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战争,一部另类的“中国通史”》
第1节作者:
史海求索 战争,是人类兽性的体现之一,又受人类理性的影响而变得复杂。战争,是文明之母,倘若没有战争,恐怕就不会有现今如此灿烂的人类文明;战争,又是文明之子,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赋予了战争更多地理由、杀戮和恐怖。
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战争早已无法考证,但是在人类有意识记录历史的这几千年时间里,战争却几乎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就拿本文所讲的各战争的“总策源地”——中国来说,在中国号称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战争虽然不能说是中国历史的主角,毕竟那样太残酷,但至少可以说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记得有人做过统计,中国最长时间的一段整体和平时期,就是今天,从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算起,到今天,也只是三十多年的光阴。
也许我们很多人感觉不到,中国的历史,深受战争的影响,我们的今天,还残留战争的烙印。因此,本文就是希望从“战争”的角度,去看待、去讲述另类的“中国通史”。
在本文中,将提到20场大大小小的战争,这些战争都是笔者认为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甚至今天仍然可以深切体会到其影响的。这20场战争,有些是单一的战争,更多的是一系列战争的合称,故名为20场,其数实远超20。在此,笔者先将这20场战争的名单列出:
1、拉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时代序幕的“涿鹿之战”;
2、华夏族形成的决定性战争“阪泉之战”;
3、结束三千年分裂、开创大一统时代的“秦统一六国之十年战争”;
4、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对决“汉匈百年战争”;
5、四百年乱世之源的“汉末十年动乱”;
6、第一次错失的统一——“赤壁之战”;
7、第二次错失的统一——“淝水之战”;
8、重建中华帝国的“隋灭陈之战”;
9、中华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碰撞——“怛罗斯之战”;
10、中华帝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11、汉人初失帝国的“蒙古风暴”;
12、引爆明帝国的东北亚火药桶——“抗日援朝”;
13、最后的帝国——“满清入关”;
14、海权与陆权的对抗——“郑成功复明之战”;
15、古代与近代的分界点——“鸦片战争”;
16、国运之争——“甲午中日战争”;
17、民国的转折——“北伐战争”;
18、中国的重新统一——“中原大战”;
19、国运的转折——“抗日战争”;
20、开启新的时代——“解放战争”。
以上这20场战争,里面包含着若干的“子战争”,牵涉着前后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来龙及去脉,因此,本文,将囊括数百场征战,荟萃五千年名将,纵横古今之历史,品读其中之得失。
日期:2016-01-27 20:20:51
第一章
先秦时期,若从炎黄二帝算起,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历时约3000年。这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从有“中华第一战”之称的“神农氏伐斧燧氏之战”,到涿鹿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大大小小的战争,诸如城濮之战、崤之战、长平之战,等等等等,无法一一列举。
这一时期的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规模、烈度日益增大,从最初的部落之间的战争,演变成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继而成为国家间的战争,甚至发展成“天下大战”。虽然这一时期战乱凭仍,但是大体不出吞并、称霸的范畴,大多对中国历史进程的直接影响比较小。
然而,已知只是“大多”,那就肯定还有“少数”,而这“少数”之中的“典型”,就是本章要讲述的对象,它们分别是:1、拉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时代序幕的“涿鹿之战”;2、华夏族形成的决定性战争“阪泉之战”;3、结束三千年分裂、开创大一统时代的“秦统一六国之十年战争”。
到底这些战争的来龙去脉为何,有哪些旧的和新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什么、提炼出什么?问题会有很多,答案到底如何,且听我娓娓道来。
日期:2016-01-27 20:22:33
第一节•涿鹿之战(一)——良渚入侵和黄帝东迁
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有起因、经过、结果,作为各自拉一帮人就开打的“群架威力加强版”——战争,也是离不开这个规律的。所以啊,我们要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澎湃,先来了解一下涿鹿之战的起因。
那么,作为堪称“划时代战争”的涿鹿之战,到底是怎样打起来的呢?接下来,咱们就去一探究竟。
良渚入侵
良渚文化的起始年代距今约5300-4000年,是一个主要发源于太湖平原的史前文化。我们知道,那是传说中的江南,土地平坦肥沃,被称之为“鱼米之乡”,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但是,那是现在,或者说是离现在不久前。在良渚文化发展时期,由于正值全新世大暖期,当时的太湖流域可是跟现在的亚马逊平原差不了多少的。
在这湿热的太湖平原上,良渚先民发展起了很先进的史前文化,生产力发达,人口总量也随着食物产量的上升而增长,并且增速比较快。不过太湖平原毕竟地方比较小,而且当时的土地利用率真的很不高,所以环境人口容量相对较小,那么人口的大量增长必然会导致资源的紧缺,资源的紧缺必然促使人们去开辟更多的资源,于是良渚先民便有了向外殖民扩张的内在驱动力。
只有内在驱动力,还不足以赋予良渚先民强大的殖民扩张意识,谁愿意离乡背井呢?但是,因为大暖期的降水量异常丰富、海平面上升等原因,使得太湖平原经常内涝,海水还时不时倒灌,本来就不大的一块地儿越变越小,还闹起了盐碱化,于是,越来越受不了的良渚文化先民,在这外因的迫使下,加之自身内因的驱动,开始走上了集体扩张的“打砸抢”道路。
既然连北纬30°左右的太湖平原都跟现在的亚马逊平原差不多,那么往南发展,就相当于是进入了寸步难行的热带雨林区了。即使是现在,人类在热带雨林区的活动也不太顺利,因此在生产力虽已获得长足发展,但是仍然不怎么发达的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热带雨林可能比沙漠更难对付。所以,良渚文化先民起初向南、向西(逆长江两岸而上)扩张的幅度并不大,他们满怀着对家乡的不舍和对新环境的向往,集中力量向北扩张。
在良渚文化扩张时期,正是大汶口文化的中后期,大汶口文化区已经超出了山东省的范围,向南发展到苏北地区,甚至到了淮河南岸。因此,良渚文化先民“北伐”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大汶口文化的先民。
大汶口文化虽然发达,但毕竟上了年纪,活力不比当年,很多东西都固化了,而良渚文化则如刚出道的小伙子,意气风发、敢闯敢拼。结果,大汶口文化跟良渚文化一碰撞,马上呈现出“兵败如山倒”的颓势,良渚文化一路高奏凯歌,向北推进,没有遇到多大阻击便称霸苏北、挺进中原。已经进入苏北的大汶口文化大多是要么被消灭,要么被同化,只有少数得以保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