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变:两晋王朝皇位交接的人性解读(上)》
第27节

作者: 江湖庙堂abc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很快的,社会上就流传童谣:“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不能离开马,离开马,王将失去权势;同样马也不能离开王,离开王,马将无法立足。事实也确实如此,王和马配合默契,稳定住了西晋末东晋初混乱的局面。
  当然,这里的王不仅仅单指王导一人,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王敦。王敦是王导的族兄,也为司马睿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王导虽然推辞了与皇帝同坐御床,但司马睿此举却震动了满朝文武。从此,王导在东晋政权中就有着特殊的地位:王导位至宰相,掌握着中央的行政大权,族兄王敦手握重兵,镇守荆州,直接在地方上指挥军队,负责征讨叛贼逆匪。整个王氏家族,都担任了要职。

  东晋王朝是建立了,但起初矛盾还是很多,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北方士族与司马家族之间、南方士族与司马家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这个局面也是王导和晋元帝所专注和希冀的。
  王导处于晋元帝司马睿、南方士族、北方士族三角漩涡的中心,要使三方都舒服,确实需要一定的本领。王导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清静为政”。性情谦和宽厚、心有恻隐仁爱之心、遇事常能容忍让度,所以非常适合当和事老。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见到他风姿飘逸,见识器量,张公非常惊奇,对他的从兄王敦说:“这个孩子的容貌气度,是当宰相的材料。”

  他先让司马睿舒服。看到连年征战,国库空虚,他便以身作则,在清明春游之日,宰相布衣简行,轰动江左,有效扼制了西晋以来的奢靡之风。同时他采取开源节流的办法,让国库慢慢那充盈起来。
  他再让南方士人舒服。不仅对如顾荣、贺循等南方领袖“躬造”拜访,恭敬有加,极力保护他们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甚至于不惜降低身份学习、使用被中原士人视为蛮语的吴语,以此来联络感情,淡化文化上的隔膜。著名清谈家刘真长初见丞相王导,当时是最热的月分,丞相把腹部压在弹棋盘上,说:“怎么这么凉啊!”刘真长辞出以后,有人问他见到王导,看法怎么样,刘真长说:“没有见到其他特别的地方,只是听到他说吴语罢了。”作为一向就蔑视江南文化的刘真长又怎么能够体会出王导的一片苦心呢!

  他还让北方士族舒服。要让来自中原的士人安心于江南,扎根于江南,这就需要让他们得到许多的好处,需要用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利益来稳定他们,使他们“乐不思蜀”。在这一方面,王导创立了 “侨寄法”,允许南下的世家大族大量地圈占土地,维护士人政治特权等等,成为安置了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地广人稀、荒凉贫瘠的地区,也起了一定的开垦繁殖、发展经济的作用。

  最后,他让朝廷普通官员感到舒服。在行政管理上,他“政务宽恕,事从简易”显得很宽松很人性化。
  他曾经夏季到石头城看望庾冰,庾冰正在料理公务。王导说:“ 天热,可以稍微省略一些政务。”

  庾冰反驳说:“您的一些做法,天下人并不觉得合适。”
  王导的主薄希望王导检查一下丞相府的情况,王导对主薄说:“我只想和主薄交往,不想知道别人案牍间的闲事。”
  他担任扬州刺史时,派遣所辖八郡的部从事到任,顾和当时作为按察官从外面回来,一同进见。各位从事分别报告俸禄二千石官员的过失,到了顾和那里却一言不发。王导问顾和:“你听到什么了?“顾和答道:“ 您作宰相,宁可让网漏吞舟,怎么会靠听信传闻作为洞察明辩的德政呢?”王导称赞顾和说得好,各位从事也觉得自己有缺陷。
  有人批评他这种做法。其实在那种环境里,他的做法是最明智的。难道他用儒家那种激励大家忠君爱国投身革命事业?根本不可能,崇尚自由、清谈飘逸的士族们才懒得鸟你。难道他用法家那套严刑峻法来管理国家?手握重兵的士族们被逼叛乱就不是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信你试试?

  “王马共天下”显示了东晋政权的政治特点,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此后东晋政权的存在,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力量,而是因为几个大姓间常常保持势力的均衡,共同推戴司马氏作为象征来维持这种平衡而已。
  我手头有一本九十年代出版的《治国宰相》,其中选取了东晋两位宰相,一位是谢安,一位是跟王导同时期的卞壸,没有王导,编著者没有说明原因。只是据我猜测,原因无非是,如同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说的,王导我觉得他为政的精神在宽,宽,在当时是不得不如此的,但宽对后来的影响是不好的,宽的坏处,到东晋后期就都浮现出来了。所以说他在前期是有功的,而后期也是有过的。
  南宋陈亮也误读了王导,在他眼里北面横陈着长江,东、西、南三面连接着山冈,这里完全是可以争雄中原的好形势。可六朝的士大夫们,除了有利于他们一家一族的自私打算之外,究竟还做了些什么昵?最可笑王、谢之辈,他们仗着长江天险,偏安一隅,哪管广大中原地区已被占领,充满了腥膻之气。
  王导尽管劳苦功高,功勋显赫,但是还是避免不了后人对他的一些负面评价,比如司马光就很不喜欢他。难免,人嘛,怎么可能会十全十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据《世说新语》记载:他晚年,完全不理政务,文件看不也不看,就直接签字画押。自己感叹道:“人们说我糊涂,但后人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谁知道谁又能理解他的苦衷,这是执行其安抚士族、缓和与长江上下游势力矛盾的举措。在王导的愦愦之政的指引下,东晋王朝就这样安而复危,危而复安地持续着。

  东晋一朝从头到尾,士族权臣几经更易,但“主弱臣强”依旧。在琅琊王氏以后又出现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等权臣,呈现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种模式如果演化为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倒是可以很好的经营,王室成了国家的象征,贵族集团组阁成为实际执政者。但是要走中央集权制,皇权和相权要势均力敌,否则相权或者帅权超过皇权,那么这种经营模式很快就要崩盘。

  司马睿很是幸福了一阵子,就在东晋朝蓬勃发展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司马睿感到不舒服了。他觉得王导、王敦兄弟在架空他,有皇帝之名无君主之实,于是试着想打破这种共天下的格局,来个皇帝集权,彻底让自己舒服一把。结果后果很严重,激怒了手握重兵的王敦。

  于是,迎来了王导在政治生涯中面临的最大一次挑战,就是应对其兄王敦的叛乱,使东晋渡过了第一次危机。他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日期:2015-07-26 08:10:18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