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战争,一部另类的“中国通史”》
第28节作者:
史海求索 听了耿秉的分析,窦太后觉得的确在理,但是此时尚书宋意站了出来,他认为这样一来,会使南匈奴坐大,匈奴人反复无常,万一这南匈奴强大起来了,搞不好会立马拔刀相向,成为我大汉心腹之患,而且,鲜卑归服汉朝,长年替汉朝攻略北匈奴,一旦北匈奴被南匈奴灭了,鲜卑一来不能再抢掠匈奴,二来又不能得到大汉封赏,那他们肯定会寇掠边境,成为新的边患。
比起耿秉的说法,宋意想得虽然悲观,但似乎更有道理。不过,最终的决定权在窦太后手中,窦太后一心想对北匈奴斩草除根,这一回,她决定采取耿秉的意见,发兵进攻北匈奴。
这是汉匈百年战争中的最后一次大战,也是汉给匈奴的致命一击!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六月,窦太后发“北军五校”——步兵、长水、射声、屯骑、越骑之兵,加上黎阳营和雍营之军,再发云中、定襄、雁门、代郡、朔方、五原、上郡、西河、安定、北地、渔阳、上谷这边疆十二郡之精骑,还从鲜卑、乌桓等族中调兵,配合南匈奴精兵,分成三路大军,以自己娘家人窦宪为车骑将军,担任汉军远征军最高统帅,率三路大军出发,杀向北匈奴。
旌旗猎猎,剑拔弩张!三路大军朝涿邪山(今阿尔泰山脉东段)进军,以期在此会师,聚歼北匈奴主力。
汉军会师后,继续向北进军,行进至稽落山(今蒙古额德伦格山西北段)时,与北匈奴单于率领的北匈奴主力相遇,旋即展开激战。汉军大破北匈奴军,北匈奴军溃败,北匈奴单于逃遁,汉军紧追不舍、勇猛追杀,一直追杀到今天的蒙古国本察干湖,斩匈奴名王以下一万三千多人,虏获马牛羊百万余头。
斯役,北匈奴大为震动,来投降者络绎不绝,竟达二十余万之众。汉军乘胜进军,直达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为了表彰自己和众将士的功勋,窦宪特意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是为“勒石燕然”。
打到燕然山,任务也差不多完成了,窦宪认为此刻应该招降北匈奴,而不再是继续追杀。汉军的使者好不容易追上了逃命的北匈奴单于,在使者的软硬兼施之下,北匈奴单于答应臣服汉帝国,窦宪闻之甚为满意,遂领兵回国。
但是,东汉政府却因北匈奴口头臣服,北匈奴单于未亲自入朝为由,认为北匈奴不是真心想要归降,于是在窦宪回来不久,准备再度发兵击打北匈奴。
正当汉军集结在边境之时,闻之此事的北匈奴单于知道大事不好,便准备亲自前往洛阳朝见,而此时,南匈奴不甘心之前打到燕然又退兵,再次上书汉廷,要求灭掉北匈奴,并且不等汉廷回复,南匈奴便自行先出兵,屡屡击败北匈奴,斩首八千余人。同时,南匈奴的军队还兵分两路,乘夜合围北匈奴单于老巢,北匈奴单于大惊,率千余精兵突围,身负重伤。
经过这南匈奴的打击,北匈奴更加虚弱不堪,窦宪不想浪费这天赐良机,决定趁此机会一举灭掉北匈奴。永元三年,公元91年,汉军再度出征北匈奴,在今阿勒泰附近包围了北匈奴单于部,北匈奴单于最终突围而逃,不知去向,其母沦为汉军俘虏。
北匈奴单于失踪,北匈奴顿时群龙无首,各自为战。汉军吸取了当初打到一半就停的教训,采取机动作战、长途奔袭、飘忽不定、先围后歼的战术,基本消灭了北匈奴的抵抗力量,取得了对北匈奴作战的全面胜利,其中,耿夔等更是率军出塞5000多里而还,成为自汉武帝反击匈奴以来,汉军最远的一次出击。
经过窦宪率领的汉军的打击,北匈奴大部战死或投降,小部被迫西迁,逐渐消失在中国的史书之中。
永元元年到永元三年的对匈作战,是汉匈百年战争的终点,汉帝国取得了对匈作战最后的、全面的胜利。自此之后,作为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民族的匈奴,在中国史书中消失了,留下来的,是从属于汉人的匈奴,是依托汉人才能成事的匈奴,这与百多年前,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日期:2016-02-19 19:23:05
匈人还是匈奴:
窦宪率军彻底击破北匈奴,标志着汉匈之间的全面战争以汉帝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历史老人给过匈奴人辉煌,也看着它落魄。被汉军击溃的北匈奴残余势力,自知在漠北,在狭义西域都混不下去,于是无奈地踏上了聚族西迁之路。
匈奴的西迁在中国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甚至不再出现于中国史书之中。到底匈奴人经历了怎样一个迁移过程,不得而知,但从往后中亚甚至欧洲的变局中,也许可以管窥一二。
公元350年前后,位于中亚、东欧之交的阿兰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正面临着来自东方的、凶横的游牧民族的威胁。
阿兰王为了抵御这群野蛮人的进攻,倾全国之兵,与之战于顿河岸边,结果遭致惨败,阿兰王本人被杀,阿兰国最终屈服于这群野蛮人的铁蹄之下。
这群野蛮人,西方的史书中称之为“匈人”,这是匈人第一次出现在西方的史书之中。
灭亡阿兰国后,匈人势力进一步膨胀,挺进欧洲,往欧洲腹地进军。这时,首当其冲的是东哥特王国。匈人击败并征服了东哥特王国,紧接着又驰骋于中西欧,给东西罗马帝国以重创,令罗马人蒙羞,令日耳曼人胆寒,被称之为“上帝之鞭”。
到了阿提拉在位时期,匈人势力发展到顶峰,不但击败东罗马帝国,甚至向西罗马帝国提出要“平分帝国”的要求。这一无理要求当然招到了回绝,恼羞成怒的阿提拉于是联合日耳曼人和东哥特人,向西罗马帝国发动进攻。
双方爆发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卡塔隆尼之战。卡塔隆尼平原位于马恩河畔,阿提拉的大军人数达到了50万,而西罗马帝国军队也旗鼓相当。阿提拉大军的右翼是日耳曼人,左翼是东哥特人,而最精锐的匈人大军则位于中间。西罗马帝国军队,则把最不可靠的阿兰人放在中间,把西哥特人布置在两翼,用意很明显,用最弱的抵御最强,用较强的打击敌弱,以期取得攻敌软肋的效果。
果然,双方开战后,阿提拉的中心主力与西罗马帝国军队中的阿兰人接战,并且压制住了阿兰人,但是阿提拉却没心思高兴,因为西哥特人已经击溃阿提拉大军的两翼,朝匈人主力包抄过来。
双方激战许久,死伤均极为惨重,有人估计,其数应在20-30万之间。这在古代就是一场“绞肉机战”,为了保留有生力量,匈人和西罗马帝国签定了和约,被迫撤军。这场决定西罗马帝国生死存亡的战争,以双方退兵而告终。
虽然此战匈人未能击败西罗马帝国军队,使其继续存在了十几年,但却重创了西罗马帝国。匈人在中、西欧横冲直撞,对欧洲历史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据称现今的匈牙利人即为其后裔(仍有争议)。
用了那么长的篇幅来写匈人,那到底这个匈人是不是匈奴呢?或者说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
谁也不能回答第一个问题。虽然长久以来很多人把肆虐欧洲的匈人等同于被汉帝国打跑的匈奴,但其主要根据只是由于时间上存在“可能”,即300年前被汉帝国打跑的匈奴,经过300年缓慢地迁移而到达顿河流域,进而挺入欧洲。但这是很难站住脚的,因为谁也不知道匈奴人西迁后发生了什么,甚至于还存不存在都是一个未知数,而且中亚是游牧民族的摇篮之一,就算被称为“匈人”,也真未必是“匈奴”,事实上,最近有人试图通过DNA技术来解答这个问题,却也未能证明匈人就是匈奴人。
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这既要考虑匈人和匈奴之间的血缘关系,也要考虑匈人和匈奴的属性问题。血缘关系刚刚已经讲了,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两者等同,就算是有所依据,也是经不起认真推敲的。而属性问题,我们知道,匈奴人其实并非单一血统民族,其实是蒙古草原上诸多游牧民族的统称,以至于匈奴人既有黄种人,也有白种人,他们都是属于匈奴人。而匈人,会不会也像匈奴人一样,是中亚往欧洲迁移的游牧民族的统称?笔者认为是很有可能的,中亚的部分游牧民族,完全有可能经过一定程度上的整合,形成类似蒙古高原的匈奴人一样的民族共同体,一同向外发展,而在此中,西迁的匈奴人是否参与其中,甚至成为始作俑者,这是值得遐想的问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