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通记——按照国别和地区为您讲诉世界历史(寒山)》
第34节

作者: 寒山憶雪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大洪水的时代,平原地区的部落衰落了,而处于大东亚地理范畴第二阶梯上的唐虞夏等部落,却利用这个时机逐次强大了起来。
  陶唐氏和有虞氏霸权更替的故事俺们已经分析并严谨的推测过了,夏部落该登场了。

  夏部落的地盘在伊洛河谷,这片河谷和汾渭盆地一样,也是一个河谷盆地。它的西南面是莽莽苍苍的秦岭,洛河河谷犹如一把利剑插入秦岭深处,溯这洛河河谷而上可以获取丰富的矿产和森林资源。它的北面是崤山延伸的末尾邙山,阻挡了黄河的洪水对伊洛盆地的侵袭,实际上伊洛盆地的海拔远比豫中平原要高,其实没有邙山,洪水也一样难以侵扰,邙山的真正作用是成为盆地北面的一道屏障。而盆地的东南两面则被嵩山所阻隔,只在南面通过伊河河谷和汝河河谷与豫东地区相连。

  这样一个天然的区域,为夏部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盆地内肥沃的土壤则为夏部落发展农业提供了根基。
  传说禹的父亲是鲧,居然是臣服于帝尧而受到册封,居然还是颛顼的儿子[2],这就是扯淡扯的远了,颛顼的儿子得活两百多年才能活到末代帝尧和舜的时代。
  而如果有虞氏的首领舜中年得势,不可能再执掌霸权长达五十多年,甚至有些记载的七十多年。太史公的记载中说,舜臣服帝尧二十年,代摄<天子>也就是大联盟霸主的地位十来年,又真正掌握霸主地位四十来年,就算舜二十岁出道,这一番折腾也九十多岁了,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舜和颛顼、帝喾一样,只能是有虞氏执掌大联盟霸权的第一位大酋长,后面还有儿孙继承人。
  分析了这么一老圈,其实是为了来分析鲧的。鲧居然生活在尧时代,按照传说来看,帝尧在召开大联盟酋长会议时,询问酋长们应该推举谁来联络各部落治理洪水,于是乎夏部落的酋长鲧就被众望所归了,这让帝尧很不爽,但是还是遵从了酋长会议的决定。但是鲧联络治水一段岁月最终没啥成效,于是被代摄天子之位的舜给弄死了,然后舜提拔了禹。
  鲧和末代帝尧、舜处在同一时代,这个没啥不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如果鲧的儿子就是禹,鲧挂了之后禹立即就被舜提拔了,而传说舜的成为霸主的时间长达五十多年,也就是说,假如禹二十多岁出道,等到日后大禹成为大联盟的霸主时,已经八十来岁了,然后还要再当一段时间的所谓<夏朝首任君主>,那又是一个活了九十多岁的人了。传说就是这样扯淡不断。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鲧并不是禹的父亲,而是禹的祖父甚至是曾祖父,甚至更高的辈分。总而言之,鲧是禹的祖先,但不是父亲,禹是鲧的后裔,但不是儿子。
  总而言之,夏部落的首领在尧舜时代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在大联盟的各个部落中拥有一定的威望[3]。在唐虞两部相斗的阶段,处在两部东方,和东部平原上遭受洪水之苦的部落距离更近的夏部落,已经开始联络治理洪水了。
  这对新夺取霸权的有虞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一旦夏部落利用治水和各个部落结成新的联盟,那么就会以崤山为界,在大中原形成东西两个部落联盟了,而东部广阔的地域明显拥有更多的部落,也就意味着即将形成的东部联盟的实力会远超西部联盟,也就意味着舜白忙活一场了。
  所以趁夏部落的羽翼还没有丰满,有虞氏就乘着击败陶唐氏的余威发动了对夏部落的战争,实力的差别让夏部落的酋长鲧成为了有虞氏的刀下之鬼。或者也有一种说法是,鲧为核心的夏部落的王族嫡系被有虞氏驱逐到更远的南方去了,留下来的旁支臣服于有虞氏的霸权,后来的禹就是这支旁系出身的首领。如果是这样,也就意味着鲧有可能不是大禹的直系祖先。[4]
  然而随着雄主舜一代的挂掉,舜二代甚至或许还有舜三代四代,这些后代的大酋长缺乏舜一代的雄才大略和威望,导致有虞氏逐渐实力衰退,渐渐的被夏部落所反超。
  或许也是有虞氏无暇全力顾及东方,毕竟在地理上,夏部落和东方大平原的沟通联络更为方便。这一优势让夏部落不可阻挡的崛起了,夏部落的几代酋长们不惜长期流窜于关东大平原的各个部落之间,为的就是拜托有虞氏的压制,成为强大的部落,成为接收天下部落方国朝贡的天子之国。
  终于,有虞氏眼睁睁的看着夏部落崛起了,到舜n代挂掉之后,传说中的舜n+1代有虞氏首领商均,已经得不到多少部落酋长或方国君主的承认了,联盟大会终于把会场挪到了伊洛盆地的崇伯都城来了[5]。

  说到这里还要插一句,其实夏部落在禹之前并不叫夏部落,而是叫崇,鲧到禹这好几代部落酋长都被传说记载为崇伯。伯的说法自然有先秦人士根据他们那个时代公侯伯子的爵位等级意淫出来的,但也不排除一丝一毫真实的可能。因为周王国在夺取天子之国之前,历代周王是被商王国封作伯的。夏初到商中,虽然有漫长的五六百年的时间,但是谁又能说伯这个称号不是从原始的对部落酋长的尊称中衍生出来的呢?

  因为在部落传承中,长子继承的情况是比较多的。若干个氏族组成胞族,若干个相互通婚的胞族组成部落,说到底一个部落内基本上都是亲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来想象一下,由于酋长由长子继承的比较多,和酋长同辈或者长辈的,往往会以<他大伯>的称呼来称呼酋长,而下一辈则自然就以<伯>对酋长相称了。也许伯的来源就是这么来的。
  崇部落得名于崇山,也就今天的嵩山,俩字早先相互混用,实际上是一个字。那么为啥崇部落最终又变成夏部落了呢?
  这个就要联系到上百年前陶唐氏的某一代帝尧召开酋长大会时说过的一句话,酋长们在议论东方禹大联盟关系较远的皋陶部落时,帝尧说了<蛮夷猾夏>这么一句话。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野蛮人对我们夏不尊重。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夏这个词了。这里的夏是啥意思呢?是指古羌人迁移到大中原之后的新的族名呢,亦或是其他意思呢?
  这里的夏应该指的是对执掌大联盟霸权的部落的称呼。夏字的现代解释,除了华夏之外,另一个意思就是夏这个季节了。然而夏季节最初称作暑而不是夏,夏能替代暑成为季节,是因为夏具有暑季所具有的繁盛的意思。
  然而更早的夏却不是繁盛的意思,而是甲骨文中一个象形的人的形象,頁为人脸,夊为四肢,这个形象和更早的联盟大酋长少昊的昊字十分相似。
  其实不仅仅是字形,读音也是十分的相似。现代汉语的夏昊的读音分别是xia和hao,然而上古两者的读音却同为ha或者hao或者ho。
  这样一看,情况就明了了,夏来源于昊,同一个字朝向了不同的方向演变,昊被停留固化用来专指古夷人大酋长,进而演化成广大宏大浩大的含义,而分化出来的含义则被用来泛指联盟霸主及其所在的部落或者大联盟,随着大联盟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也将逐渐用来指代大联盟之内的所有部落,比如诸夏。在文字出现的时代,两个含义已然分开,所以才形成相似而不是相同的两个字,昊和夏,日后的演变则越来越远了,让人们不追根溯源,压根不知道两字之间的关系原来是如此的密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