是魏国五都之一,虽然不是朝廷,但也算个颇具政治影响力的都市。曹叡希望曹宇在邺城积累些政治资望,以后再找机会让他回来。
  曹宇走了。曹叡更郁闷了。他回想着高堂隆临终前的话,连让曹宇参政都没法实现,让藩王掌兵又谈何容易?

  曹叡身心疲惫,近来,他感到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也不知道生命还能延续多久。他祈祷别再出现战争,别再给司马懿建功立业的机会。可最终,他的希望还是落空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