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19节

作者: 寒山憶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比原始人更原始的一个猩猩群或者一个猴群,群里往往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猩猩王或猴王,猴王不可能把自己当上猴王前母猴们生的小猴崽子都给咬死,所以谁知道猴群里的猴子们是哪个猴王的子孙呢?猴子们和猩猩们不也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么,但是你能说公猴王带领的猴群和雄猩猩带领的猩猩群是母系社会么?
  再近一点,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澳洲原住民,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北美原住民,处于铜器时代的中南美原住民,他们被大航海时代所发现时,族群的社会组织相关的资料都有所记载,母系社会非常罕见。
  更何况,你咋知道没有男女合葬的情况下,就不是一夫一妻制呢?假如更早的时代,认为合葬不吉利呢,或者认为合葬不合乎他们的原始信仰呢,或者认为合葬需要挖开已经安息的逝者坟墓是容易侵犯逝者的神灵呢?又或许,逐渐逐渐的,巫师们也与时俱进,顺应人们相互之间更浓厚的感情,而允许夫妻合葬了呢?
  男女合葬现象,只能证明那个时代存在一夫一妻制,但不能证明之前的时代不是一夫一妻制,更和父系社会母系社会没啥关系。
  除了男女合葬现象外,俺们还可以从陪葬品看出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趋向。
  很多墓的陪葬品往往都是一些生活器具,尤其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看来红山时代的古夷人们对他们的生前的劳动居然还很有感情。而少部分墓的陪葬品就以精美的玉器为主了,这些墓葬也正处于墓地的中心地带,墓主人显然是氏族或部落中的上层人物。从这里已经可以窥见5000多年前的大辽西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原本与民同甘共苦的族长啊酋长啊首领啊之类的,开始和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上拉开差距了。

  有一点需要关注的是,红山的各处墓葬中,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古夷人遗骸的头发是像后世华夏人那样束在头顶的,这不禁又让人联系到周时代之前的文明和红山文化冥冥中的联系。
  日期:2015-06-13 08:18:55
  5.红山时代<下>
  红山文化的诸多特征中,除了神兽形玉器和神兽崇拜外,无疑女神庙又是一个大的亮点。
  在牛河梁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女神庙,女神庙的遗址造型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网搜。在原始庙宇中出土了一些残缺的泥塑像,据说其中一个头像完好,根据其他残缺的部位比如<『乳』房>推导出来这是一个女神的头像,然而说实话,当时的造型实在有点委婉。
  不管咋样,整个庙宇和神像都反映出当时大辽西古夷人崇拜神灵的程度。然而在庙宇的正北方,还有一个小山丘式的圆丘形高台,是人工堆筑的,直径60米,高16米,规模上虽然比不上良渚时代的土金字塔,不过年代总算比良渚要早。

  高台的东西两侧分布着30多个石冢,说白了就是石头磊的坟墓啦。每个石冢里面都有数十个石棺,墓主人的随葬品是数量众多的玉器。这个墓地极有可能是当时大辽西一带首领部落的历代上层人物的墓地。
  在高台的顶端,出土了冶炼铜的坩埚,和现在的普通水桶差不多大小,而且数量很多。这个高台的顶端难道是一处炼铜的场所,但是为嘛红山文化始终没有出土青铜制品呢,如果这是炼铜的场所,青铜制品又跑哪里去了呢。
  假如哈,俺们仅仅是假如,这里是炼铜的场所,联系到高台下面的神庙和女神,再联系到铜是要从矿石中冶炼出来的。很多小棒友也许脑海中已经联想到了女娲炼石补天这个传说的画面了。
  俺们还是不要再联想了,该醒醒了。
  日期:2015-06-13 11:11:09
  6.中途夭折的小河沿时代
  紧随着红山时代的尾声,5000年前左右,小河沿文化时代到来了。
  这个时代的石器绝大部分为磨制,石斧、石锛,大辽西新石器时代经典的石耜已经被石铲所取代。还有少量的中石器,主要是细石片和石箭头,石片应当是其他复合工具的组件。骨制品中的骨针是个亮点,磨制的尖细而笔直,根部的线孔仅有0.2毫米,十分的精致。
  相比红山,这个时代的陶器又有了一层进步,在夹砂褐陶和泥质陶还存在的基础上,灰陶和黑陶也都出现。制作方法上,红山时代的纯手制也变成了这个时代的手制加慢轮修正。器型有罐、尊、豆、盆、钵balabalabalabala,还有鸭形壶和鸟形壶的独特器型。
  纹饰上,传承已久的成为大辽西陶器经典特色的之字纹终于在这个时代消失了,代之的是堆纹、划纹锥刺纹balabalabalabala。亮点是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动物的图形和一些图画符号。整个小河沿时代出土了12个符号,乍看形似甲骨文。然而毕竟只有十二个,不成文字系统。
  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了陶制或者石制的纺轮,可见纺织业已经出现了。更进一步的证据是出土的1平方厘米的布料,经纬线各有6~8条线,比现代的麻布袋字要稍微精细一些,由此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古夷人的衣服状态。
  这个时代的建筑也有了新的发展,房屋依然还是半地穴式的,但在原来单间房屋的基础上,出现了双间房屋。两间居室一大一小,形似一个椭圆形的吕字。
  小河沿时代延续了四五百年的时间,从5000年前左右到4500年前左右,在随后的时间里,大辽西地区陷入了长达500多年的文化短缺期。
  与赵宝沟过渡到红山之间的三四百年的期间不一样,这一次断缺期处于4500年前到4000年前之间。这个期间比较特殊,因为俺们在前面提到过,两湖的石家河文化就是在这个期间被北方南下的龙山文化所击败并融合掉的。江浙地区在这个期间文化达到鼎盛,但是却在随后的海进中几乎被摧毁。
  也就是说,和两湖、江浙最明显的对比是,本该是本土发展的文化到达鼎盛的时期,大辽西地区却陷入了一段文化断缺期。
  其中的缘由不难解释,因为5000年前是气候适宜期的尾声,从那时开始气候就逐渐变得干冷,冷到什么程度呢,大概就和今天类似,甚至比当前气候下的平均气温还要低那么一两度。这也就意味着降水线和植被线的南移了数百公里,原本可以种植北方旱田作物的大辽西,慢慢的变成了只能适合牧草生长的草原,树木也变得稀少了。而原本适合水稻生长的中原慢慢的变成了只能适合旱作农业了。

  这种干冷的气候在4200年前达到了鼎盛时期,随后的一百多年,气候开始剧烈的变化,到了4200年前左右,气候才稳定下来并逐渐转暖,降水线和植被线又逐渐往北方返回。这就是前文提到的尧舜小冰期<或寒冷期>。
  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形势下,越往南方地区,受到的温度和降水影响越小<当然海平面的升降除外>,直到热带几乎完全不受影响。反之,越往北方,受到的影响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的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反而在这段寒冷期内达到鼎盛,虽然最终石家河文化衰落于中原龙山文化部落的南下,而良渚文化反而毁于夏商温暖期到来后的海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