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4-05 20:53:21
龙虎之争
(9)
陈群是政治家,战略家,考虑问题首先以固自我根本的意识也是情理之中的。二人在此事件中所表现的争斗,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只是因角度不同,所看到想到的不同而已。
良将贤臣因社稷引发的争端似乎让魏明帝显得有少许为难,何况他本人也是倾向于对蜀汉采取主动进攻的。但作为一名帝王,他必须要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才能照顾到文臣武将的感受。
虽然他的内心已经走在了伐蜀的道路上,但有些人事中的君臣情感工作还是要做的。经过左右权衡之后,他想到了一个较为折中的办法。
既没有否定曹真进军的方案,也不排斥陈群的主张。而是将陈群的建议通过诏书的形式提供给曹真参考,而曹真果真据此诏书随即发兵,从子午道进军蜀汉。
可以猜测曹叡的诏书大概意思应该是同意曹真进军蜀汉,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诏书还指出要让司马懿、张郃、郭淮等率军从不同方向多路进击蜀汉。
诏书的最后肯定是要求曹真一定要结合陈群等文臣的建议,在各种条件有利的情况下稳妥进兵,不可求胜心切而陷大军于不利。
日期:2016-04-05 21:10:37
龙虎之争
(10)
面对皇帝诏书,曹真高兴了,,他的疆场报国之志终于得以实现。而一心心为江山社稷,国计民生辛勤劳作的陈群想必是气坏了。
仔细想想曹叡所做所为,完全是有意安排了这一幕。也就是说,发动对蜀汉的反击作战,是他一直想要的,只不过碍于陈群为代表的文臣反对激烈,故而借武将之手将其实现。
陈群劝战之策能在一时半会儿动摇曹叡,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曹叡这名年轻君王开拓山河的决心。
曹叡很年轻,但他有智慧!
这其中最高明的手段莫过于将陈群之策交于曹真参考,言外之意,也就是赞成曹真的军事行动,云里雾里的故意放出玄机,默认了曹真即将要攻打蜀汉的事实。
将相和,则国兴。曹叡年纪轻轻就深知权力平衡对皇权的重要性,的确是很有作为的年轻君主。
而曹叡在下达诏书后马上向东去了许昌,在哪里进行视察。
许昌距离东吴较近,当年关于攻击襄樊,威胁许昌,曹操在惊慌中意图迁都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此时司马懿率荆、豫兵团开始向汉中运动,致使这一带兵力变的薄弱。加之前面石亭大战中扬州兵团因曹休孤军冒进而损失惨重。整个南方战线的整体防御瞬间压力很大,曹叡在许昌视察,又何尝不是稳定东南军心的有意之行呢。
日期:2016-04-07 19:29:22
龙虎之争
(11)
这场皇权与文臣武将之间的权利游戏,在平淡中隐藏了太多不为人知,却让世人一直寻味无穷的东西,历史就是如此的令人费解和着迷。
曹真是一名杰出的军人,他处事干净利索又不缺乏谋略,对待出兵蜀汉如此,出兵后如何多路进击蜀汉更是如此。
曹真有胆略,但不是莽夫。他知道获得复仇蜀汉的机会来之不易,也清楚蜀汉早已将重兵集团屯于边境地区。
不进攻则罢,若行动就要以雷霆之速,千钧压顶之势对蜀汉发动排山倒海的进攻。
身为大司马,曹真有调度全军之权限。他充分发挥魏军的兵力优势,向蜀汉发动全方位,多角度的进攻。
天下风云突变,三国你来我去的打打杀杀或许让生活在那一个时代的政客们彻底习惯了。只是兵戈所指,遭殃的还不是老百姓。
此时,在荆、豫镇守的司马懿以他敏锐的军事嗅觉肯定察觉到了大战将近。但作为守卫南方门户的重兵集团统帅,他是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亲临这场战争。
从公元228年平息孟达事件后,司马懿一直率军在荆、豫驻守。除了在石亭大战中率军做了一下战略配合之外,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司马懿的驻守地的主要工作就是发展生产、训练军备。
日期:2016-04-07 19:31:04
龙虎之争
(12)
作为本篇文章的绝对主角,我审视过自己渲染主角的记叙方式,也讨厌自己的写法总是充斥着喧宾夺主的思想。
自我批评后,想想关于司马懿从乱世里走过来的一切,司马昭、司马师在权力漩涡中的挣扎,再想到司马炎开创晋王朝的风光无限。两晋王朝基业之所以能够出现,那些艰难困苦,在纷繁复杂的时局中上下求索的镜头,不正是大背景下,一个家族创业艰难的写照么。
司马懿心里也许有一系列治理荆、豫的方法,只待有足够的时间去颁布和实施。但仅仅在几个月前被提拔为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以黄金为饰,古代帝王所用,后世用为仪仗。以黄钺借给大臣,即代表皇帝行使征伐之权之意,魏、晋、南北朝地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时,常加此称号)的他,似乎是感觉到了阔别两年之久的战争生活已开始向他走进。
果然,大司马曹真携皇帝诏书向他下达了经汉水进军蜀汉的命令,而在这之前,他一直在荆州训练水军。
另外命张郃出斜谷、郭淮、费曜等部或从斜谷入、或从武威出击,而曹真则率大军由子午道进击汉中。
在蜀汉连续三次的侵袭后,曹魏帝国才组织起第一次向蜀汉的大规模进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