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10节作者:
寒山憶雪 所以出现一段时间的考古缺失,也属于正常,本来就少,况且还没有被全部发现。
不过时间很快就到了6600年前了,在城背溪文化原来的区域之上,有了更大区域范围的新的文化,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因重庆最东北面的县——巫山县境内发现的大溪遗址而得名,但是大溪文化绝不限于巫山,而且也不是以巫山为地理中心。
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庙山、江陵毛家山、松滋桂花树、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和丁家岗、安乡汤家岗和划城岗等等遗址,加上巫山大溪,划出了一个西盖三峡、东到洞庭的文化区域。这个区域相当于城背溪文化范围和彭头山文化范围的综合。
这一阶段和区域发现的遗址还出现了一些复杂性,比如三元宫遗址居然不仅仅只属于大溪文化阶段,它的后期还属于后来的屈家岭文化。再比如关庙山遗址,居然前中后三期分别属于大溪、屈家岭和更后来的青龙泉文化阶段。
除了这个,据说大溪文化还分成了两个类型,一种是中北部的大溪类型,一种是湖南境内几个遗址组成的三元宫类型。
大溪各个部落的陶器已经出现了更大的进步。在夹砂陶的基础上,大溪人的陶器居然有了陶衣,也就是在陶器外面涂了一层较细腻的陶土,烧制成功后呈现出与陶体不一样的颜色。近代的农村还有这种陶器,外皮是红色的,摔破后其内的颜色是灰褐色的,相信年龄稍大一点的农村小棒友多少都见过。
(陶衣陶器)
更亮瞎钛合金狗眼的是,大溪的陶器中还出现了少量的白陶和彩陶,虽然这时候所谓的彩陶还仅仅是在红色的陶衣之上绘制彩色的釉质。不过最令人叹服的工艺是彩陶的陶胎尤其的薄,比如有个橙黄色的彩陶单耳杯和圈足碗,厚度仅仅只有1~1.5毫米,薄的吓人啊。
(彩绘陶罐)
(彩绘白陶)
(蛋壳彩陶单耳杯)
(蛋壳彩绘白陶圈足碗)
(部分器型)
在划城岗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个完整的陶窑遗址,让我等可以复原并一览那时候的古人制陶的过程。
大溪文化的稻作农业比例已经比较大了,各个部落的建筑材料——火烧砖块中经常掺杂稻草和稻壳。寒山记得在儿时,乡下老屋的院墙还是用土坯筑的,制作土坯的过程也参与过,土坯里就混杂了稻壳,院墙这个看似小小的工程,使用的稻壳如果没有一两年时间的累积,甚至是不够用的。几十年前的农村社会尚且如此,大溪文化下稻作农业的普及可见一斑。
另外,对碳化稻谷的鉴定证明大溪文化时期的古苗人已经驯化出了粳稻。家养的禽畜除猪狗外,还可能有了鸡、水牛和羊。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大溪时代,古苗人的工具已经基本上脱离了旧石器时代,大件的石器也采用磨制的方法,舂米的石臼和舂也被发现。不过大溪人没有使用石刀和石镰来收割水稻,他们更多采用的方式是连根拔掉,然后再晾晒取粒。直到现代,西南偏远地区和青海甘肃地区的淫民还用连根拔起的方式来收割水稻和小麦。
大溪时代的房屋继承了彭头山和城背溪的风格,主要是方形和长方形的地面房,也有部分是圆形的半地穴房。建材主要是木头,屋顶主要是用剖开的竹子整齐的铺排,这让寒山一度怀疑,后世的半圆形陶瓦铺排的造型,来源于竹子铺排的造型。屋子内部的隔墙往往用细木棍和秸秆编扎成篱笆模样,然后再两侧涂抹上混杂稻壳的泥土,这和几十年前乡下农村的住房的隔墙相似的很。
大溪人对居住质量还比较重视,他们一般还在房屋的地面上铺上一层烧红的土块作为垫层,来隔水防潮。
大溪时代的墓葬被发现,那时候的人们多数采用仰身曲肢葬,故去之人的腿被自然弯曲而不是躺的直挺挺的。没有棺椁的裸葬,却有少量的陪葬品,石头、象牙或者玉磨制的镯子,更奇怪的风俗是往往故去人们身上会放一条鱼陪着入土。
大溪文化几乎与北面相邻的仰韶文化处在同一时代。由于伏牛山东段和桐柏山西段之间存在着一段距离较长的缺口,形成了江汉平原通往华北平原的宽阔通道,所以两地交流起来不是很难。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发现了一些相互交流的例证,比如大溪文化中的折沿盆、敛口钵、小口直领罐就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而仰韶文化中的陶器器型也有受到大溪文化影响的例。寒山只负责介绍大体的脉络和情况,具体的细节内容不再一一介绍,感兴趣的小棒友还是自行balabalabala……
上面说过大溪文化的两个类型,大溪类型和三元宫类型,两者大同小异,区别也就正在陶器这一点上。三元宫类型的陶器工艺似乎比大溪类型的更抢先一步,白陶、彩陶多数发现于湖南地区的三元宫类型中。另外大溪类型和仰韶有交流,三元宫类型与仰韶没有交流,也是两者的一个小小的区别。
有争论说三元宫类型只是受到大溪文化影响的旁支,如果真是这样,反应它背后的则是两个不同的部落联盟。
2014年9月,大溪遗址附近,同在巫山县境内,新发现了大水田遗址,又补充了大溪文化的内容。这正好应征了本篇开篇的说法,还有很多的遗址没有被发掘。
日期:2015-05-30 13:45:07
6.屈家岭时代
大溪文化延续了一个千年还多的时间,到距今5300年左右,过渡到了屈家岭文化时代。
按照前文提到过的新石器时代总体划分的早中晚三期的说法,彭头山和城背溪当属于早期,大溪属于中期,屈家岭当属于晚期了。
屈家岭文化的分布范围比大溪又大了一圈,除了原本大溪文化境内的荆州湘阴城遗址、石首的走马岭遗址以外,本身屈家岭遗址就在荆州以北京山境内,此外还有钟祥的六合遗址、天门境内的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范围已经北扩到了江汉平原的北部,靠近襄阳了。
屈家岭时代的陶器制作,已经从纯手工捏制变成了快轮、手制并用。快轮嘛,看过制作陶器泥胎或者瓷器泥胎的小棒友应该知道,一种脚踏可以导致旋转的平板面,没看过的小棒友自行百度,说了也会听不懂。总而言之,快轮的出现也就意味着,竖起来的快轮——轮子也已经出现了。
这个时代的陶器夹砂陶的比例变少,泥质陶变多了。前面提到过夹砂陶可以防止泥胎在加热时破裂或成品在加热时破裂,那是因为在陶器工艺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加入砂砾。在制陶工艺越发成熟之后,人们选择了合适的陶土,发现在淘洗干净的情况下,也能够制造出纯泥质陶器而不会导致陶器在烧制时破裂变形。泥质陶的大量出现说明了陶器工业又迈上了一个台阶。
在泥质陶中,颜色的区别也能区分陶器工艺的高下。红陶往往是最次,因为它在烧制的过程中往往无法保证陶窑的绝对密封,导致氧气大量泄入,将陶土中的铁元素氧化,变为红色,现在的红砖烧制也是这个道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