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第12节作者:
枫昀
当然了,史官们是决不肯承认武则天也可能是受害者的。于是到了《资治通鉴》里面,这件事变成了武则天精心策划的一场惊天大阴谋,自己害死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为了配合这出精彩宫斗戏,唐高宗也不得不扮演一个糊涂虫的角色了。
日期:2015-08-26 22:16:25
不过也难怪史官们要恶意揣度武则天,因为这场永徽宫斗从过程到结果都堪称奇迹(其实武则天一生奇迹甚多,这场宫斗是小意思)。大家眼看着毫无根基的武昭仪一步步坐大,把皇帝迷得神魂颠倒。到了永徽六年,已经不是谁得宠谁失宠,而是皇后由谁来做的重大问题了。于是宫斗从三国大战变成了王、武对决。双方亲友团也加入进来,除了柳氏、柳奭,还有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后来更惊动了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李义府、许敬宗、王德俭等朝堂大臣。
宫斗参杂着朝堂之争,节奏明显加快。永徽六年正月,才出生不久的李贤被封为潞王。这年四月,武则天虽然还只是个昭仪,却写了一篇《内训》,俨然已经拿出了皇后的派头。
这年六月,王皇后和母亲柳氏因为在宫中搞迷信活动--厌胜,遭到高宗的严厉处分。高宗下诏柳氏今后不得入宫。《资治通鉴》上说,王皇后母女并没有搞厌胜,是武则天诬告的。
九月,褚遂良因为坚决反对立武昭仪为皇后,提意见提得太过激烈,被高宗贬为潭州都督。
十月,高宗下诏废后。
根据《资治通鉴》的“考异”,高宗是有一道正式废后诏书的。可是我们现在见不到这份诏书的全文,只看到《通鉴》上记载了其中一句:“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 并除名,流岭南。”
谋行鸩毒?连我这个武则天脑残粉儿都有些怀疑。
日期:2015-08-26 22:29:50
~~正文之外的话~~
关于武则天在永徽五年底去昭陵拜谒,学者吴丽娱认为,这次行动其实有很深的政治用意,是武昭仪在向王皇后挑战。只有“主妇”才有资格跟着一起去拜谒陵墓。
我是觉得,这未免太拼了吧?毕竟生孩子是件要命的事情,如非万不得已,不会拿自己的身体这么开玩笑吧?不过这件事的史料实在太少,就是这么一句话而已,过多猜测是无益的。
日期:2015-08-28 01:01:22
~~正文~~
【永远的阴影】
永徽宫斗给武则天留下的心理阴影,从她以后对待王皇后的亲族可以窥视一二。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德才兼备,无论是做地方官还是领兵打仗都表现得很杰出。高宗朝后期,李治对王方翼委以重任。可是武则天独自执政后却对王方翼一百个不放心,在杀了大将程务挺之后把他也流放了。王方翼在偏远地区忧愤而逝。后来到武周朝天授年间,王方翼的儿子王珣靠自己的本事参加科举,考中了进士,当上了长安县尉,因为工作出色受到女皇接见。可是武则天一听说他是王皇后的族人,居然又不高兴了,把他贬了官。王珣直到玄宗年间才得重用。
武则天并非气量狭窄之人。当初上官仪策划废掉她的皇后,武则天对他的孙女上官婉儿却大力提拔,毫无芥蒂。裴行俭在永徽年间的后位之争中属于“反武派”,因此被高宗贬到了边疆。可是武则天掌权后对裴行俭的遗孀厍狄氏非常优待,招进内廷做女官,十分宠信。厍狄氏所生的儿子裴光庭还成了武三思的女婿。上官仪也好,裴行俭也罢,和武则天的恩怨都源于政治斗争,而王皇后与武则天之间的宫斗,可能触及到了心灵最深处,彼此的伤害格外强烈。
【反正武则天就是大坏蛋】
王皇后和萧淑妃不久便被处死。正史上说,武则天把这二人虐待而死。比较奇怪的是,《旧唐书》先说武则天把王、萧二人勒死(武昭仪令 人皆缢杀之),然后补充说武则天把她们砍去手足,扔进酒缸,折磨致死(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
好吧,就算武则天从来都不是个好人。就算她才当上皇后就忍不住为所欲为,一心要在后宫竖立自己的凶残形象。可是我就纳闷了,武则天学谁不行,可是为啥非要学习吕后?难道她那时候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昭告天下:“同志们!大家看好了啊,我武则天就是吕后第二!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不过,武则天才用高音喇叭嚷嚷完她要当吕后,马上就变得胆小如鼠了。史官们指出,武则天非常害怕死后的萧淑妃。武则天对唐高宗说:“老公,带我去洛阳8,长安这里有好多猫猫,我好怕怕哦。”高宗呢,反正是非不分,在以后的日子里就带着他这个残忍无行的老婆,一趟一趟去洛阳躲猫猫。
日期:2015-08-30 05:34:21
说回武则天的后位之争。其实,我觉得宫斗故事最恶心了,哪怕参加宫斗的是武则天,哪怕她赢了。不过她的宫斗当中还是有一丝亮丽的色彩,那叫是“宸妃”这个设想。
好,接着贴正文。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07)宸妃:异想天开的序曲
武则天的风格,既是脚踏实地,也是异想天开,两种截然相反的特质融合在一个人身上,魅力四射。早在永徽年间闹那些乌七八糟的宫斗时,这种“武氏风格”已经有所表现,具体来说,就是“宸妃”这个封号。
唐高宗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因为遭到当朝宰相们的极力反对,一度打算放弃,不过退而求其次,想立她为宸妃。《资治通鉴》上说,永徽六年,高宗提出在后宫新设立一个“宸妃”的位置,让武昭仪来当。不过这个设想随即遭到两位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说是没有这种先例,因而作罢。
孟宪实先生在《唐高宗的真相》系列讲座中分析过这个宸妃事件。他指出,当时唐高宗提出让武昭仪当宸妃,已经是一个妥协的方案,是对大臣们做出了让步的姿态。如果能顺利让武则天从昭仪升为宸妃,他可以不废后,这样双方各让一步,也就两全其美了。可是没想到还是被大臣一口回绝了,让高宗感到无比郁闷。
大臣们为什么没有答应这个两全其美的方案?为啥一点儿面子都不给皇帝呢?如果我们明白“宸妃”这个封号的意思,恐怕就不难理解了。
宸,北极星的意思,在信奉“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北极星指的是帝王的居所,经常成为帝王的代名词。所以“宸妃”实在是一个非同小可的封号。当时的后宫承袭隋朝制度,皇后之下设立四个妃子,都是一品,分别是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在贵、淑、德、贤这几个用来形容妇德的字眼儿当中,忽然来了一个“宸”妃,就显得格外突出,格外刺眼,格外地不和谐,仔细品味,有一种明显的逾越感。虽然是妃子,可居然是从天上下来给皇帝做妃子,那岂不是要压过太宗指配给儿子的王皇后吗?而这个妃子与皇帝的关系又如何呢?似乎尊卑之别也开始模糊了。难怪韩瑗、来济这样的儒家大臣要反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