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2-27 14:09:55
作者:ftbbjsw 回复日期:2008-2-27 10:27:45
作者:peterbjleeee 回复日期:2008-2-26 21:29:54
创意和品牌的重要性
一支宝洁的洗发水就是摊上广告成本也只值一元钱,它却要把它卖到十元钱。那剩下的九元钱是什么,就是心理评价。所以产品的价格(十元钱)是无法和产品的成本(一元钱)相提并论,并发生很好的对应关系的。香耐尔的化妆品成本是五美元,但售价是五百元人民币。那剩下的400元是什么,只能是品牌价值。
楼主你好:
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那剩下的九元钱不是什么心理评价,而是渠道流通成本,其中包含物流费,卖场和超市的进场费,促销人员工资,商品损耗还有店庆费,堆头费,上架费等等.
我第二次创业时开过鞋店,进价85元的皮鞋标价288元,实价200元成交,毛利127.27%,以楼主的眼光来看肯定赚翻了.其实那家店我亏了近10万,因为赚来的毛利不够支付房租,人员工资和日常杂费.
------------------------------------------------
你说的这个没有人不懂。呵呵。
但我想你为什么没有赚到钱,因为你不是宝洁,因为你没有品牌。所以你只能吃终端价格和批发价格之间的差价。差价就是你的毛利,而你说的进场费等就是你的成本。
我只是随便举一个例子。因为我在这里谈的是宝洁而不是谈宝洁的经销商,所以我并来没有细算这个成本。但这完全不影响我要表达的意思。
就算宝洁实际得到的价格不是十元,就算宝洁给经销商的批发价格是五元,那么和它的生产成本1元之间仍然有一个巨大的利润空间。如果再乘上它的销量,那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所以宝洁每年赚几百个亿就是这个原因。
其实这个心理评价也不是完全白来的,因为为了建立这个品牌或心理或评价依然需要投入一定的广告费,这就是营销。所以还要扣除其中这个广告和开发费用。所以我前面说营销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在这里我要说的问题不是和你算这个成本账。我要谈的实质问题是为什么消费者愿意多花钱买宝洁的贵的产品而不是买风影拉芳的便宜产品。原因就是因为有这个心理评价的存在。所谓的独特创意就是要建立这个心理评价,建立这个心理壁垒。
我在前面说了我所谓的创业不是做小生意当代理商赚点商品差价。这个不时我说的商业系统的概念。
对小经销商来说也不需要直接面对消费者,即使他去做营销做的也不是他自己的品牌。所以对小的代理商终端店没有必要谈什么创意和定位。也不是我在这里要讨论的范围。
日期:2008-2-27 15:24:05
四川光友薯业公司董事长邹光友的故事
一、红薯藤上结“苦瓜”
精彩人生,从平凡开始。
邹光友出生于1960年,那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年代,又恰逢三年困难时期,他的家乡四川省三台县景福区,每年种植红薯3万亩以上,亩产1000多斤,每年一个人分红薯600多斤,按五折计算,相当于120多斤原粮。邹光友出生时全家七口人,每年分红薯4200多斤,他家祖辈命系红薯,他从小靠吃红薯长大,吃到九岁吃出了胃病。
在邹光友的记忆里,有些童年生活的情景总是难以忘怀。
他第一次走出出生地谭家沟正好八岁,由于家穷养不起,父母决定把他抱给江油小溪坝的小姨家,母子俩走到三台县赶汽车,再到绵阳挤火车。他看见了汽车,他奇怪,这铁牛不吃草昨跑这么快?看见了火车他惊讶,这家伙能耐真大,拉一长串厢子跑!看见了饭馆,他好奇,世上还有各色各样的饭菜。他朦胧意识到黄牛不是力气最大,红薯不是最好吃。
农村孩子,田野和云彩就是课堂。邹光友吃红薯也吃出了“天问”。他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一会像堆积如山的棉花,心想落下来多好,人人都有衣穿;一会儿像一群黑马,跑到地上多好,他会骑上去到很远的地方!他问天,红薯能不能换个吃法,把这家伙变成宝贝?
这根红薯藤上的“苦瓜”,从小心里就充满幻想。
二、辞官下海续薯缘
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1982年,邹光友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在安县供销社下属的土产果品外贸公司。他凭着知识加汗水加灵感,研究开发出“茶叶香槟”、“茶叶汽水”,从此踏遍茶山。
1990年他回到了三台故乡,任建设区科技副区长。到区公所第一天,区长就给他布置一个任务———到甘肃将红薯高产技术引进回来。
建设区由于土地瘠薄,干旱少雨,历代被称为“干坝王”,主产红薯。薯农穷困,民谣唱“有女莫嫁干坝王,红薯筋筋胀断肠,想要吃顿白米饭,除非上天见玉皇”。
从甘肃取经回来后,邹光友带着“新经”走镇串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红薯,当年建设区的红薯增收了近两成。然而,丰收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喜悦,因红薯价格低廉,薯农们很少费心去卖红薯,用不完只能任其烂掉。
邹光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怎样才能提高红薯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呢?
学农业技术出身的邹光友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经过反复思考,潜心钻研,终于把粗黑的“黄脸婆”打扮成了“俏姑娘”,发明了精白红薯粉丝,使原来“低贱”的红薯登上了大雅之堂,消费者享受到了健康卫生的红薯粉丝。1992年1月4日,邹光友带领“干坝王”农民在绵阳长兴路食品街搞起了“干坝王红薯粉丝展销会”,朴实的庄稼汉参与起了商品市场的角逐。
就在邹光友的开发初有成就时,县里准备把他调回县上任局级干部。多方权衡之后,邹光友选择了自己钟爱的红薯事业———辞官下海卖“红薯”。
三、创业寄宿友客厅
1992年9月,那是一天秋雨淅沥的下午,邹光友提着一个大帆布包,在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缝着500元钱,只身来到被誉为“中国西部科技城”的绵阳。他一下公共汽车,四顾茫然,今夜何处安身呢?投宿宾馆不敢奢望,他只有投靠朋友钟思泉了。他读“西农”时,钟思泉正读“西师”,两校一墙相隔。1982年,他们又同时分配在安县,钟思泉在县委党校任教,党校当时在睢水,邹光友恰好也长年住睢水制茶,两颗年轻的心跳到一起了。在凯江河畔,拱桥之上,他们畅谈理想、各抒抱负,话语投机。
那天,邹光友找到了老朋友的家里。此时钟思泉已调绵阳市委党校,任哲学教研室主任。通过长谈,老朋友了解了他想创业的打算,帮他分析道:“你手上有两项专利,一是苕粉的脱色技术,二是饮料酒的增溶剂,这就是财富。”钟思泉当然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认为找准了突破口,很为朋友高兴。邹光友也有了信心:“不瞒你说,我现在没钱办企业,但可以办技术培训班。”钟思泉点头道:“先技术型,再生产型,一步一步走!”两人越说越兴奋,不觉天色已晚,华灯齐放。
“你现在住在哪里呢?”钟思泉关切地问。“……”邹光友顿时敛住了笑容,低下了头。钟思泉看在眼里,心里明白。他当时住房只有40多平方米,一家三口刚够住,但还是有了主意;“那就委曲一下,在客厅的竹沙发上睡吧,家常便饭凑合吃。”邹光友心头一热,眼眶中涌出了晶莹的泪珠。
四、沿街叫卖红薯粉
1993年1月,隆冬腊月。
不知什么原因,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冷,很少降雪的绵阳,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白雪皑皑,覆盖大地,雪雾迷蒙一片。这罕见的景致令绵阳人兴奋异常,人们欢笑着、追逐着打着雪仗,到处充满节日般的欢乐。
邹光友为了赶在春节前把试生产出来的精白红薯粉丝推销出去,对周围的一切并没有太多的注意。他忙着招来3名推销员,推着三轮车上街搞销售。
然而,看惯了黑粉丝的顾客,竟不敢吃白色的粉丝,推销员说破嘴皮一根粉丝也没卖出去,拉出去的货转悠整整一天又拉了回来。新产品研制和生产不容易,打开市场销路却更难啊!
邹光友决心自己走向市场的汪洋大海,他借来一辆旧三轮车,在党校球场昏暗的灯光下,学起了蹬三轮车。
临近农历大年三十的腊月二十八日,绵阳安昌路70号。
邹光友搭了一个摊位,又升起一个电炉子,用红纸写了三幅广告,上方悬挂光友牌红薯粉丝展销横幅,桌前贴“自产自销”及卖价单,煮起他的精白丨粉丨丝给过往的行人品尝,耐心给客人讲解。任凭那寒风呼呼刮,也减不了他卖粉丝的热情。
终于引来了不少围观的群众,就连附近楼上的一位80岁的老太太也走下楼来看热闹:“我活了80岁,还没见过红薯粉丝是白色。”
邹光友把煮熟的精白丨粉丨丝拌上调料,请她品尝。
“真柔和,是真货!”老人点头。
“看,不浑汤!”有人在说。
“还不断条哩!”有人称赞……
“上帝”满意,就是对邹光友的最大安慰。
整个春节,他都忙于卖粉丝,生产出来的两卡车精白红薯粉丝全部销完,除去成本,净赚了5000元钱。望着这“第一桶金”,邹光友流出了激动的泪水,坚信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对了。
五、发明方便粉薯丝
1995年春节,邹光友到姐姐家,看到侄儿津津有味地吃方便面,顿时来了精神,他想为何不可以把精白红薯粉丝做成方便粉丝呢?他总是说干就干,马上开始调料试验,结果是消耗了姐姐的菜油,粉丝也全部报废!弄得侄儿一个劲儿责怪他:“太浪费了!”
多年后他的姐姐回忆说:“那一桶菜油可以吃一年!怎么能不让人心痛呢!”
邹光友在自己技术中心的实验室里,也是几十次的失败。关键是粉丝的复水时间难以控制,要么泡不胀,要么一泡就断条,各种调味配方比例也不理想。
已是夜色阑珊、明月高悬之时,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回家的邹光友,带着疲惫回到家里时,71岁的老母亲见状,忍不住心痛地说:“光友,你现在也是30多岁的人了,这样没完没了地干,整垮了身体,累病倒了咋办呀!”
“妈,别看我瘦骨伶仃的,心里平衡,心中踏实,身体很好。”邹光友拍拍胸脯说。
不知多少个夜晚苦思冥想,挑灯夜战,送走万籁俱寂的夜晚又迎来美丽的晨曦,日月自转移,岁月自流逝,邹光友完全沉浸在他的科学实验之中。他忘记了时间、空间,忘记了春夏秋冬,四百多个日子转瞬即逝。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验,1997年10月,邹光友带领科技人员终于成功地发明了世界第一碗方便粉丝,而且是非油炸、无添加剂的绿色食品,并一举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
六、粉丝舞进总统府
2005年8月,邹光友辗转美国、加拿大、秘鲁等国进行薯业文化交流,开始了为期一月的美洲之行。
8月27日,应秘鲁总统之邀,邹光友第二次走进总统府。在中国厅,托莱多总统设宴款待邹光友一行。总统握着邹光友的手说:“邹先生是秘鲁尽人皆知、了不起的中国人,非常欢迎你的到来!”邹光友也很激动:“秘鲁是世界‘薯类王国’,这次我算寻到‘根’了,一定会大有收获!”宴会上,宾主共同举杯,互相祝福,真是同一世界,同一目标,大家的心贴得那么紧!
当邹光友讲到企业文化及“五步曲”时,圣罗曼这位曾访问过光友公司的秘鲁前总统马上站起来说:“来,我们一起表演!”两位副总统跟着邹光友伸手,扭腰,说着“光友酸辣粉,酸得开心,辣得过瘾!”逗得托莱多总统鼓掌大笑。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秘鲁电视台就用了十分钟时间作了专题报道。在这之后,邹光友到农场考察、到大学演讲,秘鲁人打招呼不是说你好,而是跳着道:“酸得开心,辣得过瘾!”用形体语言表达对邹光友的崇敬之情,而《秘鲁工业报》当天也用了大半版报道这一新闻,称邹光友是“点薯成金”的中国红薯大王,是“秘鲁平民脱离贫困的希望”考察期间,邹光友的足迹遍布秘鲁大地,他深情地说:“在秘鲁的每一天,我都无法入眠,因为我觉得自己想干的事太多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