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14节

作者: 寒山憶雪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遗址的数量上来看,马家浜部落联盟的势力要比河姆渡人大了很多。<又或许这么大范围和这么多遗址的文化背后,不仅仅只是一个部落联盟,而是有其他的格局形势?>
  势力虽大,不过马家浜人的陶器工业却比河姆渡人要落后许多。在河姆渡人已经主要使用黑陶的情况下,马家浜人还在使用泥质红衣陶和夹砂陶。
  马家浜文化的陶器工业还有明显的进化历程,早期他们使用的是灰黑陶和灰红陶,这可不是介于红陶和灰陶、红陶和黑陶之间的陶器,而是一种比红陶更原始的陶器,可以说是相当于泥质红陶的次品,陶器的纹饰和河姆渡不分伯仲,都还是最原始的绳纹。到了中期,他们已经较少使用灰红陶和灰黑陶,而主要使用夹砂红陶,绳纹也基本消失,纹饰上返璞归真流行素面。到了后期,才进入了夹砂陶和红衣陶并用的时代。

  虽然马家浜人的陶器工业比较落后,但是石器制造却比较先进。在河姆渡人很少使用石器,并且较少的石器也比较粗糙的情况下,马家浜人的石器却打磨的很精致。对比两湖,大溪文化刚刚摆脱旧石器,新石器精致打磨还要等到后面的屈家岭时代。
  马家浜人的水稻已经分化出了籼稻和粳稻两种,但是并没有区分种植,还是混杂种植,不过籼稻的数量明显比较多。在这一方面和已经培育出粳稻的大溪文化基本持平了。
  但是和大溪人仰身曲肢葬的墓葬方式不同的是,马家浜人的墓葬方式是相反的俯身葬,趴着入土,只有极少部分是仰身葬和侧身葬。此外,马家浜人的葬坑也和两湖地区东西向的葬坑不一样,是和中原地区葬坑方向一样的南北向葬坑,墓主人往往头朝北方。
  马家浜人的住房很巧合般的和大溪人的房屋很相似,也是齐地而居,基本使用木材,但是构造连接上却和河姆渡人一样,使用榫卯结构。另外,马家浜人的驻防也不会有半地穴式的房屋,因为毕竟沿海的太湖平原也是很湿润的。

  这么来看,其实马家浜人的房屋像是介于大溪和河姆渡之间,也可以从侧面反应三地的气候环境的差别。
  马家浜人的纺织工业和河姆渡持平,整套的纺织工具没有被挖掘凑齐,但是五块残缺的布却被发现了,然后具体的什么纹织物、密度经纬、斜纹啥之类的专业术语,寒山也看不懂,总而言之,五块残缺的葛质布被发掘了,并且这是目前为止大中土出土的最早的布的实物。
  马家浜人还有一个大溪和河姆渡都不具备的特色文化,玉文化。出土的玉璜玉玦,虽然比典型的玉器文化辽河地区文化出土的玉要晚两三千年,也比同时代的辽河地区玉器文化要逊色,但是结合挡在两者之间的同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早期不存在玉器的情况下,可以确定马家浜的玉器文化是自己诞生的。
  总的来看,马家浜和河姆渡两个大集团的文化各有千秋,基本持平。然而,一些陶器的出土让人们偏向于认为,河姆渡文化受到了马家浜的一些影响,比如,马家浜文化典型的宽檐釜,在河姆渡人的文化中也发现了。
  想到这一讲开头,马家浜人的势力远大于河姆渡人来想一想,马家浜人落后的陶器制品能影响到河姆渡人,也就没啥可惊讶的了。
  日期:2015-06-07 09:56:23
  4.崧泽时代
  当浙东的河姆渡人的时代才走到一半的时候,也就是6000年前左右,马家浜人已经过渡到新的时代,崧泽文化时代了。
  崧泽文化的很多遗址都同是马家浜文化的遗址,两个文化共用多相同的遗址。
  或者换一种说法,太湖平原地区的很多氏族,同时经历了马家浜和崧泽两个时代,前期是马家浜时代,后期自然过渡到崧泽时代,连定居点都没挪一下。
  当然也有新增的氏族据点,应当是马家浜时代的氏族繁衍分化出来的新氏族,甚至新部落。
  至于具体是哪些,寒山就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小棒友,可以布拉布拉布拉……寒山只负责理清脉络。
  崧泽时代的陶器,在质地上还是没有赶超河姆渡人,依然是延续马家浜时代的红衣陶,并慢慢过渡为红陶。但是,他们在制造方法上可以说抢先河姆渡人一步了,崧泽人率先使用了论制。
  在聊两湖地区的苗人部落时,谈到在屈家岭时代,古苗人已经开始用轮盘制作陶器了,也讲过轮盘是啥。这里再做一点点补充,轮盘还有一个名字叫陶车,它不是一开始就能称作快轮的,在最早用轮盘制陶的阶段,是缓慢的手动旋转轮盘,这几乎可以称作是慢轮制陶。
  崧泽时代就是如此,人民最初用慢轮制陶。而且在泥胎上慢轮之前,人们已经用原始的贴条手制的方法把陶器的形状基本捏好了,放到慢轮上的目的只是起到修整作用,把陶器器壁抹得更均匀,把器型修得更正一些。所以这种制陶法严格来说只能是轮修,还不是轮制。
  到了崧泽时代的中后期,慢轮就变成快轮了,收支轮修也变成了纯粹的轮制了。这一点来说,不仅领先了河姆渡,还领先了两湖地区的大溪时代,因为之后的屈家岭时代才出现了轮制陶。
  在陶器的质地上,崧泽人也在慢慢进步。早期用的是红衣陶,慢慢过度成红陶,中期则已经出现了泥质灰陶,并且除了炊具上还沿用夹砂红陶外,在其他方面已经淘汰了红陶,晚期更研发出了黑衣灰陶,一种介于黑陶和灰陶之间陶器。
  在这里又可以对之前的陶器进化理论作补充了。往往在红陶之前,会有一种接近于红陶的品类,红衣陶,在黑陶之前,也出现了黑衣陶。这种陶器是当时的人们在期望烧制纯红陶和纯黑陶时,因为技术不够,仅仅只把陶器的表面氧化或碳化。所以陶器的进化论又多了新的品种了,黑衣陶是黑陶的前身。
  崧泽陶器的另一大亮点就是造型的奇特,在日常的生活用具比较靠谱的造型之外,还有一些稀奇古怪造型的陶器。比如著名的三口陶,还有其他的圆球形、葫芦形、扁球形、塔形、动物形状等等各种样式。具体的比如塔形壶、鹰头壶、鸟型三足盉、六足陶龟、兽面钟形壶等等。
  这些陶器是用来干嘛的呢,很明显不是日常生活所用。它们的奇特的造型,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现在那些壕们家中摆着看的各种古董珍玩。看来崧泽人已经懂得运用他们的陶器工业来提高生活质量,点缀生活的请调了。

  但问题不是这么简单,那时候的人们普遍有着属于各自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原始宗教信仰,这些造型奇特的陶器制作难度比较高,属于昂贵的珍品,这样的珍品普通人只怕把玩不了,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成为部落上层人物提高生活质量的点缀品,要么就是祭祀用品。
  在一些氏族的遗址中,发现了个别的相对不简朴的墓葬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器型,此外,还有的氏族遗址中发现了类似于祭台这样的建筑,所以呀,答案就解开了。
  崧泽时代的稻作农业相对马家浜来说,没有什么明显的大进步,依然是石器耒耕,就是一块一块的翻掘耕种,犁耕还比较遥远。水稻依然是粳稻籼稻混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