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9节

作者: 寒山憶雪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回到话题,总而言之,模糊一点来说,在一万年前左右,末次冰期结束,古苗人迎来了全新世的温暖期。这段时期海平面已经上升到接近现在的状态,平均气温和降雨量与现在无差,喜温的动植物逐渐向高纬度的北方和高山区迁徙和蔓延,大东亚变得温暖而湿润古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逐渐减小,因为可供转化为食物的动植物越来越多。
  到了距今8500年的时间,气候更是进入了挪威人布利特和瑞典人塞南德尔所划分的大西洋期,又叫气候适宜期。这个时期从8500年前一直延续到5000年前左右,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3度,降水线和植被线比现在来说北移了500公里左右,说的更形象点儿就是,郑州像武汉,武汉像广州。
  在这样的气候下,因为不需要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寻找食物上,古苗人开始把一部分精力转移到提高生活质量上去了。

  无数个部落的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发现,石器如果在敲打的时候,顺带着摩擦摩擦,再摩擦摩擦,就更加漂亮了,更关键的是,就更加好用了,因为有的刃可以磨得比旧石器更锋利一些,于是乎,中石器乃至于新石器就这样缓慢的诞生了。
  同时,无数个部落的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现,捕捉到的东亚狼的幼崽,吃了太小,杀了可惜,把多余的食物喂一喂它们,打算长大点杀了烧狼肉火锅,但是这些幼崽们对自己居然有感情了,于是乎,狗就这样缓慢的诞生了。至于家猪,除了有了感情这一条有点疑问外,也是于是乎就这样缓慢的诞生了。
  与此同时,无数个部落的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逐渐发现,没吃完的或者其他原因散落在村社周围的稗子种子,在第二年的温暖时节居然长出来了,而且偶尔还会长一大片,不用族人们再远涉野地去采集稗种来吃了。于是乎,无意的散落变成刻意的撒落,年复一年,水稻就这样缓慢的诞生了。
  再与此同时,无数个部落的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现,屋子里火塘边上的泥土居然被火烤的僵硬的如同石头一般了,要是把泥土做成可以盛装物品的东西,然后也用火来烤一烤呢?于是乎,陶器就这样缓慢的诞生了。
  9000年前,在今天的湖南澧县彭头山一带,就存在着这样的氏族或部落。
  他们有着成排的长方形房子,有的拔起而筑,有的挖了地穴后搭上半高的墙和屋顶。

  他们的工具大部分是打制石器也就是旧石器,但是在小件石器上已经是磨制的中石器了。
  他们的陶器是用泥片贴成的,烧成后里面还夹杂着炭粒,颜色也是最原始的红褐色和灰褐色,外面的纹饰也是绳子在泥胎上勒出来的绳纹,虽然他们的陶器技术相当原始落后,但是有总比没有要好,已经很不错了。
  他们的陶器泥胎上夹杂着稻谷和稻壳,虽然比今天的稻谷籽粒要小得多,但毕竟已经不再是野生稗子的果实模样了。括弧:这一是大中土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址,据说还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文化,不知道后者是否靠谱。总而言之,彭头山的稻作农业被称为<中华第一稻>。
  他们的村社四周,围了一圈长110米、宽七八十米的厚土墙,村子里还有一座可以眺望墙外的高台建筑,土墙的外缘还有一圈壕沟环绕,这俨然就是一座小型城池嘛,给个<中华第一城>的奖杯好不好。然而,请压抑住心中的大皇汉情节,让头脑冷静下来,这其实就是一个武装防御型的村社而已,应当只是一个氏族。<城堡>内的人们都还要从事农业和采集、渔猎,并没有成为脱产的城市居民,市场也没有在土墙内产生,所以这个小<村堡>还不足以成为城市。

  日期:2015-05-28 19:41:12
  4.城背溪时代
  彭头山文化一直延续了700多年,就在他的后期,8500年前左右,附近的一些部落发展出了更新的文化。
  这些部落是彭头山的北面邻居,他们大体分布在今天的宜昌地级市境内,比如宜都境内的城背溪、花庙堤、栗树窝、枝城北,枝江境内的青龙山,秭归境内的朝天嘴、柳林溪,宜昌境内的路家河,巴东境内的楠木园、店子头。
  这一时代这一地区的部落文化,以宜都城背溪遗址为典型的代表,所以这些文化被总称为<城背溪文化>。
  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城背溪的古苗人有了更进一步的农业。他们的陶片中夹杂了大量的稻谷稻壳和稻草,比彭头山部落发现的要多。并且,城背溪人的稻谷米粒细长,个头也比较大了,有了籼米的影子。而水稻花粉的测试的结果,表明了他们的确已经驯化出来人工水稻了。
  同样都喜欢把稻壳夹在陶片泥胎中制陶,不能不让人闪过这样的念头,城背溪各部落不是彭头山部落繁衍出来的分支,就是彭头山部落文化影响下青出于蓝的学习者。
  说到陶器,城背溪人的陶器虽然在制作方法上还是用泥片拼贴,但是器型已经比较丰富了,比如釜、大口罐、双耳罐、扁壶、钵、圆足盘等等。质地上也有了小小的进步,红褐色灰褐色的夹炭陶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红色的夹砂陶。夹砂陶制成后受热不易开裂,所以可以当做锅来使用,古苗人们从此不用再只吃熏烤的食物,可以吃一吃炖夹砂陶火锅来提高生活质量了。
  (夹砂红陶釜)
  (夹砂红陶钵)

  (夹砂红陶盆)
  除此以外,城背溪陶器的纹饰也变得多样化,在彭头山陶器绳纹的基础上,又新增了线纹、戳印纹、锥刺纹、刻划纹等,虽然还是以绳纹为主。这些纹饰的专业名词咱们也不需要深入了解,只需要知道陶器的纹饰越发展越丰富,就足够了。至于感兴趣的小棒友,可以自行百度有道搜狗和维基,虽然操蛋的大鳖朝经常封锁维基。
  (绳纹大口罐)
  不过呢,城背溪人在石器方面倒是还没有什么进步,依然是大件的石器用打制的,小件的石器用磨制的,如果单纯从石器上看,彭头山和城背溪还属于中石器时代。不过考虑到他们的稻作农业和制陶工业,就勉强提升为新石器文化吧。

  日期:2015-05-29 19:47:13
  5.大溪时代
  城背溪文化延续的时间更久,延续了将近1500多年。
  7000年前到6600年前这段时间内,有400多年的遗址考古空缺。不过呢,古人的遗址不是那么容易遗留下来的,往往多是偶然因素,比如突然来了洪水,人们往往来不及收拾家当,家园就被浑浊的泥沙水淹没,后人才得以一览古人的生活遗迹。后世黄河下游到处都是这样的遗址,比如开封古城底下叠了好几层古城遗址。
  也还有其他的偶然因素,让古人们来不及收拾家当就撤离家园,把生活的遗迹留给了后人。而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收拾家当,或者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规律毁掉以前的家当,比如烧掉破旧的木制用品取火,粉碎破旧的陶器用品铺地,扔掉破旧的石器工具,如此等等。否则的话,土地里岂不是到处都可以挖到人类的生活遗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