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火烧栈道,这是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后张良给刘邦献的计。这栈道是联系汉中和东边各国的唯一通道。烧掉之后,一是表示无意东归,让项羽安心放胆,二是防范各国,杜绝出入,使之知难而退,不敢入犯。果不其然,烧掉之后项羽放心地率军东归彭城(今徐州)。
萧何此时拿出这件事来考校韩信,但韩信毫不含糊地点出了其中的阴谋:“汉王采纳张良的建议,无非就是想拖延时日,麻痹项羽和三秦,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正所谓暂时的推却只是为了更好的发起进攻。此事可以蒙蔽项羽,却瞒不过在下。”
萧何听了,暗自吃惊,要是项羽手下真有几个看问题如此透彻的谋臣,此计岂不是弄巧成拙。韩信如此人才,在项羽身边待了那么久都未能获得重用,真是天佑汉王。
萧何不得不佩服韩信目光敏锐,但接下来还打算继续“为难”韩信一番。只见他摇头说道:“就算我等有心助汉王逐鹿中原,无奈天下已定,人心思治。加之栈道被毁,岂不是有心无力,还不如就在南郑安居,做一个世外逍遥客,岂不是很好?”
韩信答道:“秦失其鹿,天下逐之。当今群雄并起,谁不窥测神器?”
韩信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巨鹿一战,项王威震天下,分封诸侯,政由己出,号为霸王,差一点就成为新的皇帝了。然而阴差阳错,项羽终究与一统天下失之交臂。”
“何以见得?”萧何问道。
“过于倚仗武力却不对百姓施加恩惠,不争取人心,坑杀降俘,火烧秦宫,劫掠咸阳,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也,此乃其一。其二,放弃沃野千里易守难攻的关中之地,质疑建都于彭城,囿于故乡小天地的小家子气尽显无遗。其三,一厢情愿主宰天下,把几百年前的列国分封模式拿来治理天下,完全行不通,秦相李斯曾经说过‘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各路诸侯割据称王,项羽镇抚能力有限,过高估计自己的威慑力,过低估计其他诸侯王的力量和反抗意志,等到他被东方各路诸侯牵扯,搞得筋疲力尽之时,汉王等待的时机便来了,正所谓‘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雨化成龙’。天若与之,不取反受其害,汉王必出中原。”韩信答道。
“话虽如此,谈何容易,将士们都斗志磨灭,习惯在小城镇过上太平日子了。”萧何故作叹息。
韩信铿锵有力对答到:“非也,英雄期待用武之地,汉王帐下不乏热血男儿,并不会因为过上小日子就满足了……况且此地地处边陲,将士多来自中原或江南,人心皆思东归,如果汉王久久不能下定决心回到中原,恐怕军心不稳,实力锐减。”
韩信的分析,鞭辟入里,萧何为之叹服,愈加看重韩信。
日期:2016-04-10 16:13:34
116节。三十二章 坎坷求职路
你一言我一语,就在这一天,两天历史上名流千古的人物不仅相遇了,而且还擦出了耀眼的火花。将遇良才,星光闪耀。
萧何自从遇见韩信之后,整个人犹如打了鸡血,接连数日都借机找韩信谈论天下大事,发现韩信不仅对各大派系军事宝典深有研究,而且谋事还不会拘泥于常规,善于将一切谋略化为己用。
就这样,在寂寞的军旅生活中,韩信成了萧何密切的朋友。对韩信而言,萧何也成了自己在无亲无故的南郑之地唯一一个真正值得交心的朋友,就像当年在项羽帐下时陪伴过自己的好友钟离昩一样。但这种感觉又不太一样,与萧何在一起,感觉更好一些。
在韩信看来,萧何看起来虽然没有特别出众的才华,但极有眼光,处理繁琐的政务也十分在行,在治国理民方面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这样,英雄识英雄,惺惺相惜,渐渐的有成为莫逆之交的可能,两人常常在一起青梅煮酒,宴饮之余,谈论古今。韩信一谈起兵法和作战就眉飞色舞,萧何一说起治国理政就头头是道,彼此之间敬佩不已。
萧何身居高位,大家都很好奇为何他与韩信这个普通官员走在一起,且不论双方地位差距,要知道韩信几天之前还是个死刑犯差点被处决了,这画风转变太快,大家一时接受不了。
但更让众将士接受不了的还在后面,萧何自从遇见韩信后,每次面见刘邦,总会找机会举荐韩信。韩信虽然自负奇才,但未自己长期不得重用、差点被当成无名之辈杀掉的事情耿耿于怀,落落寡欢,萧何曾对韩信打包票说一定会在汉王面前举荐他,让他获得重用,满足他带兵打仗的愿望。
然而,刘邦虽然知人善任,但看人的眼光一时还比不上萧何,他觉得把韩信提升为管理后勤的军官已经是重用了,要是把韩信一个甘愿受胯下之辱的懦夫任命为带兵打仗的将军,岂不是招致天下人耻笑。
所以,萧何一连说了几次,刘邦都是那句话:“让他先安心等待些时日吧。”
无计可施的萧何只好把汉王将来一定会重用他的消息告诉韩信。
虽然不能立马成为将军,但至少有了这句话韩信也觉得人生有了盼头。
然而,等待的过程却显得有些漫长,传来的消息是汉王永远只会对他说那句“要有耐心,多等等。”
韩信不怀疑萧何会在这个事情上骗自己,很快就明白了,汉王其实根本就没有重用自己的念头。留下,仕途似乎也走向了尽头。
恰好刘邦的人马到了南郑之后发生了一些事情,韩信稍稍犹豫了一下,便做出了一个举动:裸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