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12节作者:
寒山憶雪
奈何,其历史仅余遗迹,余者不可考也,只能如此。
石家河时代的晚期,距今4300年到4000年,正处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三个部落的首领轮流成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霸主,有过多次征讨三苗的记载<传说>。再往前,则有共工氏与颛顼氏在中原争夺霸主的传说,又有共工氏与祝融氏争夺霸主的传说。又有共工、三苗、驩兜、鲧合为四凶,对舜犯上作乱的传说。
这些内容相互之间似有矛盾,然而不作较真,模糊的来看,其实就是北方的华夏集团和南方的苗蛮集团在这段时期内展开了长期的战争。
这段时间恰好是挪威人布利特和瑞典人塞南德尔所划分的亚北方期的开始阶段,气候开始转冷,不知道华夏集团和苗蛮集团的长期战争是否是因为华夏集团试图南下争夺南方的资源和生存空间。
不管咋说,石家河文化在晚期阶段逐渐衰落,龙山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后来几乎被龙山文化所取代。
日期:2015-06-02 19:45:06
<4>新石器时代之江浙
1.上山时代和跨湖桥时代
1万年前左右到8000年前这段时期,海平面一直在较快的上涨,并且超过了今天的海平面的高度。沿海地区大部分发生了海进现象,在海拔较低的黄河冲击平原北部,海水甚至一度覆盖到北京、衡水、聊城、济南一线,南方的长江口退缩到南京一带。
在江浙地区,太湖平原至少一半被覆盖在海水之下,太湖以很短的河道和东海相连。不过南面的浙江由于基本上是山地,所以海岸线内缩的反而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江浙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大多分布在浙江境内。
最早发现的上山文化位于浙江中部山区的浦江县。在宁绍平原最北端的萧山西郊,有一条钱塘江的支流,叫做浦阳江。溯浦阳江而上往南,穿过一段群山两拥的河谷,逐渐的地势开阔,这就进入了一片小盆地,这便是诸暨盆地。继续溯江而上,跨过诸暨盆地,又是一段群山两拥的河谷,再一次地势逐渐开阔之后,这便是上山文化的主要舞台,浦江盆地了。
大约从1.1万年前到8400年前,前后长达2600多年的时间,一些古越人的族群生活在这里。
他们的石器基本上还是打制石器,一直到后期才产生磨制的石器。
柱洞遗址告诉我们,他们的建筑有可能是后来河姆渡时代那样的干栏式建筑。
他们的陶器和两湖彭头山的陶器一样是夹炭陶,这是最原始的陶器。在陶片上夹杂有不少稻壳、稻叶的痕迹,也是和彭头山类似。
他们的陶器器型不多,其中的大口盆比较引人注意。也正是因为这个大口盆,让我们发现了与他的文化相近的另一个遗址,小黄山遗址。
小黄山遗址位于浦江东面的嵊州盆地中。从浦江盆地的东南角出发,穿过一处山缺,就进入了更大的金华盆地的东北角,向东经过义乌和东阳后转向东北溯着一条河谷而上,穿过一段山谷后便进入了嵊州盆地。
这里的陶器中有一种器型和上山文化中的大口盆一模一样,不能说小黄山遗址完全就是上山文化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视作是一个分支。
可以想象8000多年前,两个盆地的两个氏族或者部落,相互之间进行了各种交流,比如通婚等等,可以确定的交流是互相学习了制陶技术,尤其是制造大口盆。
上山遗址和小黄山遗址之间的通途距离约有90公里,这样短的路程足以为两个聚落之间进行交流。如果未来在两者之间的义乌和东阳之间再能发现一些遗址,就能够更清晰的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了。
在距今8000年到7000年的时间段内,钱塘江边上,浦阳江和钱塘江的交汇处,萧山境内,又有一处新的古文化遗址,跨马桥文化。
跨马桥文化的陶器器型增多,釜、豆、盆、钵、甑、罐零零总总,居然有了彩陶,两湖地区要在距今7000年之后的大溪时代才有彩陶。制作方法上也出现了手制轮修,这比屈家岭时代才出现轮制陶器的两湖地区提前了两个时代,早了将近2000年。
出土了稻谷籽粒,进一步证明了江浙地区的原始稻作农业的存在,和两湖地区分隔两地独立驯化水稻,如果以后能发现更多的文化遗址的话,那么也许南方会有更多的水稻起源地。这很正常,因为古人发现植物的自然生长,加以利用,这不是像冶炼青铜器那样的高科技工业。农业的产生和陶器工业的产生,都是比较容易的,中东、印度河、长江、黄河、美洲、非洲的农业都是各自起源独立发展的,南方的水稻和东南亚的水稻、印度的水稻、非洲的水稻相互之间都是独立发展,两湖和江浙的水稻各自起源各自发展,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跨马桥比较能让人记住的特点是,发现了独木舟。于是像彭头山的水稻一样,跨马桥的独木舟也被冠了一个第一的称号,<中华第一舟>,年代测定距今8000年左右。
正因为这个独木舟,让我们忽然想到了一点,南方不正是水系发达嘛,南船北车。既然8000年前左右有独木舟,那么从浦阳江上游的上山文化地区到浦阳江和钱塘江的交汇口,这段距离虽然远了点,但是有了舟,不就更方便的联系了吗?
这不禁让寒山严重怀疑,跨马桥文化是在上山文化的影响下,在钱塘江畔新生的一个新文化,两者即便不是完全的继承关系,也起码有一定程度的继承关系。
日期:2015-06-05 13:39:36
2.带着大溪聊河姆渡
和两湖地区显著的区别是,江浙地区的文化传承的脉络要比两湖地区复杂。两湖地区的文化传承是单线的,彭头山发展为城背溪,城背溪文化发展为大溪,大溪发展为屈家岭,屈家岭发展成石家河。
而江浙地区的文化传承则有各种分化,分化后还有合流。从跨湖桥时代末期,也就是7000年前左右,分化成了南北两支。
南北的分界几乎是以钱塘江为界的,钱塘以南的宁绍平原在7000年前左右进入了河姆渡文化时代,而钱塘以北的太湖平原则几乎同一时间进入了马家浜文化时代。
河姆渡文化时代几乎与两湖的大溪文化处在同一时段,大溪是6600年前到5300年前,河姆渡时代跨度稍长,7000年前到5000年前。
我们不妨在对比中来聊聊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时代的遗址除了余姚的河姆渡外,还有同在余姚的鲞架山遗址和田螺山遗址、象山县的塔山遗址、蒋公老家奉化县的名山后遗址、宁波慈城镇的慈湖遗址和小东门遗址、傅家山遗址、定海的白泉遗址、台州的灵山遗址等等。这个范围和大溪文化的地理范围差不多远。
前文一直多次提到,同一种文化的背后,是相互交流的氏族或者部落。交流往往离不开通婚,古人的祖先的祖先的祖先的……祖先的祖先们老早就发现,同一个小族群内的自相通婚容易生出一些奇葩的后代出来,久而久之就会让这个族群玩蛋掉,所以老早就实行族外通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