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11节作者:
寒山憶雪 灰陶则是在烧制的过程中严格把控空气泄入,使得窑内氧气缺少而导致陶土中的铁元素仅仅被氧化为亚铁,呈现出青灰色的颜色。这个过程对工艺要求严格,对烧制时间的要求也较长,青砖的烧制也是这个道理。
而黑陶则又不一样了,黑陶的选土首先就非常严格,然后淘洗的各项工艺也更加复杂,烧制的过程也更繁琐而严格,即将出窑前还要从窑顶淋水而下,使木炭遇水化为浓烟,消耗掉窑内稀少的氧气,让陶器碳化,最终变黑。这一番工艺下来,出窑的黑陶黑亮如镜,光滑如瓷,脆响如铁,是陶器中的最佳上品。
至于白陶,只要选择了高岭土就可以烧制,工艺难度与灰陶相当,而又不及黑陶了。不过正因为陶器的顶级工艺在黑陶这边已经到顶,所以人们才回过头来又鼓捣白陶,最终将白陶完成究极进化,形成瓷器。
屈家岭时代的陶瓷就出现了红陶变少,灰陶和黑陶逐渐变多的趋势,这又进一步说明了屈家岭陶器工业的进步。
(黑陶和灰陶)
(黑陶)
(灰陶)
(彩绘图案)
陶瓷纺轮在这个时代出现,可见麻的纺织已经出现,更可见这个时代古人的服装走入了布衣的时代。
(纺轮)
在大溪时代全面脱离旧石器的基础上,屈家岭时代的石器开始走向精致化。器型众多,斧、铲、锛、凿、镰、箭头、刀等等,我们印象中的新石器时代中的石器,一个石斧帮着一个木头的斧柄这种造型,就是这个时代的石器造型。
屈家岭时代古苗人的房屋建造也上了一个台阶。他们的房屋体积开始变大,最大的有14×5.6米,多数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圆形的半地穴建筑已经逐渐变少。方屋一般分成好几间,有的是只开一个正门,里面各间为相互开门的套间,有的是每个房间都开门,和现代本土房屋的结构已经一样了。
(房屋的柱洞)
(套间的屋基)
建筑的材料相对大溪来说,已经由木材变成了粘土,粘土中往往混杂稻草和稻壳。屋内的地面和之前一样采用火烧地砖铺地,创新之处在于墙壁会涂抹一层白灰面或者比较细腻的泥土并用火熏烤至干硬。
这个时代的墓葬方式和大溪时代又有所不同了。大溪时代流行的是仰面屈肢葬,这个时代流行的是仰面直肢葬。与现代华人墓坑流行南北向不同的是,屈家岭时代的古人流行墓坑东西朝向。对此,寒山严重怀疑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顺着日出日落的方向下葬,是崇拜太阳的体现,另一种则可能是对他们来自西方<四川>的祖先的追思。
(仰身直肢葬和陪葬的陶器)
这个时代和北方邻居的仰韶时代后期、龙山文化中前期处在同一时代,在南北两边发现的一系列陶器器型对比相似,具体考据的工作,寒山就不做了,头大,小棒友们只需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古苗人和北邻古华夏人之间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交流。
日期:2015-06-01 19:42:05
7.接近文明的石家河时代
屈家岭文化延续了700多年,到4600年前左右,江汉地区进入了石家河文化时代。
这个时代得名于湖北天门市石河镇发现的大型遗址群。天门市就在屈家岭遗址所在的京山县南面,相互倚为邻居。两者之间或许直接是同一个部落迁徙后的发展或者是分支也不一定。
石家河遗址群与之前的遗址对比,特点是太大了。分布范围更广,比如郧县青龙泉和大寺、房县七里河、当阳季家湖、松滋桂花树、均县乱石滩和花果园、孝感碧公台与涨水庙、枝江关庙山、江陵蔡家台和张泉山、蕲春易家山等,范围几乎遍布整个湖北全境。
除了分布范围更广外,最大的特点是在石家河遗址是一个大的遗址群,集中在石河镇这个狭窄的范围内居然发现了50多处遗址,这显然是当时这一带人口最集中的地方。
有很大的可能,石家河遗址的所在,是当时古苗人的一个部落联盟的中心聚落所在地,一个类似于国都的雏形。
聚落的中心是一座古城,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城内分为居住区、工业作坊区、宗交仪式区和墓葬区,按照古城的面积推测城内的居民接近万人的规模。城外分布着23个一般性的聚落,应当是这个大部落或者部落联盟下的23个氏族。
(城墙根基的石块和城墙横截面)
文化上相近的背后,则是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间的通婚、交流、联盟甚至臣服与控制。与石家河相距不远的荆门马家垸聚落、石首走马岭聚落也发现了古城遗址,这两个聚落极有可能与石家河聚落同属于一个部落联盟,并且以石家河部落酋长为联盟的盟主。
石家河部落联盟是历史上的传说或记载的哪个部落,无从确定,只能根据时代的大概范围,猜测他可能和传说中的祝融氏、共工氏有不小的关系。
这个时代的工具依然是以新石器为主,在部分聚落的遗址中发现了炼铜的原料孔雀石和铜块。正常而言,有原料,有成品,大体上可以说这个时代已经掌握了冶炼铜的技术。然而仅仅只是可能,严格要求的话,有产品有原料,但是没有证明冶炼过程的古物,也许原料是有的,铜块也是有的,但如果铜块是自然铜呢?
不确定的东西寒山不敢下定论,只能说石家河时代有可能是铜石并用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农业已经发展到有了余粮来饲养家禽畜,鸡已经确定成为家禽,水牛的饲养并非用来耕作,而是用来做肉食,牛替代人力参与农业耕作的历史,要推迟到两千多年后的铁器时代。
这个时代的陶器发展颇有特色,除了黑陶已经普及了之外,更重要的是产生了<文化陶瓷>。文化陶瓷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个是器型,陶器小人像、小陶杯、陶动物在普及了快轮<又称陶车>的陶器作坊里进行专业的生产,制陶工人或许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成为专业的工匠人士。
文化陶瓷的第二个方面,体现在陶器上的纹饰。几千年的发展,从最初简陋的绳纹到如今,纹饰早已多样化,不足为异了。值得惊讶的是陶器上出现了很多抽象的象形符号,各地目前发现的符号汇总一共有55个,这些符号还称不上是文字,但对一两千年后大中土最早文字的诞生来说,这些符号有着非凡的意义。就像几粒细胞,最终能在子宫里孕育成一个婴儿。
玉器文化在这个时代突然兴盛了起来,玉凤、玉龙、玉虎,玉面人头像、玉鹰、玉蝉等等在各个遗址中都有发现。联系到部落联盟组织和墓葬中体现的贵贱分化,这个时代兴起的玉器文化可能跟部落的上层群体受到中原地区玉文化的影响有关。
石家河时代在而今只留下了这么一群物质遗址,通过这些物质遗址可以多少推断出当时的文化。然而毕竟年代久远且缺乏文字记载,让我们无从得知这个时代的历史。
历史上有个号称文明的文化,和石家河时代略有相似。如果说石家河时代的确是銅石并用的话,那么,大规模的城址,比较可观的农业,一定水平的手工业,对铜金属和新石器的使用,文字的缺乏,一个强大而地域广阔的部落联盟,系统的礼仪,和印加<文明>是多么的相似。然而因为印加文化的年代很近,口口相传的历史还没有演变成不可考的神话传说,多方面的记载让它的面目真实可见,既有骨肉,又有筋血,所以在缺少文字的情况下,印加文化一样可以被称作文明,石家河文化顿感,好不公平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