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第41节

作者: 枫昀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12-01 13:07:33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谢谢几位网友的鼓励,继续贴正文~~

  (31)冲击门阀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这两句诗,不无伤感地地反映出唐朝时豪门士族的衰败。诗句中的“王、谢”,指的是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都是两晋时期南方的一流士族,但早在南北朝时就已逐渐衰败,到唐朝时大概只留下美丽传说了。
  但北方士族直到唐朝依然有着实实在在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以家法门风著称的山东“五姓”,既崔、卢、李、郑、王这五个山东郡望,还是那么牛皮哄哄。士族阶层维持自己的地位,主要靠两个办法,一是“婚”,二是“宦”,也就是靠互相联姻和做官。到了唐朝,别看这五姓的子弟做高官的已经不多,但在婚嫁方面却极为自矜,基本上是内部消化。外人如与他们联姻,一般情况是门第较低的男性求娶五姓之女。这时五姓女的身价就要大大上涨,“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旧唐书)

  李唐皇帝对这些山东士族一直就瞧不顺眼,不免要动用皇权,出手打击这些士族高门的社会威望。早在贞观六年,唐太宗就命高士廉、岑文本等大臣重新编撰一部谱牒,把天下名门望族的族谱重新整理一遍,去伪存真,顺带重新排排高下顺序,以此来制止某些高门大姓嫁女时乱收聘礼的歪风邪气。
  这份新的谱牒,就是贞观《氏族志》。不过高士廉等人搞出来的第一版《氏族志》,依然把属于博陵崔氏的崔民干家列为第一等,大摇大摆地排在李唐皇族之上。太宗十分气愤,给了个差评,打回去命令重写。太宗对高士廉等发牢骚说:“我跟山东崔、卢、李、郑等家没什么私怨,只是这几家早就衰落了,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别人还这么看重他们?难道我朝的有功之臣还比不上他们吗?你们是瞧不起我朝的官职品秩吗?”高士廉等人挨了一通批评,重新编修,最终《氏族志》把李唐皇族排在第一,外戚次之,崔民干家降到了第三。

  按照太宗的本意,新编的谱牒应该着眼于提高当朝勋贵的身价,“朕以今日冠冕为等级高下”。可是最终定稿的贞观《氏族志》只是个妥协的产物,虽然抬高了皇帝和皇后的家族,但本来的高等门第依然是高等门第。直到唐高宗时代,继续冲击旧的门阀秩序,推出了另一份谱牒《姓氏录》,才算是真正贯彻了太宗的“重今朝冠冕”的精神。
  (待续)
  日期:2015-12-02 12:13:44
  ~~接着贴正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31)冲击门阀--02
  按照太宗的本意,新编的谱牒应该着眼于提高当朝勋贵的身价,“朕以今日冠冕为等级高下”。可是最终定稿的贞观《氏族志》只是个妥协的产物,虽然抬高了皇帝和皇后的家族,但本来的高等门第依然是高等门第。直到唐高宗时代,继续冲击旧的门阀秩序,推出了另一份谱牒《姓氏录》,才算是真正贯彻了太宗的“重今朝冠冕”的精神。
  高宗在显庆四年推出的《姓氏录》,把皇后(武家)列为第一等。同列一等的还有另外几家,都是居官一品的人家,诸如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仆射;第二等为文武二品官、以及三品知政事者;以下以此类推,根据官品高低,一共列了九等。凡是朝廷中的五品官,都排进了这份谱牒,所谓“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这对原有的门阀秩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隋末唐初一直是个重新洗牌的时代,若干寒门庶族子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气运气,不但跻身于朝堂,还荫及子孙,现在又能在《姓氏录》中露个脸。原来的士族高门正好倒过来。他们早已不再是官场的宠儿,在这份新谱牒中恐怕连号都排不上了。《姓氏录》在民间所受到的抵触也就可想而知。有人讽刺这份谱牒是“勋格”,也就是功劳簿。那些榜上有名的缙绅士族子弟则纷纷做羞愤状,表示不想跟那些新晋的寒门大臣搞在一起。《唐会要》说:“缙绅士大夫,咸以为耻。”

  伴随这份新谱牒,高宗又抛出了两项新政策:第一是禁止几家名门大族联姻,第二是要求高门嫁女时不许多收彩礼。
  显庆四年十月,高宗下了一道禁婚令,特别对几家大户人家点了名,包括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选、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等,一共七姓十一家,命令他们不得内部互婚。高宗又下诏限制彩礼数额,高门嫁女时向男方索要的聘礼,三品以上之家嫁女,聘礼不得超过绢三百匹,四品五品的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的不得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又规定,这些聘礼都要充作出嫁女儿的嫁妆。(唐会要)

  高宗有关高门嫁女的指导政策,完全是一副为庶族中后起之秀撑腰打气的姿态。旧有的士族门阀靠婚姻维持社会地位,高宗的两道诏令就是冲着他们这一条来的。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民间对皇帝的圣旨进行了强烈抵制。有些高门大姓干脆不嫁女儿,有些是偷偷摸摸把女儿嫁入门当户对的人家。被高宗点名的七姓十一家更是反其道而行,以“禁婚家”自诩,借着皇帝的诏令给自己打广告,愈发地抬高了身价。估计后来高宗也没有办法,那些禁令是不了了之了。

  高宗与士族门阀的这些摩擦,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都明确无误地反映出初唐时期的风貌,这就是门阀士族在土崩瓦解的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不可能有回头路了。与两晋时代门阀鼎盛时期不同,初唐时,皇帝已经不需要这些高门大姓的支持了,而士族门阀内部也已逐渐衰败。正是这种社会背景,让官修的谱牒能以《姓氏录》这样强硬的姿态出台。这份官修谱牒不但大大提高了当朝皇后武氏的门第,而且对旧有秩序的冲击更为彻底,完全以官职品阶这个硬指标为准。

  站在高宗《姓氏录》背后的,还是这几位老熟人--武则天,许敬宗,李义府。正史上说,高宗下诏修改贞观时的谱牒,而许敬宗就趁着新修《姓氏录》的机会,对武皇后溜须拍马,攻击前朝的谱牒没有把武皇后的本望列进去。李义府呢,则挟报私仇,因为前朝谱牒没有把他家列进去,就趁机报复,在新谱牒出台之后又上奏高宗,把旧的《氏族志》统统收缴上来烧掉。
  但不管怎样,如果没有皇帝撑腰,新谱牒是不可能出台的。武则天利用这份《姓氏录》让武家位列一等,而高宗亲自为《姓氏录》做序,说明他完全支持其中的内容。反过来看,或许正因为有老婆在旁边大力支持,所以高宗能够走得比太宗更远。
  在打击门阀这件事上,高宗、武后、许敬宗、李义府,夫妻君臣之间配合得十分默契,其实他们也各有各的出发点。高、武二人并非要完全废除等级秩序,只不过是以一套新标准代替旧标准。《姓氏录》的大方向是加强皇权,而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不同等级之间的流动,在当时来说是进步的。许敬宗则是一向跟着高宗走,替高宗办事。
  李义府又是另一类人物。他的门第观念很强,恨只恨自己没有投胎到高门。做了宰相之后,李义府便搞出了一场“合谱”闹剧。他找到同僚李崇德,说要跟他家合并家谱。李崇德出身赵郡李氏,是民间公认的一等门第。李义府跟他家合了谱,自己也就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赵郡李氏”。可是到了显庆三年,李义府因为和另一位宰相杜正伦不和,被高宗贬为普州刺史,离开了京城。这次贬官时间并不长,显庆四年他就又被召回了朝廷。可是就在这期间,那位李崇德居然露出小人本色,把李义府的名字从家谱上剔除了。可能正是这种来自高门士族的羞辱,促使李义府全力支持高、武的《姓氏录》。正史上还说,高宗的禁婚令也是在李义府的撺掇下颁布的,因为李义府想跟几位高门望族结为儿女亲家,但惨遭拒绝。

  高、武扳倒长孙无忌一党,打击了把持朝廷的关陇贵族,又新修《姓氏录》,意图冲击在民间享有威望的山东士族。他们不光是打击旧势力,还要扶植新势力。科举制度在高宗一朝得以发挥更大作用,不是偶然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