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4节

作者: 寒山憶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5-24 10:22:47
  8.压轴出场的印欧人
  准印第安人分离出去后,留在中亚的西支华欧人,自然就成了压轴出场的印欧人种最近的祖先了。
  印欧人种的祖先从中亚扩展到了东欧大草原,独立的演化了数千年,相貌变成了身材高大、脸型偏长、高眉深目、高鼻卷发的模样了。在这种模样下,这个群体还进一步分化,一支以金发碧眼为主,另一支为红发碧眼为主。红发碧眼的族群在15000年进入欧洲,挤压欧洲的原住民克罗马农人的生存范围,成了西部欧洲的主体族群凯尔特人。

  而金发碧眼的族群在6000年前到4000年前开始从南欧大草原四面扩张,南下侵入印度,挤压并融合印度北部的达罗毗荼人,使得印度北部成为印欧人的后裔。向西侵入欧洲,不仅彻底的融合了克罗马农人,还把先到欧洲一步的近亲凯尔特人挤压到西欧西北部的沿海和海岛上,并融合了留在中欧的凯尔特基因,形成了著名的日耳曼人。在东欧则融合了一部分西来的西支北亚黄种人的基因,形成了斯拉夫人。在中亚则一路东进,把西域新疆也变成了金发碧眼人的世界,历史上的大月氏人就是他们的一支后裔。

  这个金发碧眼的族群,就是希特勒所宣扬的最优等的雅利安人。
  种族优劣肯定是扯淡,不过雅利安人的后裔开创了现代文明,这一点的确是很了不起了。
  铺垫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开始咱们华人祖宗的故事了。
  日期:2015-05-24 19:52:37
  <2>大中土新石器时代的前夜
  1.迁徙的问题(上)
  寒山最初采用的标题是大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前夜,然而,中国的范围实在是远远超过这一章节所要表达的范畴。出于一种十分隐含的华人情节,本章节所要讲的仅仅是中国传统的华人地区新石器时代之前的状况。
  又能表示中国,又能避开满蒙回藏地区的范围,历史上有个最好的词叫做支那。寒山本想用大支那来替代大中国,但是转而一想,还是舍弃了。
  倒不是因为大支那有啥贬义什么的,而是大支那这个名词太过于洋化了,支加上那,什么玩意儿嘛,不知所谓。想来想去,觉得中原这个词不错,可以刨去其他四地。然而中原这个词也有点不好,容易混淆,因为还有一个狭义的中原地区。
  所以思来想去,最终采用中土这个名词,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话说中土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于10000年前左右,但是祖先黄种人们在35000年前就开始进入中土了,在这段时间内的故事,自然也要说一说了。
  在正式展开故事之前,有小棒友要发表疑问了,祖先们在那么落后的生活条件和交通条件下,是怎么迁徙那么远的。

  是这样的,祖先们的迁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沿海迁徙,一种是内陆迁徙。
  沿海迁徙需要的条件不高,因为沿海有充足的蛋白质食物来源,比如各种贝类和虾蟹,趁着涨潮落潮的关口,还可以对搁浅的鱼儿们趁火打劫。所以沿海迁徙的比如亚洲矮黑人和旁支虾夷人、亚棕人和旁支亚棕黄人以及黄种人中的南岛族群,只需要顺着沿海居无定所就是了,走到哪里就是哪里。因为不需要定居,又能在不断移动中维持食物来源,所以他们的迁徙速度是比较快的。比如一个人出生时他所在的群体还在阿拉伯半岛的亚丁湾一带,等到年老的四五十岁时,他们的群体已经晃悠到台湾的巴士海峡也是有可能的。

  <由于晚期智人迁徙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末次冰期阶段,海平面比现在低的多,南海的浅海区域还是陆地,所以还不存在台湾海峡,台湾一带想看海只能到岛的东南部去。>
  这样的话,晃悠的快的,两三代人就晃悠过了白令海峡大陆桥,那也是有可能的。不过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晃悠的比较慢的,数百年的时间内足够晃悠到远东来。但他们的迁徙不是就一波,而是一波又一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新的领域<人满为患>,无法再接受更多的人群了。
  这里的人满为患,相对于后来新石器时代的农耕人群来说,人口实在是少的可怜。之所以这样,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优势带来了他们的劣势。
  沿海迁徙,食物来源不是很艰难,所以晃悠的速度相对内陆迁徙的要快得多,但是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族群人数不可能太大,否则沿海的食物将无法支持他们的生存。所以实际上率先抵达大东亚的矮黑、虾夷、亚棕、亚棕黄的人数都比较少。当他们觉得<人满为患>的时候,各个氏族部落的分支就会进军靠近沿海的内地,但大部分依然维持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所谓的人满为患的人口实际上还是少的很。

  而且因为先到的原因,考虑到大东亚本土的直立人有可能因为那一次冰期而灭绝或者至少是人口极度减少,展现在矮黑、虾夷、亚棕、亚棕黄们面前的几乎是一个无人的新大陆,所以生存压力要小得多,随便采集采集、渔猎渔猎,就可以活得很滋润了。这样下去,来到大东亚大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没有什么进步,俗称叫做生产力没有什么进步。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嘛。
  第一波来的最没有动力,而越是后来的,越是要面对先到的竞争对手,于是乎所谓的生产力就越是能进步一层。然后毕竟大家都是走沿海这条路来的,所以嘛,再进步也就那样了。比如进军新几内亚的古华欧人,就和先到的亚棕人沆瀣一气,一起三四万年下来,过着逍遥自在的采集渔猎和最原始的刀耕火种生活了。
  日期:2015-05-25 07:40:27
  2.迁徙的问题(下)

  走陆路迁徙的就大不一样了。
  首先陆路远离海岸,采集生活远比沿海要艰难的多。再者内陆缺少食盐,能够在内陆迁徙的,必然是他们的社会发展到足以在氏族和氏族间、部落和部落间进行以物易物的盐巴交易了,这就要求陆路迁徙的族群的社会组织能力和交流范围都要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了。
  然而,即便有盐巴交易,也无法提供陆路族群远程迁徙的条件。首先一点,当时携带工具及其简陋,运输工具几乎没有,一次性换来的盐巴无论如何也无法支撑远程的迁徙。其次,就算一次性换来的盐巴能够吃很久了,但是深入内陆之后,吃完了盐,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周围是无人之地还是敌对的人群,别说换盐了,就等着哭吧。
  再次,在陆地上远程迁徙,何其凶险,到处都是猛兽毒虫,还不知道远方是不是食物更充足,气候更美好。如果眼前的地盘能够勉强维持生存,植物的果实块茎不算多也不算少,旁边的小溪里鱼虾贝螺也还可以,没事还能打到一些山鸡野兔,你说咱们何必冒险到处乱跑呢?
  内陆的族群即便是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也是半定居式的。
  为啥说是半~定居式样呢。因为这一小块方圆十来里住了几年或者十几年,资源有些损耗了,咱们一群人再转移到旁边那块地方去。旁边那块地儿在哪呢,也就十几里之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