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变:两晋王朝皇位交接的人性解读(上)》
第40节作者:
江湖庙堂abc
桓温两次北伐都功亏一篑,他心有不甘,便在公元369年第三次北伐,率五万晋军讨伐前燕政权,一路打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前燕慕容垂切断晋军军粮,桓温不得不撤退,中途被慕容垂八千铁骑打败,晋军损失三万余人。桓温再次含恨而回,深感耻辱。
桓温之败,固然有其军事指挥方面的失误以及军需供给不足的问题,但东晋朝廷执政的士族大家不予支持,对北伐成败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不能不是失败的重要因素。
事不过三,桓温彻底放弃了北伐的梦想,让后人再来完成这个使命吧。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后来的南宋也一样,北伐成了一代人的梦想。
桓温是个历史争议人物。后人指责桓温的北伐主要是搞政绩、提高自己的声威,并无真心实意北伐。对于这种说法,我不这么看,北伐取得一定的成效这是不争的事实,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激发了一代人的光荣梦想,为什么非得人家是大公无私的才是理想的状态?为什么非得给利己利人利国家的行为披上一件有色的外衣?岳飞北伐,难道就没有个人的成分?实现抱负不也是私欲吗?难道因为桓温后来的行为才去否定他先前的做法?如果这样,那绝对是不客观也不公正的。
不管如何,北伐一直是东晋人的梦想,桓温大胆去做了,值得赞一个。到这里为止,桓温还是个正面人物,但历史总会出现拐点。
北伐的赫赫战功,使桓温成为享誉四海的英雄人物,但桓温认为自己才能过人,大权在握,却未能光复中原、成就万世功名,实足以抱憾终身。随着权力不断增加,桓温的野心也就越来越大,于是逐渐有了篡位自立的想法。
东晋政治是典型的士族门阀政治,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但如果桓温不谋篡,各种士族势力还能维护一种相对的平衡,政局也会因此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是桓温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则必然会打破这种平衡,引起混乱。
日期:2015-08-05 20:28:42
三十九、不流芳百世,就让我遗臭万年
野心就是一切虚伪和谎话的根源。——恩格斯
桓温是个好面子的人。
桓温的第三次北伐遭遇了枋头之败,他的参军孙盛编著了一部现代史《晋阳秋》,书中如实记录了桓温枋头之败的过程,孙盛后来做到了秘书监,该书小范围传阅时获得好评,唯独桓温大为恼火,威胁孙盛的儿子说:“枋头之败固然是我方失利,但绝不像你父亲所写的那样。如果这部书照原样流传,将关系到你孙家的存亡。”孙盛之子连忙谢罪,说一定请父亲删改。可是孙盛是个耿直的人,不屈服于权贵。不管儿子们怎么劝,甚至扣头哀求他为一家性命着想,做些修改,可孙盛就是不同意,还大发脾气。儿子们见劝说无效,就瞒着父亲自己动手删改。
一场灭门大祸避免了,付出的代价是一部有价值的史书被阉割。好在孙盛有先见之明,早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将《晋阳秋》抄写了两部寄到了前燕,后来晋孝武帝从前燕属地得到了这部未经删改的原本。撰写历史的人大多有过这样的经历,具体请参见我的文章《谁在写历史系列》。
桓温自负才能过人,又心怀异志,本想发动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勋,然后回朝受九锡以图篡位,却因第三次北伐失败,声名和实力大减,图谋不成。
这时候,他的亲信郗超给他出了个主意,你北伐失败,不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你是难以挽回影响的,不如废立皇帝,才可以重振雄威。
好啊,此计正合我意。第一、二次北伐的晋穆帝司马聃和桓温主持土断时的晋哀帝司马丕先后驾崩,现在是晋废帝司马奕。但是一下子找不到现任皇帝的毛病,贸然废掉他肯定人心不服。那怎么办?
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年王敦想通过不孝的名义废掉司马绍太子的地位,孝不孝不是你说了算,而是由他的父母长辈说了算,所以王敦没废成。
桓温比王敦要高明,他为了达到目的,便广布谣言,说司马奕其实是个丧失了性能力的废人,连朝廷顶级太医也无能为力。这招也够损的。因为没人敢去验证皇帝的隐私,即使皇帝自己出来辩白,也估计没多少人会相信,因为性无能的人自己是不会承认的。桓温还说司马奕的三个皇子,都是他的三个男宠生的,“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侍内寝,而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长欲封树,时人惑之”,更加佐证了皇帝的无能。谣言真是可怕,弄的当时人们都搞不懂真假了。
其实,作为皇帝性功能好不好并不影响他掌管天下,儿子是他生还是男宠生,也不影响。估计桓温把你皇帝名声搞臭就达到目的。这似乎是个惯例,有位史学家说过,阴谋家总是既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又想做得不留痕迹,所以凡事之前,往往必先造势。确实如此,一个新皇帝的诞生总跟谣言有关,或者借助政治谣言搞臭前任,或者借助民间谣言预示新皇诞生。
事情很顺利,谣言一起,桓温马上报告给褚太后。没多久就废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即简文帝,自己以大司马之职专擅大权,期间又耍弄权势除去了不少政敌。他忌惮太宰、武陵王司马晞的军事才干,于是弹劾司马晞“聚纳轻剽,苞藏亡命”,将其免官。又逼迫新蔡王司马晃诬称自己与司马晞、司马综、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太宰掾曹秀等人谋反,将他们收付廷尉。最终,司马晞被废为庶人,庾柔、殷涓等人都被族诛。
桓温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伴随着屡立军功而来的权力扩大和声望提高,他的权势欲也不断膨胀。
司马昱是桓温的好友,更是他的傀儡,桓温甚至理都不理他。
咸安元年(371年)十一月,朝廷进封桓温为丞相,留其在京师辅政。桓温推辞不接受,并返回姑孰。次年三月,朝廷遣侍中王坦之征召桓温入朝辅政,并增其食邑万户,桓温再一次推辞。
同年七月,简文帝病重,急召桓温回朝,并在一昼夜内连发四道诏书,桓温仍推辞不肯入京。
司马昱皇帝当得没尊严不算,还整日担惊受怕,在位仅8个月便一命归西。桓温本以为司马昱会禅位于自己,或者授为周公摄政,哪知司马昱窝囊了一辈子,死前却做了件自己做主的事,也算是斗胆和桓温较了把劲。在王坦之和谢安的帮助下,他遗诏自己11岁的儿子司马曜继任,没有遵循桓温的意愿禅让帝位给他。
桓温没有得逞,大失所望,十分怨愤,就带兵进入京都建康。由于桓温来势汹汹,目的不明,所以许多朝廷官员都心惊胆寒,以为桓温要诛灭旧臣,发动兵变。好在谢安等人处惊不变,从容应对。
入京之后,桓温没有像董卓那样四处杀戮,反而客气地请王坦之、谢安到官邸见面,谢安用手指了指围得像铁桶一样的士兵,说:“有句话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你今天入朝,召见大臣,布置这么多的士兵是什么意思?”桓温反被镇定哥谢安给震住了,他是个爱面子的人,反觉不好意思,惭愧地说道:“我也是不得不防范着点。”于是赶紧撤去原先藏在帐后准备行刺的兵士们,与王坦之、谢安二人把酒畅谈一番才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