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行业长篇小说--真武百年》
第56节作者:
铁萼奇兰 日期:2016-05-11 21:24:55
而摔打实则要求稍高,不过身壮力猛者掌握了大概规律,也可以手到擒来,教的就是蟾式抢把,蛇式蹬甩,个子高的抓肩硬拧,个子矮的拉别抱腰,因为擂台有高度,扔下去就摔个不轻。身形胖大,只要不被人打了贴身,下盘没有坠劲硬返的桩功,根本无法与之相抗,只要学会了力不初见,抱着脑袋直冲上就好了。若是群战,其实机会倒地,但一旦倒地,又依赖地趟,这部分是武艺,放在比武中反而往往容易打出奇效。特别带着擒拿的摔跌,胖大的身子往下一坐,压断锁骨、肩头、肋骨条也不是难事,能拿着腿关节的话,就跟撕烧鸡、掰猪蹄似的,拧着一躺就把关节绞断了。老三要耍起这些不仗义的,好拳手也不是个。
有了这个法子,铁背龟突然就提升了能力,仗着技巧,高守信竟然弄不过他。
刘钧平又对着在练踹腿的指导了一下腿法。九式功法中,起腿在猿式里练,前后两种纵身;力量在蟾式里练,主要是出拖沓松沉;贯通支撑在虎式里练,发挥的是硬马步的作用。打抱头束身有两种腿法,一种是单腿直蹿,放开前腿,由弹变踹,动中转换;另一种是顶膝横勾,圈绕一下再纵劲侧踹,中间可以演变出边勾腿,巧的好似镰刀横割,提撞的好似铁棒横抡,对头、肋、腿筋等部位的杀伤力很重。刘钧平按着实战用最为迅猛直畅的法子给改动了一下,直接由斜线搜裆起腿,斜线变踹,速度跟分量叠加起来力度很强,跟他传授的弧直拳法是一路宗旨,这样出拳、出腿即快又有压迫力,对方也不容易找寻横直规律,所以防不胜防,跟形意拳“出手如钢锉”形式不同,但作用相似。九式体系分明而复杂,袁镜仪没有多解释,让部分腿快身轻学徒采用了这种形式。一些偏向沉重的,还是采用了之前的方式循序渐进。擂台上你来我往,起先的回合多有试探者,探明对手特色再对症下药,怕的是这个。如果仅仅比快、比重,而形式单一,往往就会被人拿住规律。老式的直、横之间虽然有个转换,但就有了见肉纵力的能力,可以防备对手黑招迎击。
日期:2016-05-11 22:11:05
好比横腿变劲,如果一腿上去,一旦对方硬上去以膝盖撞击,角度碰对了,很容易从侧面被磕断胫骨。这种先起后纵力差一点流畅,但是可以保证胫骨正面如刀砍入,人体是很巧妙的,这个角度便承受得起膝盖撞来了。而一旦胯里有了控制能力,就可以做到一腿抡过去,粘在对方身上再纵力进去,如此就更为妥善了。这是形意拳的“勾锉黏打”。从杨印山踢钢刀来看,他对此法已经炉火纯青了,这二人也是各有所长。
安排妥当,袁镜仪便让他们各自练习,也显出了双头蛇、铁幡杆、蹬倒山、铁背龟四位“师兄”。晋中方面、高家兄弟都挺配合,没有因为自己是梅花拳师就带着情绪,唯独古天赐转来转去不愿意归入分组,溜达来溜达去,还是练着自己的武艺,偶尔比划两下重拳快打,也是轻松平常的样子。
因为是刘钧平的提议,所以刘钧平就代为管束,对古天赐道:“这位朋友如果是看热闹的,就请往后站站。”
古天赐没有搭腔,反而问袁镜仪道:“袁东家,我感觉这些对我都不难。”
这些人中,古天赐的实战能力确实优异,这个大家都看得出来。袁镜仪道:“是,看得出来,你要不就略过训练,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还想多跟袁东家学点东西。”
“好吧,那你就自己一队,指点他们吧。”
古天赐挺认真地模仿了两下出拳,又取了点步垂手的架势抡了两把摆砸,撑起劲来走了一下防御,空晃了两个摔打动作,练得还是不错的。练了一圈之后,古天赐又对正在跟刘钧平说话的袁镜仪道:“袁东家,我再练一趟心意拳您给指点一下吧?”
袁镜仪喜欢好学的人,而自己虽然是教师的身份,但年岁长不了他们多少,也就威严而谦和地道:“好。”
古天赐这人应该是朋友不多,因为这人你打眼一看,就感觉他气场不对,就想敬而远之。但他主动贴上来,且显出了狼一般的眼光,不弄清楚也是个谜团。
日期:2016-05-12 09:27:05
【第十四章 舟行浪头】
阳光映射在关帝庙的琉璃瓦片上,散发出一种祥和安逸的光芒,让时间都感觉静静如暖热的湖水,舒舒服服看不到什么变化。关帝庙神像前,一群后辈耍弄拳脚,倒也生出了别样的趣味。
古天赐踢开场子打了一趟心意拳的散落把势,这几下子跟袁镜仪打千斤秤那一段有些关联,走的是倒插步拧身乌牛摆头,接上步双推把,翻身鹰捉接换势鹰捉……公道说,外观还是挺浑厚的,但是不自觉也假了,暴露了“把位不明”一条。把位不明,练功效果就不强,体会也就不会太深。而且每一发力,古天赐都努力晃动身躯,反弓蓄力,因为晃力过重,动作就不够干脆,黏黏糊糊、肉鼓轮墩的,原本心意拳要练就下盘的沉稳就难,因为心意拳的拳势,起落还是很明显的,有起有落就有间隙,有规矩,其实同样是晃力打法,不过相对寻常摇身打法较为高级罢了。待到高级状态,则是不钻不翻一寸为先了,那便是蹦筋之劲,合了心意而入颤筋就无可无不不可了。但是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所以心意拳打法必然凶猛,为的就是让这个起落合为一势,不可遮挡。如果练功的时候就过分晃力蓄势,则是拉开了起、落间隙,对手就有机可乘了。看古天赐行拳,为了展示一种浑厚,不自觉就加了一个身体的起伏,定式时候就生出一个动势,看着有趣,但显了败势。所以形意拳后来直接明晰了起落,先求根劲,再求干脆,落地浑厚之态只是周身紧固不够高强的不得已而出现的势态,倘若以干硬之体硬去模仿一个晃动,那就是画蛇添足自作聪明了。换句话说,就是震颤,得是铁砣落地,让地震颤,即便不能,则是筋骨定位,皮肉震颤,而不能是舍弃了直接,去用筋骨模仿一个晃动。
形意拳的高明,便是高明在特殊的功法练成了特别的身体形态,此非技法可以代替,如此才能打出相应技法。论起道理,无非脚下劲硬,手上劲快,中间又不比晃势者缺少荡劲,所以看着硬直,却是“舟行浪头”、“一马三箭”。人越老功架犀利凝练,也就是精准,年轻时功力不及,则以浑厚代之,图个整合。
寻常拳架组合招法,也多是“一、二、三;接、打、补”,寻常拳法,虽有一步三拳,却是定法,头一拳为飘身惯性出,后一拳落地拧身追,再一拳反向摇身往复出拳,如此摇摆组合。手臂硬实拳劲可入,但两足不实,依然形不成全力,好比发拳者轻,受拳者重,稍微一动便成了迎击,发拳者打人,却有可能反向跌出,所以非两足有“蛇行抓地”之功不可,形意拳换了步态,就是先以此能入手。
日期:2016-05-12 14:55:06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