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20场战争,一部另类的“中国通史”》
第29节

作者: 史海求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2-20 15:59:38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与匈奴的战争,是当时东亚最强大的农耕民族与东亚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之间为了各自的生存而爆发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的起点实际上没有定论,而终点事实上亦不存在,只能从大体上讲,自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北伐算起,到窦宪最终击溃北匈奴为止,约300年,故在本文中将其称之为“汉匈百年战争”。
  在竺可桢先生看来,匈奴大举南下入侵之时,正是我国有历史记载以来五次寒冷期之第二次。很多人都认同一种说法,就是说游牧民族南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寒冷期影响,寒冷期使其生活困难,于是要往南谋求生路。
  话是这样没错,但寒冷期的影响绝非只针对游牧民族。在寒冷期,降水量下降、积温下降,不但旱灾频发,而且农作物生长期延长,这就可能会对农耕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直至引发农耕政权的动荡,从而削弱农耕政权的实力,给游牧民以可趁之机。何况,汉初还正值全国范围内的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之时,国力之弱,给匈奴入侵提供了机会,也加大了后世处理的难度。
  所幸,汉初统治者们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去应付匈奴人的步步紧逼。国策很重要,秦有“远交近攻”,才有了后来的逐一击破;汉有“韬光养晦”,才有了后来的击溃匈奴。忍耐、等待,在忍耐与等待中渐渐崛起,等强大了,方能与强敌一决雌雄,这是汉初统治者的基本理念,也同样适用于现在我们这个国家。

  但是,汉帝国有一点做得不好,那就是它并没有在忍耐和等待中变得成熟,相反,被压抑六十年的汉帝国,一旦雄起,却是天下布武,最终耗空国力,终招致灭亡。从这一点看,汉匈百年战争,汉朝虽然取得了最后的军事上的胜利,但实际上却是同归于尽了。我觉得,这对我们今日而言,启示非常大,我们国家正在崛起,而现在的确很受气,但此时要清楚“小不忍,则乱大谋”,日后更要牢记“故国虽大,好战必亡。”

  长达三百余年的汉匈百年战争,汉人背水一战,最终击败了匈奴人,这在世界范围内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堪称“奇迹”,是非常伟大的。汉帝国击败了匈奴帝国,不但保存了华夏文明,更是让华夏族以汉族之名傲立于天下至今,同时也在一次次激战中,打出了汉族的威风,有十足的底气,说出这样一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不但是保存了华夏,鼓舞了华夏,汉匈百年战争还开启了中国与西域的交往,继而深刻改变了世界的历史。
  对于“汉匈百年战争”,认识多样,各不相同,篇幅有限,无法详尽。本文之所写,一则以古喻今,从“汉匈百年战争”中吸取经验教训,迁之于当下;二则感慨此实为汉匈两族为了生存而爆发的殊死决斗;三则简单提到其对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格局的影响、对历史的深刻作用。
  日期:2016-02-22 16:28:05
  名君、名将堂:

  (1)冒顿单于:
  公元前234年—公元前174年。匈奴第一代单于头曼之子,亦是匈奴第二代单于。冒顿早年坎坷,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夺得单于之位,时为公元前209年。冒顿是匈奴人眼中的大英雄,他在匈奴人中的地位与汉武帝在汉人中的地位是一样的。冒顿在位期间,巩固了新生不久的匈奴帝国,并带领其走向强盛,不但统一大漠,更南围刘邦,屡犯汉境,逼迫汉朝和亲。
  (2)老上单于:
  ?—公元前160年。名为稽粥,是冒顿单于之子。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死后,稽粥继承单于之位,是为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击溃月氏,自此匈奴占得河西走廊,更一度直逼长安,严重威胁汉帝国的安全。
  (3)军臣单于:
  ?—公元前126年。老上单于之子,是最让汉景帝感到头疼的人之一。虽然在军臣单于在位期间,汉匈恢复了和亲,但匈奴仍然时常进犯汉朝边境。到了武帝时期,汉帝国决心反击匈奴,马邑之围使得两国关系破裂,军臣单于便开始了其统治生涯后期与汉帝国的连年征战。
  (4)伊稚邪单于:
  军臣单于之弟,军臣单于死后,伊稚邪与军臣单于之子于单争夺单于之位,并且击败了于单,成为匈奴第五代单于。伊稚邪单于时运不济,正赶上汉帝国决心发动全面反击。其单于生涯始终与汉帝国交战,并且屡屡战败,最终被赶出漠南,成为匈奴由盛转衰的转折之君。
  (5)李广:
  ?—公元前119年。陇西李氏,据说为秦朝名将李信的子孙,其子李敢,其孙李凌亦为汉朝名将。李广孔武有力,曾射杀猛虎,引来文帝感叹:“如果你生在高祖时期,混个万户侯就跟玩儿似的。”当时正值匈奴人嚣张之际,李广长期镇守边关,令匈奴人闻名丧胆。同时,他还活跃于中央政府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中。李广一生军功卓著,千百年来备受赞誉,但一生未能封侯,最后更是因罪自杀,以至于有人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6)韩安国:
  ?—公元前127年。字长孺,故又称韩长孺,是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大臣,在七国之乱中崭露头角,并官至宰相。在对匈问题上较为保守,但不失胆略,晚年更是活跃于对匈作战,为汉帝国的反击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因防守渔阳时与匈奴交战,失利,吐血而亡。
  (7)卫青:
  ?—公元前106年。草根中的草根,凭借时运和机遇而获得出头的机会,并靠自身的天赋与努力,位极人臣,成为汉帝国首个大司马。卫青的主要功绩在于北击匈奴,初次出征便横扫匈奴王庭。在他的指挥下,汉军屡破匈奴,扭转了汉匈战争的局势,因功被封万户侯,死后谥号为“烈”。卫青为人谦逊忍让,凡事以大局为重,故能成为武帝朝罕见的可以善始善终的大臣之一。
  (8)霍去病:
  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名将卫青的外甥,与其舅并称为“汉军双将”。霍去病是一个为战争而生的天才,初次出战即让人刮目相看,年纪轻轻便被汉武帝委以大将军之职,攻略河西走廊、北击匈奴数千里,是古代闪电战的集大成者,因功勋卓著,与其舅同为大司马,曾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秋名言。但天妒英才,年纪轻轻便染病身亡,日后其同父异母弟霍光获得武帝重用,成为托孤大臣之一。

  (9)窦固:
  ?—公元88年。东汉时期名将,同时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女婿,其伯父乃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窦融。窦固“谦俭爱人”,备受时人赞誉,其最大功绩,是北击匈奴,同时遣班超经营西域,为后来窦宪率军彻底击败匈奴打好了基础。
  (10)窦宪:
  ?—公元92年。不被人所熟知的汉人英雄,东汉时期名将,是窦融之曾孙,按辈分该叫窦固“叔公”。窦宪是窦太后她哥,窦太后临朝称制后,窦宪随之平步青云,且在汉匈最后的大决战中担任总指挥,一举击溃为害数百年的匈奴,声名大振,后掌握大权,却不懂得收敛锋芒、内存棱角,遭致和帝与宦官联手,最终被逼自杀。

  日期:2016-02-22 22:51:24
  第5节�6�1从黄巾起义到讨董战争(一)——黄巾起义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开头便是这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的确,在我国古代,统一和分裂总是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用目前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简述,就是:在战乱时代人们渴望安定的社会环境,渴望能安心发展生产,所以人心向往统一,这就有利于乱世的结束,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刚经历过战乱的新生国家掌握着大量被抛荒的土地,可以由国家主持,有效地分配土地,发展生产,同时,在乱世中建立统一国家的第一、第二代领导层普遍比较能干,而且懂得民间疾苦,能较好的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到了几代以后,生长在深宫之中的统治阶层由于长时间脱离普通生产大众,生活逐渐腐化;又由于长期地公共事业投入需要,王朝在建国大约100年后就会开始出现程度不一的财政危机;出现财政危机、统治者生活不断腐化,就会增加赋税,加大纳税的主体——底层人民尤其是自耕农的负担,加上人口增加导致人地矛盾加深、地方官员和地主等的土地兼并与经济压榨,底层人民破产的会越来越多,最终问题无法解决,就会爆发起义;一旦爆发成功的起义,旧有的王朝就会被推翻,社会重新洗牌,又开始进入下一个相似的轮回,直到下一次成功的起义爆发。

  这是我国古代社会难以逃脱的“诅咒”,虽有例外,但大体不出这个怪圈。东汉末年的  黄巾起义,其实也只是这个“诅咒”的又一次呈现而已。经过两汉近400年的统治,到东汉桓、灵二帝时期,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应势而起的黄巾起义的爆发,却并未推翻东汉王朝的统治,而是叩开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军阀混战、分裂割据的乱世大门,董卓入京,关东诸侯组成联军讨董,则是乱世的真正开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