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32节作者:
寒山憶雪 日期:2015-07-06 20:15:31
4.三代之前还有三代
夷人大酋长取得大联盟霸主的时间,大约是4600年前到4500年前之间,正是大汶口向龙山时代过渡的时期,几代昊<古夷联盟大酋长的称呼,类似于帝、皇、王之类>之后,霸权被同为夷人的另一个部落取得,那就是传说中的高阳氏。
高阳氏为核心的部落分布在豫北冀南一带,其中某一代大酋长被传说记载为颛顼,传说中的颛顼和高阳氏混为一谈,而实际上高阳氏是一个部落<或者胞族、氏族>,而颛顼则有可能是高阳氏某一代酋长的人名,而且通常有可能是获得大联盟霸权的高阳氏首代大酋长。
传说中的颛顼都城叫做帝丘,在豫北冀南的濮阳一带。远古时代,古夷人最先抵达北方的沿海,地势低平的平原广布,暴雨容易在平地上产生积水,加上黄河比较任性,所以古夷人一般喜欢居住在地势比平地稍高的岗丘,丘成了古夷人对聚落所在地的称呼。与此相对的是,古羌人绕道了西北,与东方地势的差别让古羌人的聚落往往建筑在河畔的台地上,这些台地被古羌人称作<原>,周原就是这么来的。由这一点看,高阳氏是古夷人部落的可能性更大,但也不是百分百的,因为不排除古羌人入乡随俗,受到夷人的影响之后,习惯性的把聚落改称<丘>了。
在龙山时代,豫北冀南分布着龙山文化后岗类型,它的年代包含了高阳氏掌握部落联盟霸权的时段,地理上和时间上的吻合,让高阳氏和后岗类型文化的关系更加密切。
在前面的篇目中寒山提到过,后岗类型来自于磁山文化,磁山文化很有可能是南庄头、东胡林一系列遗址文化的继承者,同为继承者的还有辽西的兴隆洼文化。也就是说,高阳氏部落有极大的可能是和辽西的古夷人拥有共同的祖先。
然而传说又说颛顼是东夷大酋长少昊的侄儿,一种可能是太史公对霸权传承体系的附会上了血缘传承脉络,少昊和颛顼同为夷人但没有很近的血缘关系,只是他们的部落前后获得大联盟的霸权而已。另一种可能就是高阳氏部落众多氏族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太昊所在部落的分支。
传说中的高阳氏获得大酋长之位的时间,很多记载都是七十多年,其实模糊难考,寒山只能勉强给个4500年前到4400年前的范围,意思意思得了。
大联盟的霸权在高阳氏实力有所减弱,或者是高阳氏实力一直在增长,但是有其他的部落增长的更厉害的,后来居上了,大酋长的位置终究转移到高辛氏部落了。
高辛氏部落酋长获得大酋长位置的时间,也是难以考证,很多记载也是七十多年,但是这里不能简单的给一个4400年前到4300年前的模糊的时间。因为传说中的<夏朝>,也就是夏部落掌握了大联盟的霸权大约在4100年前左右,而后来唐、虞部落掌握霸权的时间要比之前的时代更贴近真实,陶唐氏掌权也是70多年,有虞氏掌权却只有30多年到50多年的时间,两者相加也不到150年。
这种情况下,如果高辛氏仅仅获得霸权不到100年的话,那么4300年前到4250年前这段时间就是霸权失落的时期了。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么较真,越朝远古,时间方位什么的都要秉持着意思意思的态度,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文字,没有记载,后世的传说又错讹矛盾百出,出土的文物又之多只能做间接证据,这种情况下如果较真,非得把脑浆给较成浆糊不可。
还是4400年前到4300年前,意思意思得了。
据说帝喾的都城叫亳,亳在哪里,无从得知,但是今天的亳在豫东皖北一带,四千多年的沧桑变化,谁知道当年的亳离现在的亳有多远呢?
各种说法纷繁复杂,有说高辛氏的地盘还在豫北冀南一带,有说高辛氏的地盘在商丘一带。
在豫东商丘到淮阳以及皖北的亳州这一大片,在同一时间分布着龙山文化的王油坊类型,王油坊类型中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城邑,那就是距今4300年左右的平粮台古城。
古城城墙建造严整,轮廓方正,规划整齐,城内有陶制的管铺设而成的排水管道,出现了驯化的马和车,一系列的房屋、灰坑、作坊等各种遗址的出土,显示了这个古城的文化水平之发达,铜渣的出土甚至意味着这里可能已经开始演练铜金属了。虽然不到4万平米的城邑面积远远无法与南方的古城相比,但是在同时代的大中原已经很属于大型城邑的级别了。
这样的古城背后,必然是豫东皖北一带一个超大势力的部落,这个部落的酋长在大联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度获得大酋长的位置也是有可能的。这不禁让寒山怀疑,平粮台古城是传说中的高辛氏部落的王都,帝喾则是高辛氏中最有威名的一代酋长。
大酋长各部落轮流做,明年到了唐尧家。
传说中的帝尧活了九十多岁[1],这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对上古的意淫。上古的生存条件、饮食条件、卫生条件、医疗条件,导致了大部分人活着时虽然健壮,但是最终能活到中年就算值得庆祝的事情了。三四千年后,人们还往往发出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慨,四千年前的人想活一百多岁,那估计不是万中无一,而是百万中五一了。
所以活了九十多岁的帝尧不是一个人,而是大酋长的称号,就像王、后、皇、帝、昊一样。尧字的现代解释是高,和昊代表大有着同样的性质。然而尧字的甲骨文是一个扛着类似于陶器器物的人,而寒山的理解是,尧字是一个捧着祭祀的陶器在祭祀祖先或者神灵的人,这样的一个人显然是部落的首领。
唐作为一个地理名词来讲,指的是山西中南部一带,传说中的尧都平阳,似乎也和晋西南古称平阳府的临汾有着一定的渊源。这一带在龙山时代分布着陶寺类型文化,其中陶寺遗址中的古城面积接近200万平米,已经追上了南方的水平了。
在这座陶寺古城中,还有一座内城,内城中的的一座台基遗址应当是宫殿的台基,这座内城是已经形成的贵族的宫城。在古城里还有大量的大型地窖,应当为储存粮食等生存物资所用,地窖的夯筑技术和城墙的夯筑技术都超越了同时代南方的石家河古城和良渚古城,不过还逊色于二里头文化的夯筑技术。
古城遗址发现的红铜和砷铜制品,无法确定是自行冶炼的,还是通过贸易或者其他方式从陇西、河西走廊得来了。铜制品的发现说明了陶寺古城的年代属于龙山时代的晚期了。
这样一个对当时那个时代来说超大规模的古城背后,必然是一个已经比较严密的社会组织和政治权力体系的大部落,这个部落已经具有了早期国家的一些特征,不妨称之为古唐国。
陶寺古城应当就是古唐国的国都,古唐国下的各个部落从更早的仰韶时代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考虑到同处一个时代,古城面积却比伊洛河谷的王城岗古城、豫东的平粮台古城大好几倍,陶唐氏部落必定是在此前就具有足够的规模和实力。基因分析陶寺遗址中古人遗骸的基因类型属于古羌人,也许陶唐氏才真正与当年庙底沟二期文化下的大酋长有着血缘关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