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第18节作者:
枫昀 但是接下来的二月,给皇太子李忠举行了元服礼,史称“加元服”。太子加元服,就是认为太子已经成年,可以考虑娶太子妃了。其实太子加元服的年龄没个准儿,通常在12岁以后就可以。贞观八年李承乾加元服时已经17岁了,而此时李忠才13岁。高宗给太子加元服后,还给部分文武百官赐勋一级,大宴三日(旧唐书)。李忠算是王皇后的人,所以从这里看皇后的地位还是稳固的。
不过,武昭仪在三月份立刻做出了一次挑衅行为,写了一篇《内训》(旧唐书)。这个《内训》到底讲了些啥,不知道,估计是后宫妇女行为指南之类的东西。她这是以昭仪的身份在摆皇后的谱。
五月份,高宗做出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其中,老将军程知节忽然被调出京城,准备到外面讨伐西突厥去(旧唐书)。程知节就是隋唐演义里面的程咬金。他年轻时立有大功(包括参与玄武门事变),被封为卢国公,不过在贞观一朝都比较低调。此时程知节已是68岁高龄,本来长期在京城管理警卫部队,现在却被调走了。
六月,高宗因为王皇后和母亲柳氏在宫里搞厌胜的事情,下令柳氏今后不得入宫。《资治通鉴》上说这是武昭仪诬告。不管是否诬告,王皇后一方这次遭受了重大打击。舅舅柳奭在七月被贬官,从吏部尚书贬为遂州刺史。这个州属于剑南道,在今天的四川遂宁一带。更倒霉的是,柳奭去赴任的半路经过扶风,大概是向当地官员大发了一通牢骚,结果被岐州长史于承素告发。高宗以“漏泄禁中语”的罪名把柳奭贬到了更远一些的荣州做刺史(今四川自贡一带)。
日期:2015-09-19 01:46:46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无论持什么立场,对武则天有啥评价……。
好,继续贴正文。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0)废王立武 - 5
【投机分子打破僵局】
到柳奭因为王皇后的问题被一贬在贬,皇帝对后宫的心思已是昭然若揭。可是朝堂上似乎铁板一块,谁都不支持皇帝。这时高宗有所妥协,想搞个折衷方案,新设一个“宸妃”的位置封给武昭仪,皇后就不动了。可是就连这也立刻遭到韩瑗和来济二位宰相的反对。
当然了,朝堂从来都不是真的铁板一块,不同声音总是有的。有一个家伙率先出面打破了僵局,毅然上表,要求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昭仪。此人便是一向被史官们视为奸臣的李义府。
李义府属于高宗的东宫班底,很有才,但一直被长孙无忌所厌恶。据《资治通鉴》,正当皇后废立之争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时,李义府不知为啥忽然要被贬官了,从中书舍人贬为壁州(今四川境内)司马。李义府提前知道了消息,就向同事王德俭问计。王德俭指点他说:“现在皇帝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之所以还在犹豫,无非是担心宰臣们有意见。如果你能去推动一下,肯定就发达咯。”(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
李义府听从建议,立刻上表要求废王立武。高宗见表大喜,马上召见,勉励有加,赐珠一斗,留用原职--这下李义府的目的达到了。让他喜出望外的是,武昭仪也知道他了 ,派人慰劳。不久李义府升官了,从中书舍人升为中书侍郎,职位仅次于中书令。
李义府投石问路,大获成功,许敬宗一看,立刻跟进。前面提到的那位给李义府出主意的王德俭就是许敬宗的外甥。这几个人后来都被视为“挺武派”骨干分子。说起来许敬宗那时确实憋屈,一直在卫尉卿的位置上没动过,而褚遂良早就是宰相了。
高宗开始在大臣们中间搞分化,打一派拉一派。他辗转听说,长安令裴行俭对武昭仪立皇后的事情唧唧歪歪大发牢骚,立刻把裴行俭贬到了遥远的西州(今吐鲁番一带)--裴行俭倒因此成为声震西域的一代名将,这是后话。然后高宗让许敬宗官复原职,重新担任礼部尚书。
高宗终于培植起自己的亲信了。
大臣中的挺武派,名存史册的有六位,除了许敬宗和李义府,还有御史大夫崔义玄(参与平定陈硕真起义的那位刺史)、御史中丞袁公瑜(就是此公打了裴行俭的小报告)、中书舍人王德俭(许敬宗的外甥)、以及大理正侯善业。这几位多被史家视为奸臣。实际上,给这几人贴上“武后党”的标签未免简单粗暴。他们只是揣摩上意,支持高宗换皇后,借此机会摆脱在官场长期不得志的窘境。换上一个张昭仪或者李昭仪,他们照样会支持
日期:2015-09-23 12:27:38
【~~正文~~】
前面大体上讲了武则天立后的过程。其实废王立武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除了权力斗争,还可以从当时的门第观念来考察。立武为后,在打破门第观念方面是一个重要贡献,而这要归功于唐高宗,而不是武则天。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11)唐朝人结婚最看重门第--01
在任何时代,投胎模式都非常之重要,唐朝也是如此。唐朝时流传一句话叫做“崔家丑女不愁嫁,皇家公主嫁却愁”。在万恶的封建社会,婚姻就是女人的一切,如果一个女孩子穿越到唐朝,有幸落脚到显赫门第,比如崔家,长相无论美丑,都会有大把人家排队来求亲,比皇帝的女儿还风光。
当然了,不是所有姓崔的女孩子都这么好运。被人们争相攀亲的崔家,必定是高门大姓,所谓的“五姓七望”之一,不是清河崔氏,就是博陵崔氏。当时有如下几个大家族最受社会推崇: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以及太原王氏--高宗王皇后的郡望。
这些门阀大族都非常之牛气,可能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唐文宗已经是唐朝的第十四位皇帝了(不算武则天)。他在给自己的皇太子物色太子妃时,看中了宰相郑覃的孙女。可人家郑宰相还不稀罕跟皇家攀亲,宁可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一个九品小官儿崔皋。原因呢,就是郑家与崔家都属于“五姓”士族,是真正的门当户对。唐文宗虽然被郑覃轻视,却也没啥脾气,只是发牢骚说:“朕也是数百年衣冠...”
唐文宗又想替他的姑姑--真源、临真两位公主,在那几家名门士族中选驸马,结果无人搭理。文宗感叹说:“民间的婚姻不看重官品,而重门第。我家二百年天子,还不如崔家、卢家。”最后二公主都另选了驸马。
士族大姓瞧不上皇族,皇帝倒是非常在意皇亲在士族眼里的形象。比如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他的长女万寿公主终于嫁入名门,驸马郑顥(hao4)属荥阳郑氏。有一次郑顥的弟弟得了重病,宣宗派人探视,然后听说万寿公主并没有在家照顾小叔子,而是跑到慈恩寺戏场看戏去了。宣宗大怒说:“难怪这些士大夫家不肯与我结亲,看来是有道理的。”立刻派人把公主找来。公主来了,立在阶下,宣宗却气哄哄地,看都不看她一眼。公主害怕了,赶紧“涕泣谢罪”,大概认错态度还是很诚恳的,宣宗才终于肯跟她说话,批评她说:“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然后让公主赶紧回家。(唉,可怜的万寿公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